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60)
2023(10120)
2022(8602)
2021(7881)
2020(6673)
2019(15702)
2018(15326)
2017(29255)
2016(15466)
2015(18153)
2014(18255)
2013(18543)
2012(17841)
2011(16595)
2010(16597)
2009(15759)
2008(15657)
2007(14047)
2006(12433)
2005(11481)
作者
(47039)
(39685)
(39611)
(37957)
(25400)
(18946)
(18154)
(15543)
(14907)
(13919)
(13836)
(13045)
(12745)
(12652)
(12527)
(12352)
(11759)
(11696)
(11394)
(11385)
(10036)
(9801)
(9573)
(9052)
(9018)
(8969)
(8582)
(8434)
(8001)
(7886)
学科
(93529)
经济(93463)
管理(40127)
方法(37073)
(36808)
数学(33063)
数学方法(32883)
(27762)
企业(27762)
(23847)
贸易(23835)
中国(23131)
(23114)
地方(20597)
(19636)
(16501)
(16326)
业经(15632)
(13768)
地方经济(13507)
农业(12802)
环境(12273)
(12161)
金融(12159)
(11844)
银行(11824)
(11592)
(11430)
关系(11323)
(10923)
机构
大学(245852)
学院(243279)
(122982)
经济(120973)
研究(92152)
管理(88374)
理学(75392)
理学院(74501)
管理学(73497)
管理学院(73030)
中国(70236)
(51846)
科学(51808)
(51381)
(47250)
研究所(42834)
财经(41441)
经济学(40959)
中心(40059)
(39009)
(37625)
经济学院(36929)
(35231)
北京(33577)
业大(32433)
(32247)
农业(30760)
(30559)
财经大学(30470)
师范(30317)
基金
项目(152677)
科学(120037)
基金(113100)
研究(112191)
(98221)
国家(97505)
科学基金(81981)
社会(74802)
社会科(71106)
社会科学(71087)
基金项目(58687)
(55908)
教育(49948)
自然(49549)
自然科(48380)
自然科学(48362)
(47745)
资助(47543)
自然科学基金(47536)
编号(43359)
(35885)
成果(35730)
(35047)
重点(34807)
国家社会(32605)
中国(31625)
教育部(31000)
(30949)
课题(30144)
人文(29580)
期刊
(138086)
经济(138086)
研究(78588)
中国(44483)
(38525)
学报(35650)
(35386)
科学(33588)
管理(31721)
大学(26956)
学学(25542)
经济研究(24856)
农业(24005)
(22993)
金融(22993)
财经(21882)
(21584)
技术(20057)
问题(19609)
国际(19143)
(19077)
业经(19035)
教育(17826)
世界(16149)
技术经济(14531)
(13738)
统计(13441)
商业(12045)
经济问题(11610)
(11287)
共检索到374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方玉文  李善同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贸易利得是一国内外循环态势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联系的贸易利得量化模型,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测算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贸易利得,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呈下降趋势,中国外循环的贸易利得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依然大于外循环的贸易利得;第二,相对于外循环,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的持续能力、空间关联效应和升级潜力都更大;第三,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和外循环贸易利得之间,不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效应。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打通双循环之间的堵点,有助于实现双循环贸易利得的良性互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晓强  张少军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入认识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演变规律,将有助于加快建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本文构建了经济双循环的多维测度指标,首次利用中国7年30省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分布格局、依存强度、竞争优势以及内卷程度等特征,主要的发现有:(1)中国经济双循环始终保持着较强的集中化趋势,且在外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要大于在内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2)尽管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依赖程度均在增加,但经济内循环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3)中国经济内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有所提升,但依然呈现为低竞争劣势;中国经济外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相对较高,却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4)中国在经济双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1997年以来在经济内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始终小于在经济外循环中的内卷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振山  魏嘉男  
在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通过构建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所产生的可能冲击及政府可能采取的财政干预政策进行模拟,量化分析疫情的冲击及财政干预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情景之下GDP均显著下滑,各经济主体和各行业部门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疫情冲击对于居民消费的负向影响尤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等受到冲击最大。增加财政支出、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增值税税率等财政政策对于缓解此次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是有效的。同时,财政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刺激居民消费,但政策效果不明显。分行业来看,财政政策能够提高各行业的产出,有效缓解疫情对各行业的冲击,但是对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行业产出的提振幅度较小。因此,应当多举措提振居民消费,强化稳就业措施,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扶持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并以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等制度开放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丽  原彤  闫浩琳  李恺  
本文通过中国经济“双循环”协同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发现,内循环和外循环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机制、文化建设机制、贸易交流机制六大机制实现协同发展。要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协同发展,需要持续加强六大机制建设和发展,因此可通过明确政府职责定位、完善基础服务体系,打造“双循环”协同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优化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状态、转变对外发展模式,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方玉文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构建基于贸易增加值口径的比较优势指数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尽管中国省际调出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且在2017年首次突破了1,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比较优势仍然不强。第二,尽管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但始终未突破1,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中国各省份在内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强于在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中国各部门在内循环与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则基本持平。研究创新:首次构建了增加值口径的省际调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博文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市场机制逐渐在外贸企业的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目前来看,中国已在外贸领域取得了斐然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三类产权企业,国企、民企、港澳台及外资企业,各自具有不同的政企联系、国际网络和管理制度,以致中国企业产权间的差异十分显著。此外,中国各地方政府普遍给予高效企业以政策支持,这拉宽了企业间的效率分布,即使在细分行业中,企业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面对当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局势,有必要对贸易利得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反思,并客观评价中国市场结构与外国市场结构的异同,从而为中国实现开放共赢与包容性增长的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目标提供政策支持。文章基于产权异质性讨论了市场结构与进出口额提高、进口渗透度加深、企业效率改进、资源误置程度减小等贸易利得的关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宋德勇  文泽宙  
本文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通过建立一个内生和外生比较优势并存的理论模型,以超边际分析方法探讨了双循环贸易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经济效益,并结合中国经验展开实证分析。理论研究表明,交易效率持续提高是引起一国贸易分工结构从“封闭式结构”向“以国际循环为主结构”演进,再过渡到“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结构”的核心驱动力量;技术进步和人口规模扩大在推动传统贸易结构向双循环贸易结构跃迁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贸易分工演进将显著提高人均真实收入、优化要素配置、拓宽市场容量。稳健的实证检验证实了上述命题。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交易效率提升诱发的分工演进在推动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非线性效应。本文的结论和发现为科学认识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   刘宝琦  
依据单一GDP分解方法测度双循环存在多种缺陷。本文从增加值流转视角比较分析三种GDP分解方法下的直接指标,构建一种以间接指标测度双循环的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演化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8年,中国制造业国内循环比例呈逐渐下降又大幅回调过程,本质上是对中国双循环格局“大内循环倾向”特征的回归,并不代表“国内大循环为主”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不同经济体双循环格局具有明显异质性,即具有“大内循环倾向”或“小内循环倾向”。这种异质性相对稳定,经济体双循环格局的演变进程主要表现为国内外市场关联和上下游产业关联两种结构力量作用下,在双循环类型空间的局部调整。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出发,反映国内国际循环比例的直接指标不是合适的政策目标,中国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根据间接指标所反映的双循环格局类型和结构特征,聚焦产业链整合和治理挖掘增长潜力。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一兵   李善同   何建武   周明生  
本文根据最终需求来源渠道将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扩展为省内循环、省际循环、国外循环和交互循环四部分,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中国省级层面双循环格局的测度指标,系统分析了1987—2017年间各省份的经济循环结构特征和演变趋势,厘清了省级层面双循环格局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第一,省内循环比重持续下降,但其在地区经济中仍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人口规模大且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地区,省内循环的经济作用较为突出。第二,随着国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区域分工的细化,省际循环比重显著上升,且省际循环的经济效益在空间上较分散,受益省份更多。第三,国外循环比重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点,2008年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市场对各省份经济的拉动作用放缓,国外循环整体比重有所下降。第四,交互循环比重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和产业升级,加工贸易比重逐步下降,而需要内外协同、分工合作的生产在增加,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联系越发紧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丽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建立我国经济双循环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先测算其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再根据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全国特征上,我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耦合协调模式逐步由“内外循环并列”演变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在地区特征上,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变化速度和协调类型存在不均衡性;在省份特征上,同一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关系也存在区域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差异较大;在障碍因素上,阻碍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物流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引进和对外投资受限、创新能力不足、商品流通规模增速放缓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而导致的消费不足。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军  黄洁  洪俊杰  董婉璐  
贸易便利化成为国际贸易的谈判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采用全球贸易一般均衡模型(GTAP)分析了节约通关时间的贸易便利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可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福利提高。在中贸易便利化方案下,中国实际GDP在2014年将提高0.27%,社会经济福利增长192亿美元;同时,中国贸易便利化可以显著提升其它国家的经济福利,其他国家的经济总福利提高62.09亿美元。随着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福利将进一步显著增长。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绍媛  
运用1997~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和GDP的统计数据,通过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服务贸易与GDP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尤其是服务出口额对于GDP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服务进口额和服务贸易总额,表明目前我国服务出口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服务进口。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丽鹤  
本文利用出口扩展模型,比较分析了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两种贸易方式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贸易进口增长则阻碍经济增长,但不显著;而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则显著弱化了中国经济增长,其贡献度低于一般贸易出口。鉴于此,本文认为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转型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国内采购率。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黄满盈  邓晓虹  
文章根据1980-2007年的数据对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指标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效应;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都存在正向的影响;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也都验证了协整分析的结果。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杜江  陈韵  
本文利用贸易乘数的基本原理,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真实资本和相对价格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验教训,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