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33)
- 2023(13080)
- 2022(10995)
- 2021(10031)
- 2020(8047)
- 2019(18292)
- 2018(17926)
- 2017(33616)
- 2016(17738)
- 2015(20083)
- 2014(19620)
- 2013(19791)
- 2012(19164)
- 2011(18040)
- 2010(18267)
- 2009(16830)
- 2008(16692)
- 2007(14857)
- 2006(13685)
- 2005(12865)
- 学科
- 济(100594)
- 经济(100504)
- 管理(46272)
- 业(42446)
- 方法(32804)
- 企(31433)
- 企业(31433)
- 中国(29563)
- 数学(28679)
- 数学方法(28474)
- 地方(26558)
- 农(23488)
- 学(20700)
- 业经(19592)
- 环境(18633)
- 贸(18220)
- 贸易(18206)
- 易(17594)
- 财(17096)
- 地方经济(16308)
- 农业(16005)
- 制(15621)
- 融(15456)
- 金融(15455)
- 银(14967)
- 银行(14943)
- 发(14780)
- 行(14698)
- 和(12679)
- 划(11882)
- 机构
- 大学(273570)
- 学院(271599)
- 济(128554)
- 经济(126361)
- 研究(109257)
- 管理(95479)
- 中国(83629)
- 理学(80824)
- 理学院(79700)
- 管理学(78484)
- 管理学院(77973)
- 科学(64497)
- 京(59896)
- 所(56776)
- 财(56326)
- 研究所(51584)
- 中心(46919)
- 农(45705)
- 财经(44456)
- 经济学(42289)
- 江(41045)
- 经(40533)
- 院(39052)
- 北京(39014)
- 范(38486)
- 师范(38137)
- 经济学院(37928)
- 业大(36404)
- 农业(35498)
- 科学院(33909)
- 基金
- 项目(175300)
- 科学(139542)
- 基金(130082)
- 研究(127134)
- 家(115152)
- 国家(114296)
- 科学基金(96220)
- 社会(85334)
- 社会科(81075)
- 社会科学(81057)
- 基金项目(67635)
- 省(65096)
- 自然(59377)
- 自然科(57966)
- 自然科学(57947)
- 自然科学基金(56943)
- 划(56282)
- 教育(56069)
- 资助(53142)
- 编号(47622)
- 发(44373)
- 重点(41095)
- 部(39993)
- 成果(39531)
- 国家社会(37391)
- 发展(35981)
- 创(35698)
- 展(35417)
- 中国(34989)
- 课题(34820)
- 期刊
- 济(152433)
- 经济(152433)
- 研究(91647)
- 中国(58396)
- 农(42803)
- 学报(42772)
- 科学(42035)
- 财(40136)
- 管理(37299)
- 大学(32364)
- 学学(30550)
- 农业(29612)
- 融(28657)
- 金融(28657)
- 经济研究(26342)
- 教育(26101)
- 财经(23416)
- 业经(22033)
- 技术(21580)
- 经(20471)
- 问题(20105)
- 贸(18200)
- 世界(17209)
- 国际(16977)
- 业(16502)
- 技术经济(14729)
- 资源(14352)
- 统计(12948)
- 经济问题(12275)
- 现代(12224)
共检索到433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周莺 虞洋 梁龙武 王振波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出口导向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导致一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发展视角解读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采用200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系统剖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总体可分为平稳转变、转变停滞、加速转变3个阶段;②2005—2016年,东部各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多数省份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并不明显,省际差异呈扩大态势;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单位GDP能耗、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经济发展方式指数每上升1%,其各类要素分别下降2.710%,5.348%、8.403%、7.407%和14.925%;而经济发展方式指数对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电力消费量的影响甚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升银 王学义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稳定、创新驱动发展、市场机制完善、经济结构优化、绿色发展、资源高效配置、人民生活美好七个维度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GIS技术、空间杜宾模型(SDM)评估分析2007—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7—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逐年升高,各省份增速明显且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不平衡,省域之间差异较大。(2)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级阶梯发展格局。(3)经济发展、科教水平、公路密度、“四大板块”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空演化的直接驱动力,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4)对外经济水平、投资水平、市场化程度、人口密度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有限,其中人口密度具有阻碍作用,政府规制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慧 史宝娟
文章利用2014—202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非线性环境效应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改善环境污染,且主要通过与第二产业融合后实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污染排放;数字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改善在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上存在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本省环境污染的改善效应存在滞后性,邻近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以相同方式对本省环境污染改善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且通过吸收邻近省份数字经济溢出效应更有利于促进本省环境污染的改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志洋 朱启荣
文章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9—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分析了全国,东、中、西部以及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实证分析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情况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从地区情况看,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沿海至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另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环境规制、财政支持政策、开放程度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加强环境规制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评价指标 影响因素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白俊红 聂亮
以往研究虽然关注了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却忽略了能源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改善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本文将环境变量纳入能源效率分析框架内,采用EBM-DEA模型测算了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约束下的能源效率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路径依赖性;与未考虑环境污染相比,环境约束下的能源效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如果不考虑能源效率提升的环境污染改善效应,将会低估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本文结论为提升中国能源效率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培庆 赵新正 姜永青 姚雯雯 郁星
加强城市间功能分工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从都市圈视角出发,基于2008—2019年中国26个都市圈面板数据,运用区域功能分工指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和Tobit模型等方法,研究了中国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绝大多数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逐渐形成“中心城市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外围城市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空间功能分工模式;中国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都市圈功能分工处于较高水平,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较低;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都市圈功能分工形成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进而提高了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效率;都市圈功能分工对大规模都市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小规模都市圈甚至因为功能分工引起的多样化经济的丧失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而抑制其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由于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因而都市圈功能分工对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能够深化都市圈视角下区域分工的认知,可为都市圈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杨福霞 聂华林 杨冕
文章在测度我国1986-2007年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采用基于VEC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探索产业结构、环境政策、城市化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4个因素的变动对我国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影响机理及其在时序维度上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和环境政策的实施,则对降低我国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具有积极意义,且这4种作用都具有持续性特征。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文文 王文平 束慧 秦颖博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引致转移的原因。区域的制造业转移可分为四种模式,经济产出与污染物转移的空间流向并不完全耦合,产业转入并不是导致污染加剧的必然原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文文 王文平 束慧 秦颖博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引致转移的原因。区域的制造业转移可分为四种模式,经济产出与污染物转移的空间流向并不完全耦合,产业转入并不是导致污染加剧的必然原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蒋洪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走上一条不断追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之路。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任何一个时代和时期的经济模式总是对应于一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旦生产力的发展超出该经济模式所蕴含的发展潜能,便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此而言,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飞速提升,我国经济模式和发展方式便不可避免要不断得到改革和更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由于经济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之综合能力的核心基础,因此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能力的提升,我国综合能力也在发生突飞猛进的发展。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磐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发展时期有四个跨越,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第一个跨越,我们从小康阶段向中等富裕发展阶段跨越。这里有本质变化,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叫“温饱、小康、比较富裕”,2000年前后完成了小康或基本完成小康,然后进入比较富裕阶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兵 徐霞 吴福象
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的重大战略,研发要素作为参与创新过程、影响创新绩效、体现创新结果的重要因素,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运用对数双引力模型测算2008—2018年研发要素省际流动指数,描述其时空特征和地理分异现状,并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发现:(1)研发要素省际流动具有较强的网络特征和一定程度的"中心—外围"特征。(2)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同时受"惯性效应""示范效应"和"制约效应"的作用,且在全国范围及"胡焕庸线"两侧呈现一定程度的异质性。通过建立以合作为导向的省际联系,引导研发要素有序流动,兼顾本土培育与国际引进,促进研发要素在中西部地区汇聚,是破解创新要素空间流动的"胡焕庸线"分割难题,实现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芷萱 向云 廖仪慧
[目的]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从多尺度空间视角出发,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单元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揭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序和空间演变特征。[方法]利用2010-2020年236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探讨不同空间尺度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5个分维度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而借助莫兰指数,对省级和地级市两个空间尺度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性进行系统剖析。[结果]全国及四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自2010年以来“稳步上升”,省级尺度与地级市尺度整体上升趋势也较为明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总体分布格局;省级尺度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地级市尺度则逐渐减弱,但后者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强于前者;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省级尺度和地级市尺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相关性,省级尺度主要表现为显著的HH型和LL型集聚,地级市尺度则是LL型集聚占据主导。[结论] 基于分析得出了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政策、注重不同空间尺度的联动发展、强化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来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空间均衡发展的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治兵 舒莉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肖文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版)一书探讨了现代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联动关系,强调了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和转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启发读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具体层面,全方位分析总结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理论发展、经验积累、实践策略应用等课题。该书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观点前沿、治学严谨,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整体而言,该书在研究上体现了三大特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胜鹏 滕堂伟 夏启繁 鲍涵
文章以2011—2018年中国大陆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法探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特征,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探究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稳步发展,区域差距有所缩小,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态势,城市群及中心城市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群与东南沿海地区也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与次热点区;(2)中国数字经济重心向西南方移动,总体呈现出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的分布态势;(3)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模式,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4)科技创新水平对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