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80)
2023(9793)
2022(8336)
2021(7619)
2020(6435)
2019(15150)
2018(14769)
2017(28267)
2016(15084)
2015(17644)
2014(17769)
2013(18057)
2012(17396)
2011(16141)
2010(16131)
2009(15346)
2008(15164)
2007(13632)
2006(12028)
2005(11093)
作者
(45919)
(38717)
(38592)
(37094)
(24725)
(18451)
(17616)
(15086)
(14561)
(13568)
(13518)
(12773)
(12414)
(12278)
(12241)
(12097)
(11464)
(11393)
(11097)
(11096)
(9760)
(9538)
(9331)
(8883)
(8828)
(8753)
(8367)
(8219)
(7789)
(7742)
学科
(91974)
经济(91907)
管理(39591)
(36459)
方法(36101)
数学(32753)
数学方法(32566)
(27484)
企业(27484)
中国(22819)
地方(19805)
(19383)
(16395)
贸易(16388)
(16328)
(16312)
(15911)
业经(15286)
(13547)
地方经济(13461)
农业(12819)
环境(12106)
(11915)
金融(11913)
(11683)
银行(11663)
(11460)
(11271)
(10129)
(9995)
机构
大学(239235)
学院(235999)
(117925)
经济(115963)
研究(89379)
管理(86937)
理学(74274)
理学院(73394)
管理学(72397)
管理学院(71944)
中国(68452)
科学(50885)
(50627)
(49815)
(45903)
研究所(41673)
财经(40160)
经济学(39284)
中心(39258)
(38502)
(36502)
经济学院(35349)
(34108)
北京(32811)
业大(32008)
(31053)
农业(30335)
(29983)
师范(29743)
财经大学(29623)
基金
项目(149613)
科学(118130)
基金(111258)
研究(109283)
(96716)
国家(96010)
科学基金(81116)
社会(73268)
社会科(69647)
社会科学(69628)
基金项目(57847)
(54873)
自然(49285)
教育(48841)
自然科(48136)
自然科学(48118)
自然科学基金(47295)
(46942)
资助(46636)
编号(41927)
(35182)
成果(34692)
(34125)
重点(34096)
国家社会(32035)
中国(30613)
教育部(30355)
(30194)
课题(29188)
人文(28899)
期刊
(132570)
经济(132570)
研究(75766)
中国(43817)
(37649)
学报(34997)
(34853)
科学(33254)
管理(31111)
大学(26341)
学学(24929)
农业(23569)
经济研究(23256)
(22383)
金融(22383)
财经(21372)
技术(19704)
(18607)
问题(18004)
业经(17782)
教育(17695)
(16534)
世界(15010)
国际(14588)
技术经济(14369)
统计(13682)
(13495)
(11541)
经济问题(11310)
商业(10812)
共检索到360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晓强  张少军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入认识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演变规律,将有助于加快建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本文构建了经济双循环的多维测度指标,首次利用中国7年30省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分布格局、依存强度、竞争优势以及内卷程度等特征,主要的发现有:(1)中国经济双循环始终保持着较强的集中化趋势,且在外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要大于在内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2)尽管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依赖程度均在增加,但经济内循环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3)中国经济内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有所提升,但依然呈现为低竞争劣势;中国经济外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相对较高,却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4)中国在经济双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1997年以来在经济内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始终小于在经济外循环中的内卷程度。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   刘宝琦  
依据单一GDP分解方法测度双循环存在多种缺陷。本文从增加值流转视角比较分析三种GDP分解方法下的直接指标,构建一种以间接指标测度双循环的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演化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8年,中国制造业国内循环比例呈逐渐下降又大幅回调过程,本质上是对中国双循环格局“大内循环倾向”特征的回归,并不代表“国内大循环为主”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不同经济体双循环格局具有明显异质性,即具有“大内循环倾向”或“小内循环倾向”。这种异质性相对稳定,经济体双循环格局的演变进程主要表现为国内外市场关联和上下游产业关联两种结构力量作用下,在双循环类型空间的局部调整。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出发,反映国内国际循环比例的直接指标不是合适的政策目标,中国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根据间接指标所反映的双循环格局类型和结构特征,聚焦产业链整合和治理挖掘增长潜力。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一兵   李善同   何建武   周明生  
本文根据最终需求来源渠道将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扩展为省内循环、省际循环、国外循环和交互循环四部分,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中国省级层面双循环格局的测度指标,系统分析了1987—2017年间各省份的经济循环结构特征和演变趋势,厘清了省级层面双循环格局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第一,省内循环比重持续下降,但其在地区经济中仍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人口规模大且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地区,省内循环的经济作用较为突出。第二,随着国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区域分工的细化,省际循环比重显著上升,且省际循环的经济效益在空间上较分散,受益省份更多。第三,国外循环比重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点,2008年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市场对各省份经济的拉动作用放缓,国外循环整体比重有所下降。第四,交互循环比重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和产业升级,加工贸易比重逐步下降,而需要内外协同、分工合作的生产在增加,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联系越发紧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方玉文  李善同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贸易利得是一国内外循环态势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联系的贸易利得量化模型,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测算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贸易利得,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呈下降趋势,中国外循环的贸易利得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依然大于外循环的贸易利得;第二,相对于外循环,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的持续能力、空间关联效应和升级潜力都更大;第三,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和外循环贸易利得之间,不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效应。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打通双循环之间的堵点,有助于实现双循环贸易利得的良性互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丽  原彤  闫浩琳  李恺  
本文通过中国经济“双循环”协同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发现,内循环和外循环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机制、文化建设机制、贸易交流机制六大机制实现协同发展。要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协同发展,需要持续加强六大机制建设和发展,因此可通过明确政府职责定位、完善基础服务体系,打造“双循环”协同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优化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状态、转变对外发展模式,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方玉文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构建基于贸易增加值口径的比较优势指数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尽管中国省际调出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且在2017年首次突破了1,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比较优势仍然不强。第二,尽管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但始终未突破1,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中国各省份在内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强于在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中国各部门在内循环与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则基本持平。研究创新:首次构建了增加值口径的省际调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群慧  倪红福  
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侯俊军  岳有福  叶家柏  
本文基于新发展格局“经济循环”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一个理解双循环的分析框架,从企业间中间产品供给循环和对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循环视角测度了我国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循环,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方法探究了双循环视角下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显著特征,国内循环占比超过74%。供给端双循环中,内资企业间循环和内外资企业间循环占比在上升,而国内外企业间循环占比在下降,但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需求端双循环中,国外对国外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仅次于我国对内资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SDA结果表明,国内循环发挥了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国内循环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始终保持在76%以上,尤其是需求端我国对内资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和供给端内资企业间循环的贡献度表现突出。和内资企业一样,外资企业也在促进内外经济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为内外资企业间循环不仅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更是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也为解释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丽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建立我国经济双循环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先测算其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再根据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全国特征上,我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耦合协调模式逐步由“内外循环并列”演变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在地区特征上,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变化速度和协调类型存在不均衡性;在省份特征上,同一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关系也存在区域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差异较大;在障碍因素上,阻碍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物流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引进和对外投资受限、创新能力不足、商品流通规模增速放缓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而导致的消费不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昉  
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较高省份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均可促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鉴于此,应设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建立国内外价值链协同联动新格局,实施特色化资源配置策略,综合推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昉  
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较高省份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均可促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鉴于此,应设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建立国内外价值链协同联动新格局,实施特色化资源配置策略,综合推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秀玲  陈燃  刘晓静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中国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测算体系,测算了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并研究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各省份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品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以外循环为辅,内循环在波动中趋于加强;各地区工业产品内循环指数呈现东北高、西北和东南低的特征,外循环指数呈现东北低、西北和东南高的特征;各省份双循环指数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祝坤福   王家荣   李善同  
充分发挥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扩展至中国地区层面,并引入企业异质性视角,定量分析异质型企业在省际、国际和双重价值链生产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省际贸易日益增强、国际贸易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内资企业在中研发强度制造业、港澳台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和中低研发强度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显著,反映了异质型企业在推动中国产业链发展中各尽其能,优势互补的分工特征;不管是全国还是地区层面,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制造业生产活动中比较优势突出,在产业链分工合作中发挥了重要枢纽作用。本文进一步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重点分析贸易规模和产业链分工水平变化对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各类企业比较优势的提升主要是贸易规模扩大所致,产业链分工水平明显滞后,这一现象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中尤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彦   章紫微   林晓燕  
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接入-使用-技能”三维视角,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且对经济内循环的影响更大。数字基础设施接入和技能均能有效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而数字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尚未发挥;分区域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双循环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基础设施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缓解资源错配两条路径来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产业结构越合理、市场化水平越高,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提升作用越大。当地区人口集聚水平超过既定门槛值时,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正向影响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