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92)
- 2023(12870)
- 2022(10864)
- 2021(9967)
- 2020(8509)
- 2019(19598)
- 2018(19081)
- 2017(35817)
- 2016(19314)
- 2015(22391)
- 2014(22373)
- 2013(22489)
- 2012(21419)
- 2011(19789)
- 2010(19670)
- 2009(18586)
- 2008(18491)
- 2007(16595)
- 2006(14786)
- 2005(13676)
- 学科
- 济(103915)
- 经济(103767)
- 管理(51671)
- 业(46927)
- 方法(40041)
- 企(36488)
- 企业(36488)
- 数学(35920)
- 数学方法(35604)
- 中国(27244)
- 农(23747)
- 地方(22626)
- 学(20534)
- 财(20502)
- 业经(18738)
- 制(18668)
- 贸(18569)
- 贸易(18560)
- 易(18013)
- 农业(15320)
- 地方经济(14553)
- 银(14501)
- 融(14493)
- 金融(14491)
- 银行(14473)
- 行(14003)
- 环境(13967)
- 和(13686)
- 体(13199)
- 发(11814)
- 机构
- 大学(296034)
- 学院(292323)
- 济(135834)
- 经济(133277)
- 研究(110339)
- 管理(106505)
- 理学(90887)
- 理学院(89751)
- 管理学(88231)
- 管理学院(87666)
- 中国(84502)
- 科学(64957)
- 京(63223)
- 财(60558)
- 所(56975)
- 研究所(51656)
- 中心(49010)
- 农(48771)
- 财经(47789)
- 经济学(44188)
- 江(43399)
- 经(43361)
- 北京(40874)
- 业大(40866)
- 经济学院(39652)
- 院(39221)
- 范(38651)
- 农业(38317)
- 师范(38293)
- 财经大学(35157)
- 基金
- 项目(188978)
- 科学(148813)
- 基金(139077)
- 研究(137316)
- 家(122072)
- 国家(121136)
- 科学基金(101995)
- 社会(90103)
- 社会科(85401)
- 社会科学(85378)
- 基金项目(72512)
- 省(70594)
- 自然(63333)
- 教育(61975)
- 自然科(61817)
- 自然科学(61794)
- 划(60817)
- 自然科学基金(60704)
- 资助(57651)
- 编号(53358)
- 成果(44667)
- 重点(43668)
- 部(43318)
- 发(42485)
- 国家社会(38806)
- 创(38376)
- 课题(37934)
- 教育部(37041)
- 中国(36366)
- 科研(36277)
共检索到451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丽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建立我国经济双循环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先测算其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再根据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全国特征上,我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耦合协调模式逐步由“内外循环并列”演变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在地区特征上,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变化速度和协调类型存在不均衡性;在省份特征上,同一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关系也存在区域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差异较大;在障碍因素上,阻碍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物流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引进和对外投资受限、创新能力不足、商品流通规模增速放缓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而导致的消费不足。
关键词:
双循环 耦合协调 评价指数 障碍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姬新龙 刘琴
数字经济不断赋能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文章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对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障碍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综合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显著集聚特征,并呈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降低的趋势;影响二者耦合协调的准则层障碍因子按障碍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数字产业化、绿色生态、产业数字化、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且不同时间和地区指标层的障碍因子也存在差异。由此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夯实数字经济底座、因地制宜实施发展策略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文举 张曾莲
研究目标:测算1999~2019年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耦合协调度的实际水平并分析其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和β收敛模型。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地区异质性、时间阶段性特征明显;空间差异持续扩大,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正空间相关关系持续而稳定;全国及四大地区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收敛位置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研究创新:测算了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进规律与收敛性。研究价值:对于总体把握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分布动态 空间差异 收敛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丽玉 高峰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借助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PREE系统协调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已由轻度失调转变为中度协调状态。地区协调水平差异先变小后边大,系统协调水平的分布特征已从“东高西低”转变为“西高东低”,产生了系统协调水平的“倒挂”现象。各省份间系统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正逐步增强,东、中、西三大分区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进趋势,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未来5年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将持续上升,但地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不同的瓶颈约束。因此,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需从系统本身与区域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制定策略规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丽玉 高峰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借助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PREE系统协调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已由轻度失调转变为中度协调状态。地区协调水平差异先变小后边大,系统协调水平的分布特征已从“东高西低”转变为“西高东低”,产生了系统协调水平的“倒挂”现象。各省份间系统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正逐步增强,东、中、西三大分区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进趋势,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未来5年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将持续上升,但地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不同的瓶颈约束。因此,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需从系统本身与区域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制定策略规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潭 徐璋勇
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分析了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对其差异性表现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尚未实现优质耦合协调,目前绿色金融系统相对滞后;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在2019年实现了对东部地区的赶超,率先达到了良好协调水平;差异性分析发现,耦合协调度的区域间差异高于区域内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制约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环保企业A股市值占比、人均森林面积等,且不同地区各因素的障碍度值存在差异。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低碳经济 耦合协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晓辉 郑兴明 刘文新
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是推进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中国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测算方法,探讨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域村镇建设得分介于0.07~0.81,高低分段区空间格局基本与地均GDP的高低相互对应。中国县域资源环境得分介于0.17~0.71,低分段区面积占比为32.12%,西北部大部分村镇资源环境需要得到重视。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V5耦合协调度等级绝大部分分布在北京—北海一线以东的平坦地区;V4耦合协调度等级多数位于胡焕庸线以东,少部分位于天山周边;V2和V3耦合协调度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西北—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V4耦合协调度等级的县数量占比最高。因此,基于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空间格局,提出V4耦合协调度等级区域可着力建设农牧业特色产业集聚;V2和V3耦合协调度等级区域可加快推动少数民族特色的产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态势,沿海协调度等级高于内陆。空间关联格局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木易 程志光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利用经济发展的数量参数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2000—2007年,多数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表现为中南部较西北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协调性水平高。由此看出,安徽省区域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地域性分片块状的特点,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秋琴 王超 修新田 陈秋华
论文以全域生态旅游为研究背景,构建了资源—社会经济—环境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协调度,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以中国武平县为案例地,研究发现:(1)武平县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水平逐年上升,总体向更好状态转变;(2)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09—2013年为资源导向型、2014—2015年为经济发展型、2016—2017年为生态引领型和2018—2020年为经济发展型;(3)从均值看,武平县复合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呈初级协调,相较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双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更为稳定,武平县全域生态旅游三个系统彼此之间还存在某种程度牵制;(4)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修复能力是阻碍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秋琴 王超 修新田 陈秋华
论文以全域生态旅游为研究背景,构建了资源—社会经济—环境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协调度,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以中国武平县为案例地,研究发现:(1)武平县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水平逐年上升,总体向更好状态转变;(2)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09—2013年为资源导向型、2014—2015年为经济发展型、2016—2017年为生态引领型和2018—2020年为经济发展型;(3)从均值看,武平县复合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呈初级协调,相较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双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更为稳定,武平县全域生态旅游三个系统彼此之间还存在某种程度牵制;(4)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修复能力是阻碍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康晓虹 赵立娟 红花 肖娅星
绿色投资和循环经济二者耦合协调、相互促进,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协同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建设。文章基于2010—2019年内蒙古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绿色投资和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内蒙古绿色投资与循环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内蒙古绿色投资发展滞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空间上看,内蒙古9个地级市绿色投资与循环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均达到中度以上的耦合协调状态。从时间上看,2010—2019年内蒙古绿色投资系统与循环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整体上保持平稳递增态势。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绿色制度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倡导环保理念,提升参与意识,深入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绿色投资 循环经济 耦合发展 内蒙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礼莎 龙花楼 杨嘉艺 潘欣瑶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乡村人地关系矛盾凸显,直接影响了乡村人居环境的质量。文章以洞庭湖区24个县域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组合客观赋权、加权求和等方法综合评价其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质量发展水平,构建障碍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障碍因子,并对2013—2021年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性呈上升态势,但县域之间差距较大。(2)通过障碍因子识别发现,环境、经济、社会保障等受障碍因子影响较大,识别障碍因子有利于各县域结合自身发展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3)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与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呈正相关。(4)根据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及发展阶段特点,可将洞庭湖区24个县域分成3种发展类型:协调平衡型、磨合良好型、失调滞后型。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促进各县域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将有利于乡村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洞庭湖区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陈俊利 冯文佳 王岩 高润国 蔡伟芹 井淇 高倩倩 付晓光 翟铁民 马安宁
目的:分析医疗资源供给和医疗服务利用的协调发展状况。方法: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医疗资源供给与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基于耦合机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ArcGis 10.5软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医疗资源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没有严重失调的省份,大部分省份处于勉强协调或者中度协调,3个省份处于良好协调;Moran’s I指数为0.261。结论:医疗资源供给与医疗服务利用不匹配现象明显,耦合协调存在地区差异,而且医疗资源利用能力趋向于人口和经济发达省份倾斜。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邓熙舜 罗利平 蒋勇
发展数字乡村是党和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战略路径,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利突破口。明晰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衡量两者当前发展水平及协同程度,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繁荣兴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证分析了2015—2020年全国30个省份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影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乡村发展地区分异程度加剧,乡村振兴发展地区分异程度趋于减缓;数字乡村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进步速度逐渐赶超乡村振兴系统。(2)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形成良性发展。整体由濒临失调衰退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但目前全国范围耦合协调程度仍然偏低,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3)阻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子有农村产业数字化、农村数字产业化、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收入水平,障碍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优化农村财政投入、提升数字产业化服务综合水平等建议以促进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