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41)
2023(11568)
2022(9716)
2021(8830)
2020(7146)
2019(16361)
2018(16009)
2017(29914)
2016(15911)
2015(18353)
2014(18072)
2013(18261)
2012(17984)
2011(17024)
2010(17043)
2009(15854)
2008(15538)
2007(13916)
2006(12995)
2005(12348)
作者
(50362)
(42022)
(41960)
(40057)
(27235)
(20282)
(18860)
(16393)
(16330)
(15040)
(14915)
(13971)
(13894)
(13865)
(13608)
(13176)
(12534)
(12234)
(12221)
(11894)
(10884)
(10556)
(10304)
(9853)
(9599)
(9462)
(9367)
(9166)
(8691)
(8560)
学科
(93020)
经济(92939)
管理(38280)
(36061)
方法(28914)
中国(28787)
(25998)
企业(25998)
地方(25482)
数学(25312)
数学方法(25160)
(21505)
业经(18223)
(17714)
(17252)
贸易(17237)
(16677)
地方经济(15944)
(14953)
(14647)
金融(14646)
农业(14636)
(14332)
银行(14299)
(14105)
(14076)
(13820)
环境(13186)
(11407)
(10643)
机构
大学(244760)
学院(243084)
(117465)
经济(115328)
研究(103286)
管理(82918)
中国(79006)
理学(68942)
理学院(68012)
管理学(67020)
管理学院(66572)
科学(60172)
(55230)
(54864)
(50229)
研究所(49586)
(44932)
中心(44029)
财经(38926)
经济学(38344)
(37765)
(36743)
北京(36673)
(35442)
农业(35226)
经济学院(34175)
业大(33787)
(33359)
师范(32971)
科学院(32449)
基金
项目(152371)
科学(119222)
研究(110703)
基金(110564)
(98511)
国家(97711)
科学基金(80707)
社会(72735)
社会科(69024)
社会科学(69010)
(57230)
基金项目(56388)
(49494)
自然(49240)
教育(49123)
自然科(48058)
自然科学(48041)
自然科学基金(47229)
资助(46815)
编号(41680)
(40194)
重点(35791)
成果(35514)
(34762)
发展(32692)
(32183)
课题(31614)
国家社会(31570)
(31032)
中国(30973)
期刊
(143562)
经济(143562)
研究(84908)
中国(58031)
(42758)
学报(40237)
科学(37702)
(35403)
管理(34867)
大学(30058)
农业(29622)
学学(28237)
(28025)
金融(28025)
教育(26208)
经济研究(24925)
财经(20928)
技术(20632)
业经(20434)
问题(18735)
(18412)
(17490)
世界(16996)
国际(16691)
(16663)
技术经济(13554)
经济问题(11643)
统计(11593)
经济管理(11123)
现代(10797)
共检索到404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吴树青  
本文认为,在“十五”时期不平凡的五年里,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还将处在增长的上升期,存在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资金供给充足,人力资本快速增加,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势头不会停止。文章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也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二是社会矛盾凸显,三是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四是经济安全问题突出;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磐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发展时期有四个跨越,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第一个跨越,我们从小康阶段向中等富裕发展阶段跨越。这里有本质变化,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叫“温饱、小康、比较富裕”,2000年前后完成了小康或基本完成小康,然后进入比较富裕阶段。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祁京梅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驱动因素正在悄然变化,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了许多创造性和革新性的思路,这将引导和推动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变化趋势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演进、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大以及"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驱动因素正在悄然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目标提出了许多创造性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余旭  
本文研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经济正进入由快转慢的转折时期、呈现长期回落趋势,提出要通过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改善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制定以治理生态、对外投资、促进消费、科技创新为经济调整时期发展新战略,以此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中国经济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备受瞩目,影响深远。为此,《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社长段钢博士对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魏杰教授进行学术采访,并就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2013年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度对话,现将对话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陆德明   陆照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令世人瞩目。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过渡年,真正的21世纪从2001年开始。展望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呈如下三大趋势:即民营化的改革趋势、被动式的开放趋势和次高速的增长趋势。 一、民营化的改革趋势 纵观我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目前,在资源配置的各个方面,市场化的程度已达70%左右。中国已跨入市场经济门槛,不再是计划经济国家了。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对中国经济来讲,将是个市场深化的过程。包括产品市场深化和要素市场的深化等。特别在产权市场化方面,将表现为民营化的过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少维  
鉴于2006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之世界经济有放缓的迹象,许多学者预期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回调甚至不排除“硬着陆”的风险。不过,分析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判断经济政策的走向,我们认为短期内看,2007年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幅,继续维持在高位增长平台上。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允春  谷芸芸  席艳荣  
国际上许多大型机场都相继推出了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计划,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地的临空经济也在蓬勃发展。本文介绍了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的现状,并通过对国内外临空经济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得出临空经济发展的影响要素,最后分析得出中国临空经济的发展趋势。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勤  
菲律宾华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王勤战后,随着菲律宾经济的起飞,菲律宾的华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作为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菲律宾华人经济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华人经济发展的现状随着菲律宾工业化的发展,菲律宾华人经济活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凯伟  毛星芝  罗鸽希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势头。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外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碳税和碳交易市场、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国内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发展的评价、发展的路径以及发展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着重加强低碳经济的理论、评价体系、制度体系、低碳能源及技术、具体区域和行业以及低碳城市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姜春明  
自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由于两国政府和民间企业的长期不懈努力,使两国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得到不断发展。尤其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加快开放,苏联解体并走向市场经济,中俄和中韩关系的改善,围绕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加快了这一地区的资本、商品、技术和劳动的流动,因而使中日经济关系又迎来了90年代的新时期。目前,两国在进出口贸易、日本对华投资以及日元贷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出现了可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谢伏瞻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9.76%)的增长,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简新华  叶林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采取的是粗放型、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数量规模扩张、外延扩大、高投入、高消耗、高积累、低消费、内需推动、重工业优先、重速度、轻效益为其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趋向集约型为主、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以数量规模扩张、外延扩大、追求速度、高投入、高消耗、高积累、低消费为重要特征,并且具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外需拉动作用显著、效率有所提高的新特征;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优化的趋势,是要形成科学发展方式。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  詹向阳  樊志刚  赵幼力  杨荇  
本文在借鉴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中国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人口红利减弱、制度改革瓶颈等多重因素影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呈缓慢下降趋势。同时,中国自身仍具有区域梯次发展空间、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潜力巨大等有利条件,可支持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成长,对商业银行发展和转型带来巨大机遇;但随着增速回落到中速区间,商业银行将面临成长速度放缓、盈利能力下降、资产质量管理严峻等挑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京文  
中国的经济建设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1979-1993年,GDP年均增长9.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2%,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现在,中国已经开始了全面工业化的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更为其加速发展、全面走向进步提供了无以估量的动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6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活跃,更富有活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