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55)
- 2023(13835)
- 2022(11606)
- 2021(10709)
- 2020(8800)
- 2019(19737)
- 2018(19102)
- 2017(36048)
- 2016(19155)
- 2015(21496)
- 2014(20982)
- 2013(20959)
- 2012(19609)
- 2011(18133)
- 2010(18246)
- 2009(17159)
- 2008(16804)
- 2007(14727)
- 2006(13057)
- 2005(12019)
- 学科
- 济(101764)
- 经济(101680)
- 管理(58039)
- 业(55758)
- 企(46286)
- 企业(46286)
- 方法(39392)
- 数学(34415)
- 数学方法(34132)
- 中国(26309)
- 农(20864)
- 地方(20681)
- 财(19958)
- 学(19731)
- 业经(19565)
- 贸(19451)
- 贸易(19441)
- 易(18956)
- 融(17132)
- 金融(17132)
- 制(16482)
- 技术(16349)
- 银(15700)
- 银行(15669)
- 行(15210)
- 环境(14313)
- 地方经济(13820)
- 农业(13616)
- 和(12895)
- 理论(12717)
- 机构
- 大学(288504)
- 学院(284676)
- 济(136916)
- 经济(134742)
- 管理(107237)
- 研究(106457)
- 理学(92432)
- 理学院(91347)
- 管理学(90117)
- 管理学院(89547)
- 中国(81050)
- 京(60715)
- 科学(60279)
- 财(59048)
- 所(53422)
- 研究所(48683)
- 财经(47508)
- 中心(45981)
- 经济学(44867)
- 农(44500)
- 经(43385)
- 经济学院(40230)
- 江(40074)
- 北京(38857)
- 业大(38654)
- 院(37759)
- 范(35994)
- 师范(35654)
- 财经大学(35524)
- 农业(34890)
- 基金
- 项目(187780)
- 科学(150321)
- 基金(141139)
- 研究(135655)
- 家(124325)
- 国家(123368)
- 科学基金(105276)
- 社会(92411)
- 社会科(88020)
- 社会科学(87997)
- 基金项目(72889)
- 省(69142)
- 自然(65533)
- 自然科(64098)
- 自然科学(64083)
- 自然科学基金(63030)
- 教育(61274)
- 划(59325)
- 资助(58063)
- 编号(50060)
- 部(43416)
- 重点(42722)
- 发(41488)
- 成果(41115)
- 创(41083)
- 国家社会(40698)
- 创新(38802)
- 教育部(37760)
- 人文(36222)
- 中国(36189)
- 期刊
- 济(149737)
- 经济(149737)
- 研究(91301)
- 中国(55185)
- 财(44272)
- 学报(43419)
- 管理(41969)
- 科学(41723)
- 农(39261)
- 大学(33418)
- 学学(31578)
- 融(28682)
- 金融(28682)
- 经济研究(27068)
- 农业(26999)
- 教育(25705)
- 财经(25073)
- 技术(23499)
- 经(21859)
- 业经(20325)
- 问题(19699)
- 贸(19561)
- 国际(19035)
- 世界(17273)
- 业(16218)
- 技术经济(16010)
- 统计(14573)
- 策(13369)
- 商业(12895)
- 科技(12785)
共检索到434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倪红福 田野
本文构建了纳入要素国民权属异质性的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测度新框架,测度分析了2005—2016年各国经济的国内国际循环,并对各类循环进行因素结构分解。研究发现:中国纯国内经济循环比重逐渐接近美国和日本的水平,呈现大国具有的国内经济循环特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在体量层面基本成型;中国各行业内循环比重逐渐变大,但制造业外循环比重依然较高;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应仅是内外循环比重大小问题,更应该注重质量,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同时也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岩 陈淑梅
本文从贸易、生产和区位三个角度综合考量了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GVC)的层次、方式以及新特征,并进行了国际比较,为研判中国融入GVC的程度和地位提供了有益的补充。研究发现:(1)2000-2014年间中国参与GVC的程度呈现出"M"型的变化轨迹。(2)在中国总出口的垂直专业化(VS)中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FVA_FIN)占据了半壁江山,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的VS主要来源于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FVA_INT)和纯重复计算(PDC)的贡献。(3)中国典型制造业的GVC前向融入度的绝对值普遍低于后向融入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融入度 贸易增加值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振国 张亚斌 牛猛 钟源
一国(产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所从事制造、研发、管理和市场等不同活动的出口功能专业化水平,关乎其对价值链的影响和控制力,这便凸显既有基于总增加值贸易核算对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不足。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工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工,以产业要素收益为依据,采用贸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修正了功能专业化测度方法,据此构建国家和行业层面修正的功能专业化指标,并利用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和最新编制开发的劳动力职业数据,测算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功能专业化水平及其最新动态演变。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呈现出较高的制造专业化水平,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总部经济活动(如市场、研发和管理)的功能专业化水平偏低,几乎被锁定在世界最低端层次,无法对欧美发达经济体构成出口威胁。中国制造业基本遵循着"依托制造—挺进市场—遥望管理和研发"的功能发展路径,"强"制造与"弱"管理和研发并存,典型加工贸易部门的"电气光学设备"的制造专业化水平更是达到国际领先。中国服务业的功能专业化水平总体上弱于制造业,且处于全球落后位置,与服务贸易强国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戴翔 李洲
本文综合考虑"物理定位"和"经济定位"的双重影响,改进了现有上游度指标测度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基础数据,测算了行业上游度和出口上游度等指标,并结合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对中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演进趋势进行分解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处于中低端。综合考虑"经济定位"后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改善趋势,但这一变化主要来自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改善,服务业价值链分工地位仍趋于恶化。因此,为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分工地位,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双管齐下",不仅要依托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国内增加值,更应以服务贸易为抓手努力促进服务出口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戴翔 李洲
本文综合考虑"物理定位"和"经济定位"的双重影响,改进了现有上游度指标测度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基础数据,测算了行业上游度和出口上游度等指标,并结合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对中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演进趋势进行分解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处于中低端。综合考虑"经济定位"后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改善趋势,但这一变化主要来自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改善,服务业价值链分工地位仍趋于恶化。因此,为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分工地位,中国未来的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 刘宝琦
依据单一GDP分解方法测度双循环存在多种缺陷。本文从增加值流转视角比较分析三种GDP分解方法下的直接指标,构建一种以间接指标测度双循环的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演化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8年,中国制造业国内循环比例呈逐渐下降又大幅回调过程,本质上是对中国双循环格局“大内循环倾向”特征的回归,并不代表“国内大循环为主”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不同经济体双循环格局具有明显异质性,即具有“大内循环倾向”或“小内循环倾向”。这种异质性相对稳定,经济体双循环格局的演变进程主要表现为国内外市场关联和上下游产业关联两种结构力量作用下,在双循环类型空间的局部调整。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出发,反映国内国际循环比例的直接指标不是合适的政策目标,中国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根据间接指标所反映的双循环格局类型和结构特征,聚焦产业链整合和治理挖掘增长潜力。
关键词:
双循环 全球价值链 增加值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谢锐 王菊花 王振国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一国出口产品中蕴含了大量国外成分,科学测度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基于全球生产工序的数据。文章构建了基于出口增加值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2016年最新发布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和比较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及动态变迁。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在研究期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有不断减弱趋势;与此相反,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实现了比较优势的提升,推动中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乔平平
文章基于全球2000—2019年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对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算,并拓展贸易附加值测算模型从劳动报酬份额、劳动嵌入深度两个角度,解析中国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时空演变差异。结果显示:从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来看,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各国劳动报酬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国劳动要素报酬份额时空演变不同于其他国家,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007年以前世界总体劳动嵌入深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中国与欧盟、美加澳劳动嵌入深度持续上升,新兴经济体、日韩劳动嵌入深度有所下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乔平平
文章基于全球2000—2019年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对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算,并拓展贸易附加值测算模型从劳动报酬份额、劳动嵌入深度两个角度,解析中国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时空演变差异。结果显示:从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来看,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各国劳动报酬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国劳动要素报酬份额时空演变不同于其他国家,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007年以前世界总体劳动嵌入深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中国与欧盟、美加澳劳动嵌入深度持续上升,新兴经济体、日韩劳动嵌入深度有所下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敬 覃乔亦 刘洋
基于2000—2020年亚洲开发银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供需结构、全球价值链、国际网络关系的三维视角,揭示入世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外循环的格局变迁。研究发现:(1)从供需结构视角看,与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国民经济外循环占比相对较低。(2)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进入下降通道,这一趋势一直没有得到逆转。入世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可能有所削弱。(3)从国际网络关系视角看,中国在全球供需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升,2020年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处于全球第三的位置,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4)中国面临的市场约束和“卡脖子”风险整体降低并呈现分散态势,但中国可能面临来自美国的进出口双向约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孙月梅
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亦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内生动力。选取2013—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可增强经济韧性,且该助力效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经济韧性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的赋能效应最强;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是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影响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且该传导机制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增强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发挥门槛效应,且该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上述结论既能丰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又可为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祝坤福 王家荣 李善同
充分发挥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扩展至中国地区层面,并引入企业异质性视角,定量分析异质型企业在省际、国际和双重价值链生产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省际贸易日益增强、国际贸易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内资企业在中研发强度制造业、港澳台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和中低研发强度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显著,反映了异质型企业在推动中国产业链发展中各尽其能,优势互补的分工特征;不管是全国还是地区层面,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制造业生产活动中比较优势突出,在产业链分工合作中发挥了重要枢纽作用。本文进一步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重点分析贸易规模和产业链分工水平变化对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各类企业比较优势的提升主要是贸易规模扩大所致,产业链分工水平明显滞后,这一现象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中尤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军超 杨文宇
利用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提供的2012、2015、2017年31省区市42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RIO),分“京津及北部沿海”“东南沿海”“中部”“西部”“东北”5大地区,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为代表,基于对地区产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完全分解,刻画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双循环格局,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数字产品制造业国内分工程度较高,参与国际循环程度也较深,国内价值链主要由东南沿海地区主导驱动,通过“大进大出”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相对独立性尚待提高;数字技术应用业以国内循环为主,地区间循环更为紧密,主要依靠本地增加值流出和出口参与国内和全球价值链。畅通的国际产业链循环促进了数字产品制造业国内循环升级,国内分工水平提升也促进了其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数字产品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下游位置,需要加速构建安全稳定的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康淑娟
以WTO-OECD新推出的附加值贸易统计数据Ti VA为基础,利用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对中国14个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整体上均呈上升态势,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极大值和极小值的行业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实证检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物资资本、经济自由度、研发投入均能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起到提升作用,而非熟练劳动力的投入增加则阻碍了价值链地位的提升。4大要素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因价值链分工环节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两种异质性分析结果互相印证了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因素会因分工不同而表现出异质性。从要素密集度来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价值链地位略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但两者均远高于知识密集型行业,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国家政策"敏感性"较高。从技术分工角度来看,以半成品贸易为主的制造业中,各种支持性举措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丹 戴政
利用中国多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省份间的两两配对,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省际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抑制了国内价值链循环。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抑制作用在低经济发展水平省份间更大;相较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业的抑制效果更强;对南北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在北方区域内部更为突出。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市场、创新以及成本机制对国内价值链循环产生抑制效应。最后,省际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弱化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抑制作用。研究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