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75)
2023(12613)
2022(10714)
2021(9829)
2020(8361)
2019(19525)
2018(18904)
2017(35623)
2016(19206)
2015(22391)
2014(22229)
2013(22525)
2012(21527)
2011(19952)
2010(19957)
2009(18886)
2008(18641)
2007(16444)
2006(14559)
2005(13375)
作者
(58269)
(48890)
(48869)
(46744)
(31345)
(23562)
(22326)
(18975)
(18557)
(17225)
(16958)
(16401)
(15607)
(15587)
(15578)
(15279)
(14457)
(14447)
(14118)
(13978)
(12330)
(12033)
(11927)
(11191)
(11154)
(11080)
(10695)
(10546)
(9912)
(9707)
学科
(108161)
经济(108073)
管理(51605)
(49629)
方法(46034)
数学(41844)
数学方法(41584)
(37706)
企业(37706)
中国(27290)
(24335)
地方(21880)
(21447)
(19640)
(19510)
贸易(19503)
(18917)
业经(18721)
农业(16342)
(16305)
(14728)
金融(14726)
环境(14209)
地方经济(14127)
(14025)
银行(13985)
(13455)
(13350)
(12250)
财务(12232)
机构
大学(299113)
学院(294278)
(141308)
经济(138919)
管理(109800)
研究(109779)
理学(94435)
理学院(93312)
管理学(92012)
管理学院(91449)
中国(83349)
科学(63234)
(63075)
(61160)
(56175)
研究所(50996)
(50925)
财经(49331)
中心(48588)
经济学(46550)
(44971)
(42660)
业大(42276)
经济学院(41998)
北京(40338)
农业(40160)
(38230)
(37580)
师范(37235)
财经大学(36629)
基金
项目(191213)
科学(151422)
基金(142810)
研究(137648)
(125067)
国家(124114)
科学基金(105353)
社会(91954)
社会科(87408)
社会科学(87382)
基金项目(74272)
(70703)
自然(65809)
自然科(64328)
自然科学(64306)
自然科学基金(63279)
教育(62695)
(60661)
资助(59703)
编号(52648)
(44621)
重点(43573)
成果(43366)
(42238)
国家社会(40088)
(38886)
教育部(38553)
中国(36995)
科研(36714)
课题(36695)
期刊
(154935)
经济(154935)
研究(92883)
中国(56378)
学报(46925)
(46525)
(45540)
科学(43370)
管理(39177)
大学(35520)
学学(33473)
农业(31038)
(28272)
金融(28272)
经济研究(26950)
财经(26251)
教育(24869)
技术(24554)
(22768)
业经(20989)
问题(20872)
(19675)
(17708)
世界(17562)
国际(17318)
技术经济(17206)
统计(16470)
(14023)
理论(13358)
(13343)
共检索到448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心勇  赵丽芬  
合理评价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发现32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49%,其增长主要来自制度变迁,这一结果与我们观测到的实际情况及众多文献均较为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发现2006—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地产拉动的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经济增长的模式在2006—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而随后为应付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政策使其达到近年来的顶峰。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周明华  
以我国29个省市的粮食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和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1978~2010年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升,代表创新效应的技术变化指数和代表追赶效应的技术效率指数都实现正增长;技术变化指数上升与国家农业政策相关,代表管理效率的纯技术效率指数与每亩收益水平相关;生产规模较大和中等的省份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规模较小的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文章基于我国2003—2015年29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矩估计实证方法,探讨我国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不会因为区域不同而影响作用效果。进一步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部构成要素看,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技术进步的提升,但却抑制经济技术效率的改善,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静  刘志迎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指数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劳均资本积累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等四个部分;在指出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后,用SBM模型求解了上述分解。最后对不同时期劳均产出收敛或发散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改革时期,劳均资本积累的产出效应逐步降低,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逐步上升,生产率的突出作用已经超过要素投入的作用,成为劳均产出增长中的首要力量,成为决定地区收入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谢菲  尹宗成  
利用2000—2008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Malmquis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构建制度替代指标,在控制了基础设施投入、人力资本投入、科技投入三个变量后,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所得的结果仍显示制度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显著。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米运生  毛雅娟  
类似于实际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不但是商业银行绩效增长的源泉,也是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快速提高,在国有银行中居较前位置,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较也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而言,产权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本文将能源与碳排放统一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使用全局DEA方法及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1998-2010年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构成,并通过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演化轨迹,但工业绿色TFP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整体上拖累了工业绿色TFP增长;轻工业绿色TFP增长及技术进步显著优于重工业,采掘业与公用事业行业绿色TFP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的行业差距有扩大趋势。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陈娟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资本、劳动的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进行了分阶段比较研究.作者发现,资本投入的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变化明显;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凌云  程敏  
文章在考虑劳动异质性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中存在的分歧,比较了各种处理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发现是否采用剔除方式处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结果的影响较大,但要素产出弹性对不同剔除方式以及劳动异质性并不敏感。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来自技术进步、创新和要素优化配置的贡献仍然很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石风光  李宗植  
本文利用变异系数测度了1985~2007年中国28个省区的劳均GDP差距、要素投入差距及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这与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变动趋势非常接近。为了进一步明确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利用协整技术检验了三个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又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更为主要的原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雪梅  
文章从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作用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TFP高的地区与TFP高的地区相邻;TFP低的地区与TFP低的地区相邻;泰尔指数与TFP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结合实证结果和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条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一些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全炯振  
本文使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结合起来的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并分析了其时序增长与空间分布特征。本文的结论是:1978~2007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7%,其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进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技术诱导型的增长模式、明显的波动性(阶段性)、地区之间增长的不平衡。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动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似臣  魏芳兰  
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中国31省市自治区2004~2008年的零售业数据,对中国限额以上的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中国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且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推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榆霞  
运用DEA-Tobit两步法估算和解释1992~2008年中国区域环境规制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实证结果发现:第一,总体来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是上升的,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推动,并且TFP指数存在时序和区域特征。第二,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支持"波特假说"。第三,环境规制对TFP影响系数的时间虚拟变量不显著,但区域特征显著,其表现为:东部地区环境规制较为严格且TFP较高,这可能与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博弈、FDI技术外溢效有密切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永军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1978~2008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并按时间趋势和区域分析了其变动情况。分析表明,江苏省整体上虽然技术效率没有改善,但是1978~2000年在技术进步带动下,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正增长态势,2001~2008年由于技术进步率出现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也出现了负值;从区域层次上看,苏南、苏中、苏北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1.2%、-0.04,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呈现明显的差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