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00)
2023(12054)
2022(10202)
2021(9508)
2020(7633)
2019(17448)
2018(17431)
2017(32571)
2016(17392)
2015(19965)
2014(19877)
2013(19794)
2012(19418)
2011(18008)
2010(18128)
2009(16825)
2008(16515)
2007(14832)
2006(13673)
2005(12834)
作者
(51254)
(43057)
(42968)
(40749)
(27859)
(20771)
(19371)
(16596)
(16587)
(15405)
(14934)
(14474)
(13993)
(13877)
(13515)
(13220)
(12800)
(12495)
(12260)
(12134)
(11211)
(10473)
(10341)
(9975)
(9725)
(9717)
(9394)
(9390)
(8691)
(8531)
学科
(97618)
经济(97525)
管理(42733)
(39156)
方法(30393)
中国(29099)
(28451)
企业(28451)
地方(27292)
数学(26623)
数学方法(26372)
(23270)
业经(19080)
(17784)
贸易(17767)
(17744)
(17154)
地方经济(16300)
农业(15814)
(15513)
(15174)
(14959)
金融(14956)
(14430)
银行(14416)
(14171)
(14118)
环境(13997)
(11873)
(11276)
机构
大学(259285)
学院(257629)
(120490)
经济(118222)
研究(102653)
管理(89403)
中国(80022)
理学(74535)
理学院(73513)
管理学(72393)
管理学院(71901)
科学(59066)
(58196)
(52689)
(52538)
研究所(47307)
中心(45016)
(41383)
财经(40746)
(39775)
经济学(39003)
北京(38272)
(37258)
(36984)
师范(36944)
(36767)
经济学院(34801)
业大(33331)
农业(32060)
(31839)
基金
项目(159441)
科学(125466)
研究(119697)
基金(115440)
(100379)
国家(99546)
科学基金(83632)
社会(78400)
社会科(74311)
社会科学(74298)
(59842)
基金项目(59687)
教育(53648)
(51016)
自然(49983)
自然科(48768)
自然科学(48755)
资助(48042)
自然科学基金(47878)
编号(46965)
(40863)
成果(39714)
重点(36385)
(36219)
课题(34357)
发展(33812)
国家社会(33535)
(33292)
(32011)
中国(31885)
期刊
(149470)
经济(149470)
研究(89437)
中国(59912)
(39813)
(38619)
学报(37299)
科学(36945)
管理(36016)
教育(29767)
大学(28812)
(28700)
金融(28700)
农业(27666)
学学(26695)
经济研究(24914)
技术(23112)
财经(21490)
业经(21448)
问题(19619)
(18890)
(17942)
世界(17113)
国际(17014)
(15648)
技术经济(14278)
资源(12947)
图书(12471)
统计(12217)
(12172)
共检索到425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杜大伟  
中国经济转型及其影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再平衡的过程,要降低投资率,转向以创新为增长源泉、以消费为需求来源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再平衡意味着未来制造业的增速会放缓,服务业会扩张,农民工可能会更多地就业于服务业。户籍制度改革、财政改革、服务业和金融业开放等改革措施对中国经济再平衡最具影响。中国经济再平衡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但成功的再平衡对世界将是有利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  张占斌  
本研究基于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分析和判断,着眼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和质量效益提高,从新挑战与新机遇、新特征与新趋势、新理念与新思维、新动力与新举措等视角,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所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经济全方位优化升级、保持战略定力与平常心、全面深化改革等。提出,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产业迈向中高端新常态、消费扩大与升级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常态、区域协调与陆海统筹新常态、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常态、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新常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茉楠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目前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二是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三是全球技术创新进步周期尚待开启。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严格说来,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由"老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之中。"新常态"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世渊  
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继续给东盟发展带来诸多机遇,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向前发展中国和东盟均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两地毗邻和睦,经贸和人员往来频密,产业互补性强,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东盟地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沿,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占主导地位,是中国经济外循环的重要节点。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继续给东盟发展带来诸多机遇,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向前发展,共同建设亚太地区命运共同体。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庆萍  
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中国人正在不断创造和积累大量财富。据胡润百富榜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9月末,中国个人总资产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有290万人;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有6.7万人。据波士顿咨询预测:2017年,全球私人金融财富规模预计将达到171.2万亿美元,除日本外的亚太地区年均增速将达到11.4%,总规模达到48.1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綦鲁明  
2013年1月2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2012-2013)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经济发展新阶段—新机遇、新挑战、新发展。在会议第一时段,围绕"抓住机遇"议题,与会嘉宾认为,当前应当抓住经济转型、扩大对外开放、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机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执董办课题组  
本文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框架从贸易、投资、金融市场、宏观经济政策等渠道分析了中国经济对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外溢效应。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反应函数模拟得出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能直接带动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国对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和直接投资将产生长期、持续的正向溢出效应。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全方位加强与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要战略意义。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黄志凌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投资和出口对GDP贡献比重偏高,消费对GDP贡献比重偏低,因而需要降低投资比重,减少出口依赖,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以及"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这些观点如不加以理清和纠正,可能会对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产生误导作用。本文认为,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开放的经济体本质出发,着眼于我国未来战略性发展,投资的方向必须明确,出口的基础必须打牢,消费的引导必须理智,化解产能过剩也必须有新思路。结构调整应避免掉入所谓经济再平衡的数字"陷阱",更不可简单对比西方的经验数字、照搬做法,轻则扰乱视听,重则误国误民。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世锦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一种供求平衡向另一种供求平衡转变。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再平衡,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第一,高投资要触底,通过进一步放开准入的办法来稳定需求。第二,以配额制切实削减严重过剩的产能,稳定实体经济经营效益。第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是寄期望于其完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在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效率,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关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尼古拉斯.拉迪  尼古拉斯.博斯特  王宇  
本文认为,只要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降低投资增速,扩大消费支出,实现年均GDP增速7.5%,投资占GDP比重年均下降1%,消费水平年均增长9.7%,中国可能在10年内实现经济再平衡。而且,政治改革并非经济再平衡的前提条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尼古拉斯·拉迪  尼古拉斯·博斯特  王宇  
未来十年,为了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再平衡。再平衡的关键是让市场来决定利率、汇率和能源价格;政府则应当通过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以十年时间作为实现再平衡的目标较为合适。本质上讲,政治改革是必要的,也是解决更深层次经济社会问题所必须的,但并非再平衡的前提条件。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关于经济改革的决心和思路,将成为打破改革僵局的关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邹正方  
一、财政政策在亚洲的总体实施情况 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政府在促进高速度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们将财政政策用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工具。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后,都相继制定和实施了雄心勃勃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囊括了大批投资项目。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基础结构不合理,工业和技术基础薄弱,私营企业不活跃,资本市场低度发展,就为国营企业广泛和积极地参与发展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各国也试图通过扩大国营企业的参与,来增加利润和预算盈余,从而提高国内储蓄水平,为日益增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建刚  魏蔚  
考察了价格贸易条件对亚洲7国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都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而价格贸易条件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却呈现出差异性,随着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菲律宾和土耳其(1)的价格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的国内物价水平反而会上升。VEC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当受到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冲击时,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的经济虽然会一时偏离长期均衡状态,但通过误差修正过程影响人均实际GDP,其经济仍将恢复均衡。而印度和马来西亚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对人均实际GDP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分析,当价格贸易条件变动造成经济不均衡时,通过误差修正过程调整物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经济会重新恢复均衡状态,但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并不能对中国、菲律宾和土耳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预测  [作者] 梁优彩  
1 世界经济环境 1990年下半年继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经济大国先后进入经济衰退后,OECD国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经济增长率低于2%,1991年上半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OECD国家的GDP约占世界GDP的50%左右。它们的衰退、海湾战争以及苏联和东欧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1991年世界经济出现负增长。按照联合国联接模型系统(Project Link)1991年秋季会议的预测,199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0.3%,比1990年下降1.8个百分点。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魏燕慎  
一、1995年经济发展简况亚洲开发银行最近公布数字显示,由于美国经济放慢,日本经济复苏蹒跚,中国经济的调整,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较上年略微放缓。然而,随着自我循环机制的增强,亚洲特别是东亚仍以较之世界其他地区高出2~3倍的速率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