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76)
2023(12163)
2022(10130)
2021(9288)
2020(7442)
2019(16798)
2018(16362)
2017(30514)
2016(16021)
2015(18127)
2014(17983)
2013(18121)
2012(17421)
2011(16482)
2010(16460)
2009(15242)
2008(14932)
2007(13147)
2006(12147)
2005(11622)
作者
(48266)
(40214)
(40155)
(38197)
(25994)
(19261)
(18200)
(15627)
(15535)
(14182)
(14155)
(13374)
(13170)
(13168)
(12706)
(12593)
(12099)
(11715)
(11623)
(11092)
(10507)
(9875)
(9630)
(9346)
(9137)
(9118)
(8745)
(8598)
(8155)
(8045)
学科
(95624)
经济(95545)
管理(40073)
(36540)
方法(29962)
中国(28966)
地方(26945)
数学(26503)
(26374)
企业(26374)
数学方法(26350)
(21291)
业经(18854)
(17619)
贸易(17603)
(17046)
(16907)
地方经济(16644)
农业(14759)
(14499)
金融(14497)
(14238)
(14185)
环境(13995)
(13920)
银行(13907)
(13709)
(13691)
(11657)
产业(11090)
机构
大学(244538)
学院(242877)
(118605)
经济(116538)
研究(98161)
管理(86919)
中国(75573)
理学(73187)
理学院(72194)
管理学(71235)
管理学院(70748)
科学(55913)
(53949)
(50153)
(50123)
研究所(45242)
中心(42440)
财经(39447)
经济学(38848)
(37112)
(36544)
(35936)
北京(35520)
(35352)
经济学院(34721)
(34351)
师范(34078)
业大(30393)
科学院(30035)
财经大学(29175)
基金
项目(155257)
科学(124091)
研究(115609)
基金(114811)
(100476)
国家(99736)
科学基金(84436)
社会(78151)
社会科(74301)
社会科学(74289)
基金项目(59101)
(57565)
教育(50986)
自然(50392)
(49408)
自然科(49232)
自然科学(49219)
自然科学基金(48356)
资助(47084)
编号(44097)
(40574)
成果(36439)
重点(35896)
(35449)
国家社会(34283)
发展(33526)
(33018)
课题(32021)
(31822)
中国(31527)
期刊
(141931)
经济(141931)
研究(83187)
中国(55072)
(35094)
科学(35065)
(35026)
学报(34836)
管理(34825)
大学(26807)
(26644)
金融(26644)
教育(25599)
学学(25067)
经济研究(24743)
农业(24440)
财经(20830)
技术(20811)
业经(20743)
问题(18418)
(18317)
(16940)
世界(16013)
国际(15796)
技术经济(13804)
(13565)
统计(12256)
资源(12117)
经济问题(11497)
商业(11401)
共检索到3947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月卿  李双成  
本文在对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度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ANN模型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BP网络,并对200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网络运行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评价结果与专家的判断基本近似。根据评价结果,采用最短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为5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落后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和中西部及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可见,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简便、实用,且避免了人工确定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双成  
本文在对目前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度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以人工神经网络 (ANN)作为区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模型工具。构建了ANN模型分析中较为先进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 (Self-Organiz ingMaps,SOFM) ,并以中国 31个省市 (自治区 ) 1996年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状况作为待分样本 ,用SOFM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的判定。网络运行结果表明 ,199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可分成 5类 ,SOFM分类结果与专家的判断基本近似。可见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条具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娟  
文章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和数据包络分析的集成评估方法,数据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及可行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祖涛  陆玉麒  周玉翠  
鉴于目前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上,选取了以长江流域9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辐射能力、吸引能力、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以及文化娱乐水平等指标进行城市实力等级的研究,来弥补人工神经网络在人文社科方面应用的不足。结果表明,城市等级分为六级与实际情况非常近似,这说明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聚类功能;同时,还得出长江流域不同区段内都存在一至两个具有大区意义甚至全国意义的特大城市,从而为构建合理的城市群、城市密集地区等城市体系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依据;此外,长江流域东中西部城市等级存在的较强的非均衡性也得到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常青  王仰麟  吴健生  李双成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非线性定量方法。研究方法: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及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ANN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分4类。即集约利用-效益均衡型、集约/适度利用-效益偏好型、适度/低度利用-效益不均衡型和低度利用型。研究结论:基于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在处理不同量纲指标和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上具有优势,其结果不仅能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也能反映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磊   袁世昌  
基于2013—2021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CRITIC-熵权法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QAP分析法揭示各维度差异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程度,并运用改进的修正引力模型,构建有向加权的省域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从整体、局部、个体3个维度量化其网络结构。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不同省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广东、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各省域数实融合平均水平变化最小,数字产业平均变化水平次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创新平均水平变化较大,数字基础设施差异和数字创新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网络结构来看,各省份之间数字经济联系不够紧密,邻近省份易形成凝聚子群,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在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秀洁,代合治  
本文选取35项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我国发达型和较发达型省域少,欠发达型和落后型省域多,城市型政区发展水平高,民族型政区和少数民族集聚的省份发展水平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居全国前列。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虽呈梯次展布,但反梯度现象同时存在,且东、中、西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第三产业与外向型经济、居民生活质量表现更为突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艳娜  陶陶  
建立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1996年统计数据对全市43个区(市、县)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综合评价值划分4个经济发展梯度区,据此揭示了区域差异的空间特点,并讨论了区域差异的成因及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剑平  杨春利  白永平  
以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区域单元,选取18项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利用SPSS13对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通过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地区间的东西差异,地区内的南北差异和省域上的民族区与直辖市的差异,最后分析了差异原因并提出缩小农村经济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