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22)
2023(18726)
2022(16009)
2021(14961)
2020(12380)
2019(28249)
2018(27987)
2017(53011)
2016(28607)
2015(32236)
2014(32096)
2013(31836)
2012(29661)
2011(27106)
2010(27393)
2009(25474)
2008(24790)
2007(21945)
2006(19818)
2005(18100)
作者
(82887)
(68588)
(68282)
(64908)
(43953)
(32831)
(30930)
(26691)
(26088)
(24683)
(23542)
(23230)
(21911)
(21868)
(21295)
(21113)
(20366)
(19768)
(19680)
(19605)
(17381)
(16860)
(16463)
(15828)
(15455)
(15289)
(15270)
(15135)
(13921)
(13611)
学科
(131985)
经济(131847)
管理(82606)
(78593)
(63247)
企业(63247)
方法(49794)
数学(42676)
数学方法(42202)
中国(38909)
(34420)
地方(30931)
(30212)
业经(28711)
(26221)
(24124)
(24113)
贸易(24095)
农业(23365)
(23332)
技术(21658)
(21514)
银行(21470)
(20698)
(20429)
金融(20427)
环境(19476)
理论(19395)
(19022)
地方经济(17600)
机构
大学(411816)
学院(410270)
(176757)
经济(173111)
管理(157635)
研究(147737)
理学(134238)
理学院(132718)
管理学(130584)
管理学院(129841)
中国(113321)
(89476)
科学(87557)
(80344)
(75054)
研究所(67553)
中心(65420)
(63390)
财经(62796)
(61393)
北京(58070)
(57041)
业大(56371)
(56162)
师范(55698)
经济学(54265)
(53149)
(49880)
农业(48916)
经济学院(48520)
基金
项目(267523)
科学(210927)
研究(200141)
基金(193529)
(167682)
国家(166247)
科学基金(142267)
社会(127940)
社会科(121225)
社会科学(121195)
(102959)
基金项目(101369)
教育(91398)
自然(89048)
自然科(86984)
自然科学(86964)
(86572)
自然科学基金(85404)
编号(81253)
资助(79934)
成果(67522)
(60710)
重点(59982)
(59576)
课题(57024)
(56437)
国家社会(53014)
创新(52812)
教育部(51611)
人文(50159)
期刊
(206743)
经济(206743)
研究(132784)
中国(86188)
管理(61630)
(60124)
学报(60106)
(59285)
科学(57688)
教育(49540)
大学(45915)
学学(42739)
(41210)
金融(41210)
农业(40970)
技术(36707)
经济研究(33779)
业经(32502)
财经(31598)
(27281)
问题(26649)
图书(22213)
(22120)
(21733)
技术经济(21643)
世界(20368)
国际(19646)
理论(19484)
科技(19316)
现代(18640)
共检索到639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明宇  
文章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典型特征和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内涵,并分析其内在关联。选取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韩国、新加坡、阿根廷(1))以及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南非、马来西亚、巴西)等两组国家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大小。结果表明,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所面对的转型陷阱,中国应关注经济结构的转型,而不是增速的放缓;聚类结果也表明,现阶段中国的经济背景与韩国同阶段的情况较为接近,而韩国则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因此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不大。文章建议从人口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投资与消费结构以及制度创新等四个层面进行改革,以期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鸿明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问题。从中等收入水平迈向高收入水平的发展阶段,属于经济起飞后成熟前迈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生产的领导部门、生产资源的利用发生变化,而且,经济增长据以展开的资源约束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发展阶段的演进和资源约束条件的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只有以实现经济的自我持续增长和发展为目标,以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优化升级为主要手段,实现出口导向战略与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并辅之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良性互动的局面等,才有望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国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彭刚  
在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与高速增长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后,当代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要在2020年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彻底根除极端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三步发展目标。决战极端贫困,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之完整地贯彻落实到脱贫的具体实践中,思路清晰,政策适宜,措施得当,万众一心攻坚克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转变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保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荣  张桂文  
一、调整人口结构、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是以人口为基础的,合理的劳动力人口结构比例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潜力,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根据这个标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截至2014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5%,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戚聿东  褚席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已成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而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驱动和以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中国经济"变道超车"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机遇。文章基于经济结构转型的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解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经济数字化转型趋势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方案。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2)从供给侧来看,数字经济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升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增长,即供给体系的优质、高效、多样化,创新体系的网络化、开放化、协同化,制造模式的模块化、柔性化、社会化。(3)从需求侧来看,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变市场投资方向、推动消费升级、培育出口优势来助力"三驾马车"的新动能。(4)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该适应发展阶段演替的基本规律,推动经济增长动力根本性转变;强化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的支撑作用,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亮  陈霞  
2010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论坛(2010)"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战略选择"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淑华  朱彦振  
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据世界经验,这一阶段是经济社会矛盾突显的时期。中国能否绕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取决于经济发展是否具有强劲的驱动力。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在引力和外在推动力的视角,分析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以及我国面临的风险和绕过"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梦凡  韩绿艺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2012年左右步入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当前由于受增速转折期、结构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刺激政策消化期三重叠加的影响,各界对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担忧日益增加。文章首先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走势做出初步研判,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予以理论分析,借助国际经验数据测算出判断陷阱的数字特征,估算了中国面临中等收入的风险。文章建议政府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管理宏观经济波动、摆好政府市场位置等方面努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段海超  李晓静  张周鹏  
经济新常态是有别于以往经济发展的状态,是经济自身发展的理性回归,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动力、经济增长速度等各个方面的优化升级。新常态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战略调整期,一方面扬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部署新的经济发展方略。新常态下,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收入分配差距增大、产能过剩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供给侧改革、重视教育发展、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将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其中,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核心,供给侧改革是保障,教育是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是战略导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段海超  李晓静  张周鹏  
经济新常态是有别于以往经济发展的状态,是经济自身发展的理性回归,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动力、经济增长速度等各个方面的优化升级。新常态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战略调整期,一方面扬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部署新的经济发展方略。新常态下,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收入分配差距增大、产能过剩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供给侧改革、重视教育发展、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将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其中,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核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少国  潘恩阳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巩固和扩大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调结构促转型成果,坚持高端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推进产业深度调整和优化升级,巩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格局,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积极推进各次产业融合互促,提高协同发展能力。推动都市型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化互促融合水平。一方面要强化技术、金融、信息和市场服务,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幼民  徐达实  
在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进步不仅直接通过提升资本要素的生产率水平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也间接提升了资本积累的速度,由此将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弹性大于1,形成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加速效用。当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赖于资本积累的速度时,技术进步的速度还可以通过提升资本积累速度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来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加速效应更加明显。也正因为这一机理,发展中国家可能因为技术创新的速度过低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过低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幼民  徐达实  
在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进步不仅直接通过提升资本要素的生产率水平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也间接提升了资本积累的速度,由此将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弹性大于1,形成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加速效用。当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赖于资本积累的速度时,技术进步的速度还可以通过提升资本积累速度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来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加速效应更加明显。也正因为这一机理,发展中国家可能因为技术创新的速度过低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过低从而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荣  张桂文  
笔者基于1987年—2015年的数据,通过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对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结果表明,GDP增长适当降速、科技进步以及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正向效应;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负向效应;GDP增长率、人口因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科技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从长期来看,GDP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荣  张桂文  
笔者基于1987年—2015年的数据,通过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对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结果表明,GDP增长适当降速、科技进步以及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正向效应;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负向效应;GDP增长率、人口因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科技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从长期来看,GDP增长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社会消费总额、科技进步水平等因素对人均国民收入影响显著,而产业结构因素对人均国民收入影响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