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9)
- 2023(7401)
- 2022(6069)
- 2021(5601)
- 2020(4551)
- 2019(10545)
- 2018(9726)
- 2017(18140)
- 2016(9176)
- 2015(10546)
- 2014(10224)
- 2013(10515)
- 2012(10198)
- 2011(9763)
- 2010(9648)
- 2009(9130)
- 2008(8709)
- 2007(7518)
- 2006(7075)
- 2005(6559)
- 学科
- 济(69912)
- 经济(69865)
- 方法(22801)
- 管理(22251)
- 数学(20896)
- 数学方法(20798)
- 中国(17772)
- 业(17634)
- 地方(16872)
- 地方经济(12486)
- 企(12335)
- 企业(12335)
- 学(11449)
- 农(11446)
- 贸(11354)
- 贸易(11347)
- 易(10992)
- 业经(10740)
- 环境(9499)
- 融(8605)
- 金融(8604)
- 制(8588)
- 财(8388)
- 发(8316)
- 银(7810)
- 银行(7807)
- 关系(7774)
- 行(7712)
- 农业(7691)
- 经济学(7439)
- 机构
- 大学(151255)
- 学院(147773)
- 济(83278)
- 经济(82115)
- 研究(62113)
- 管理(51630)
- 中国(47553)
- 理学(44160)
- 理学院(43561)
- 管理学(42950)
- 管理学院(42665)
- 财(33511)
- 科学(33296)
- 京(32410)
- 所(30829)
- 经济学(29343)
- 研究所(27984)
- 财经(27230)
- 经济学院(26256)
- 中心(25646)
- 经(24998)
- 院(22199)
- 北京(21301)
- 财经大学(20294)
- 江(19734)
- 农(19707)
- 科学院(19700)
- 范(19194)
- 师范(19087)
- 研究中心(17874)
- 基金
- 项目(95100)
- 科学(77134)
- 基金(74352)
- 研究(68723)
- 家(65024)
- 国家(64633)
- 科学基金(55147)
- 社会(50108)
- 社会科(47892)
- 社会科学(47885)
- 基金项目(38274)
- 自然(32652)
- 自然科(31925)
- 自然科学(31917)
- 省(31891)
- 自然科学基金(31370)
- 资助(30765)
- 教育(29749)
- 划(28017)
- 国家社会(23370)
- 编号(23361)
- 部(23029)
- 中国(22547)
- 发(22144)
- 重点(21765)
- 教育部(20268)
- 济(19331)
- 经济(19165)
- 成果(19053)
- 人文(19013)
共检索到233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汤旖璆 刘欢欢 王佳龙
从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内涵出发,重塑经济动能的核心要义,构建相关指标体系,从水平、质量、速度、方向四个维度探索中国经济动能重塑的时序演进与空间分异。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动能重塑整体处于中等质量状态,并呈东部领先、中西部跟随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绿色发展是新动能培育最显著的动力,但以高质量人力资本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始终未能出现,创新引领的时间跨度也十分有限,说明我国在自主创新、知识经济领域存在瓶颈与短板;商品需求未能引领传统动能改造,则反映了消费扩容提质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林 郭楚晗
中国经济学的建构是一项致力于重塑中国经济理论体系,系统化、学理化、凝练化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百年理论命题。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范式的重构。参见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一元多线论”的价值取向,新古典经济学融合“多元力量”、巩固“一元硬核”的范式特征,皆为中国经济学范式重构提供了路径指向。贯彻“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中国经济学范式新理念,就是要确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个“一元”价值观为指导,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与时代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汲取融通,实现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科学架构与中国传统优秀经济思想的“多元共生”。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韩瑞霞 胡波
2016年6月英国公投通过脱欧,根据2007年12月13日由欧盟27国签署并随后各自批准的生效版本《里斯本条约》第50条的退出规定,拟脱欧的成员国掌握脱欧程序的主动权,该成员国一旦与代表其他欧盟成员国的欧洲理事会启动脱欧谈判,应在两年内达成协议,即谈判时间不得超过两年,否则延期事项不仅需欧洲理事会同意,还需全部欧盟成员国同意,而一旦延期获得同意,理论上延期脱欧谈判不再有时间限制,谈判未能达成一致前都无法脱欧。为了留出充裕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经济增长质量状态的量化是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本文从具有明确外延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出发构建出由28个基础指标构成的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均值化方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基础指标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来避免使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关系数矩阵所造成的对不同指标相对离散程度的低估或夸大。对中国及各地区1978—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经济转型30年以来我国总体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却存在很大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鞍钢 周绍杰 鲁钰锋 地力夏提·吾布力
以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密度—距离—分割"描述经济地理的框架,结合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四个版本: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地区均衡发展战略的1.0版本(1949—1978年);旨在效率优先的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2.0版本(1979—1998年);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平衡发展战略的3.0版本(1999—2014年);区域协调发展的4.0版本(2014年以后)。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0版本到3.0版本的转换逻辑和阶段性特征,从地区差距的角度评价了区域发展战略对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影响。2014年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支撑带",形成中国区域发展战略4.0版本,是中国未来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它不仅有利于在已取得的缩小地区差距的成就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板块的协调发展,也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创新国际发展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邓仲良 张可云
要素在产业与空间上的错配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并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本文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利用2004—2014年中国277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层面、四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规模以及考虑空间关联性等角度对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理论机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来源于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城市规模与产业结构、市场规模与产业选择的三个匹配机制。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在劳均资本相对占优时才会发生,城市规模则通过相对最优城市规模"门槛效应"影响了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正相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城市提高经济比重的关键,中小城市则应重点构建符合本地优势的工业体系。本文从要素空间匹配的视角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空间优化和城市产业分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也为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攀 余斌 刘杨洋 郭新伟 卓蓉蓉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举措,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客观赋权法,从增长动力转向、体制机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等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全国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引领是中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逻辑;(2)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并呈现一定的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较高水平省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和东部沿海地区;(3)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空间差异的主导因子包括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及消费需求水平等;(4)东、中、西三大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因子及交互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据此可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空间差异 地理探测器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陈长瑶
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指数评价法,测度2008和201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综合度、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8—2013年经济社会分系统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均逐渐提高,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2)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陈长瑶
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指数评价法,测度2008和201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综合度、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8—2013年经济社会分系统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均逐渐提高,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2)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呈现"梯度化"分异特征,经济社会综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呈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呈现"集群化"分异特征,城市群区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壮大城市发展规模、提升经济发展实力是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从提升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强化系统间相互作用,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优化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尚慧丽
批发业在中国时常受到非难和指责,是“可以被利用、改造和规范,但不可以被信任和依靠”的。特别是进入21纪以来,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加快流通现代化建设的口号下,“重零售、轻批发”的倾向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向被认为是落后原始的批发业受到更强烈的冲击。正视中国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的市场供给和加工制造大国的客观实际,重塑批发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批发业 大批发商 创新 技术革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红玲
中国历史上曾有合纵连横之说。研究认为,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转换的改革路径,在东、中、西纵向同质性非均衡区域基础上合纵连横,构成横向区划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集聚性趋同俱乐部区域,通过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形成公平竞争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共同发展富裕的战略目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文玲
对经济发展认识的四个误区前一段,某些方面对中国经济判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认识不足。一是对中国债务情况在评级中看得过重。忽视了中国政府债特别是地方债的实际情况。有时借债以后会形成有效资产或优质资产,这些有效资产和优质资产还会持续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并逐渐变成新的资产。有的债务会变成应收款,其中大部分债务会变成有效资产。比如,一般地方债务会形成基础设施,包括互联网、物联网这些软设施,形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志伟 宋佳
通过构建包含地理距离、发送能力和开通时间三要素的高铁空间权重矩阵,文章对高铁开通是否会重塑中国283个样本城市的经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整体上高铁的开通并不会显著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溢出,但却会对中国城市间经济分布格局产生深远的结构化影响。首先,高铁开通使经济资源进一步回流到枢纽城市,由此强化了经济空间分布的极化水平;其次,高铁开通后非枢纽城市经济更多地向枢纽城市"看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同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最后,对于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会造成"孤岛效应",进一步割裂他们与最为重要的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政策层面,应该深挖资源向高铁枢纽城市回流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增强枢纽城市向其他城市"涓滴"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和加快高铁向中小城市的延伸,避免一些非中心城市被"交通边缘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宁 丁四保 赵伟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成为我国各省(市)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和21世纪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由于我国区域间在国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在构建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的测度,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一方面,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空间分异 空间优化 中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俊峰 王彬燕 王士君 程利莎
基于腾讯研究院公布的"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综合运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多种方法,探究2016年中国东北地区数字经济总体以及各分维度发展特征与空间分异格局,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分异的成因进行探测与比较。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较全国其他地区存在滞后,内部极化明显,形成"核心-边缘"结构,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数字经济各分维度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省域内部差异是导致各分维度差异的主因。(3)数字经济各分维度在空间上既有协同发展态势也有分异特征。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发展优势突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明显滞后。(4)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受区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基础与潜力以及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其中,人口素质是主因。分维度对比发现,智慧民生分维度与其他分维度发展空间分异的成因差异明显,其影响因素相对单一,且受实体经济基础影响较弱。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空间分异 成因探测 东北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