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10)
- 2023(17987)
- 2022(15305)
- 2021(14218)
- 2020(11670)
- 2019(26924)
- 2018(26793)
- 2017(50904)
- 2016(27742)
- 2015(31359)
- 2014(31486)
- 2013(31382)
- 2012(29519)
- 2011(26987)
- 2010(27023)
- 2009(24977)
- 2008(24386)
- 2007(21580)
- 2006(19457)
- 2005(17754)
- 学科
- 济(130980)
- 经济(130857)
- 管理(76247)
- 业(71599)
- 企(56596)
- 企业(56596)
- 方法(50766)
- 数学(43858)
- 数学方法(43380)
- 中国(36782)
- 农(33006)
- 地方(30506)
- 学(28225)
- 业经(27282)
- 财(26139)
- 贸(23492)
- 贸易(23476)
- 易(22722)
- 农业(22524)
- 制(21744)
- 环境(21329)
- 银(19360)
- 银行(19301)
- 和(18964)
- 融(18943)
- 金融(18942)
- 行(18641)
- 理论(18539)
- 地方经济(17541)
- 技术(17392)
- 机构
- 大学(406191)
- 学院(402721)
- 济(171594)
- 经济(168087)
- 管理(153104)
- 研究(147371)
- 理学(130919)
- 理学院(129351)
- 管理学(127182)
- 管理学院(126470)
- 中国(111216)
- 科学(89957)
- 京(89018)
- 财(75816)
- 所(75706)
- 研究所(68714)
- 农(68201)
- 中心(64901)
- 财经(60046)
- 江(59968)
- 业大(59662)
- 北京(57329)
- 范(54963)
- 经(54577)
- 师范(54427)
- 农业(53208)
- 院(52951)
- 经济学(52587)
- 州(48162)
- 经济学院(47065)
- 基金
- 项目(266228)
- 科学(208845)
- 研究(194444)
- 基金(193033)
- 家(169177)
- 国家(167784)
- 科学基金(142419)
- 社会(123347)
- 社会科(116955)
- 社会科学(116923)
- 省(102142)
- 基金项目(101525)
- 自然(91119)
- 自然科(88966)
- 自然科学(88945)
- 教育(88406)
- 自然科学基金(87370)
- 划(86640)
- 资助(80232)
- 编号(77909)
- 成果(64422)
- 发(60595)
- 重点(59991)
- 部(59135)
- 课题(54741)
- 创(54341)
- 国家社会(51304)
- 创新(50860)
- 教育部(50493)
- 科研(50375)
- 期刊
- 济(198068)
- 经济(198068)
- 研究(126987)
- 中国(83724)
- 学报(65437)
- 农(62836)
- 科学(60730)
- 管理(58546)
- 财(55772)
- 大学(49455)
- 教育(46422)
- 学学(46297)
- 农业(43709)
- 融(37457)
- 金融(37457)
- 技术(35277)
- 经济研究(32171)
- 业经(30085)
- 财经(30036)
- 经(25956)
- 问题(25481)
- 业(23182)
- 图书(21610)
- 贸(21213)
- 技术经济(21130)
- 世界(19914)
- 国际(19167)
- 科技(18935)
- 理论(18816)
- 版(18174)
共检索到620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锋 吴丽华 杨超
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CO2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对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把1995—2007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对这一时期中的6个时间段和每一种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07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年均增长12.4%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为人均GDP、交通工具数量、人口总量、经济结构、家庭平均年收入,其平均贡献分别为15.82%、4.93%、1.28%、1.14%和1.11%,负向驱动因素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交通工具平均运输线路长度...
关键词:
CO2排放 驱动因素 因素分解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伍亚 张立
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与加权夏普雷法相结合,本文将1997-2007年中国产业部门能源需求的增长分解为10种驱动因素的加权平均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能源需求增长84.7%的正向驱动因素为:最终需求的成长(加权平均贡献率,114.4%),出口的成长(79.0%),原料需求的成长(19.3%)和能源需求的成长(4.2%);负向驱动因素为:技术进步(-105.0%),原料需求的替代(-10.1%)、最终需求的结构调整(-7.4%)、进口替代(-7.2%)和出口的结构调整(-2.5%);能源需求的替代没有发挥应有的驱动作用(0.0%)。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金属、化工、电力和建材行业能源需求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叶晓佳 孙敬水 董立锋
本文基于三大产业和居民生活部门的12种能源消费量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1995—2008年浙江省碳排放量,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将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等四大类效应,并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测算了各类效应对碳排放量的贡献值、变化趋势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8年,浙江省碳排放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正向驱动效应远超过能源强度和结构调整产生的负向驱动效应。本文同时测算出浙江已跨越了碳排放强度的高峰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强度高峰迈向人均碳排放量高峰的阶段。为缩短不同碳排放高峰的跨越时间,降低高峰峰值...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LMDI分解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傅京燕 张珊珊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广泛受到关注以及全球能源压力的增加,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广州二氧化碳排放特点、广州碳密集部门排放的演变特征及广州对外贸易中碳排放的影响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广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建议,期望能为广州未来的二氧化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广州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凌霄 周敏
基于2000~2013年我国GDP和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测算了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变化水平,通过构建脱钩模型来研究二者的脱钩状态,并进一步运用LMDI模型的乘法形式,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对碳排放量作用的效应大小。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除了2002~2004年为扩张负脱钩以及2004~2005年和2010~2011年为扩张连结以外,其他年度都为弱脱钩状态;从总体上看,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均为正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能源结构效应则为负,且经济规模效应的作用最为显著。
关键词:
碳排放 经济增长 脱钩 因素分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嵘 常烜钰
选取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的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脱钩理论对西部地区1995—2010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构建碳排放模型深入研究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所研究年份间除1998—1999年为强脱钩,2003—2006年为扩张性负脱钩之外,其余时期均呈现为弱脱钩状态;经济规模的高速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对碳排放的减少有很大潜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抑制碳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能源结构的优化是控制碳排放增加的潜在因素;弱脱钩状态下,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影响碳排放的幅度较小,在强脱钩状态下则更小,而在扩张性负脱钩时三者所占比例同步提高。
关键词:
碳排放 脱钩 驱动因素 西部地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郑义 徐康宁
本文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MDI),分别基于不同分解层次(3个产业、8个主要部门、43个子部门)以及短期(1994-2008年)、长期(1980-2008年)两个时间段来考察产出效应,技术效应、结构变化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对于碳排放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产出效应和结构变化效应是碳排放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则是有效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部门结构细分程度越高,产出效应、技术效应、结构变化效应的解释力越弱,而能源结构效应的解释力却显著增强;长期内产出效应、技术效应对于碳排放的解释力均下降,结构变化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的解释力却大幅度提高;此外,我们发现能源结构效应、...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能源结构变化 去耦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汪臻 赵定涛 余文涛
本文结合环境投入产出—生命周期分析(EIO-LCA)和结构分解分析(SDA),将1992—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嵌入式碳排放的增长,分解为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系统中因素的总效应始终为负值,消费系统中因素的总效应始终为正值,且后者的绝对值大于前者,进而引起嵌入式碳排放总量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始终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消费模式的改变已成为推动嵌入式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力量,且消费模式变化的增排效应强于技术进步的减排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仅仅针对生产系统的减排政策和措施并不能实现有效减排,减排需要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同时改进。除了技术节能外,我国还应把消费领域的节能作为"节能减排"一个重要内容,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引导和促使居民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帮助 王克凡 王平
准确识别与评估碳排放驱动因素对我国确定正确的减排方向、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很重要。本文基于拓展Kaya恒等式,建立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的2层7部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模型,依据碳排放年增长率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划分为五个阶段,考察1991-2012年我国7个部门14种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2年我国碳排放增加55.46亿吨。其中,正向驱动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人均GDP、交通工具数量、经济结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口总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镇总人口、运输线路单位长度能耗;负向驱动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平均运输线路长度、城镇居民生活能源强度、...
关键词:
碳排放 迪氏指数 Kaya恒等式 分解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敬水 李志坚 陈稚蕊
本文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国际贸易分工等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扩展,利用1990~2008年浙江省的统计数据,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人均实际GDP的影响最大,能源强度的影响较大,人口规模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小,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最小,而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人均实际GDP持续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因素,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谢书玲 王铮 薛俊波
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根据Romer的假说,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增长由于资源耗费引起了“增长尾效”。本文深入地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源耗费“尾效”,发现了水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尾效”为0.001397,土地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尾效”为0.013201,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引起的“增长尾效”为0.014548。换言之,中国每年经济增长的速度由于水土资源的耗损,每年要降低1.45%,是美国水土资源“增长尾效”的6倍。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只要经过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就会因为资源消耗而降低到现在的84%,如果到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就会因为资源耗竭而降低35%左右。“增长尾效”所以大,...
关键词:
增长尾效 水资源 土地资源 中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勇术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与文化和文化变迁有关,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从文化的思想开放、勤劳的态度、储蓄的习惯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四个维度分析了文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影响关系,提出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三大政策取向:和平竞争、强化教育和创新文化体制。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文化 体制创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松林 张欠 李梦洁
基于2008—2018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间的动态关系。其次,采用SYS-GMM模型探讨了影响两者关系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山东半岛各个城市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变化差异很大。具体而言,在17个城市中,仅个别城市实现了绿色发展水平增速显著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最优状态,约1/3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增速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还有近半数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绿色发展水平出现下降。(2)人口聚集和产业结构水平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抑制了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不仅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且推动了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松林 张欠 李梦洁
基于2008—2018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间的动态关系。其次,采用SYS-GMM模型探讨了影响两者关系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山东半岛各个城市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变化差异很大。具体而言,在17个城市中,仅个别城市实现了绿色发展水平增速显著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最优状态,约1/3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增速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还有近半数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绿色发展水平出现下降。(2)人口聚集和产业结构水平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抑制了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不仅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且推动了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志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