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03)
- 2023(7949)
- 2022(6542)
- 2021(5999)
- 2020(4935)
- 2019(11299)
- 2018(10924)
- 2017(20467)
- 2016(10739)
- 2015(12467)
- 2014(12131)
- 2013(12420)
- 2012(11917)
- 2011(11344)
- 2010(11225)
- 2009(10433)
- 2008(9952)
- 2007(8681)
- 2006(8083)
- 2005(7461)
- 学科
- 济(76355)
- 经济(76308)
- 方法(27444)
- 管理(26480)
- 数学(25481)
- 数学方法(25378)
- 业(23952)
- 中国(18599)
- 地方(16654)
- 企(16092)
- 企业(16092)
- 农(14695)
- 贸(12797)
- 贸易(12790)
- 地方经济(12453)
- 易(12448)
- 业经(12059)
- 学(11957)
- 环境(10206)
- 农业(9981)
- 财(9546)
- 制(9332)
- 融(8928)
- 金融(8928)
- 发(8893)
- 银(8337)
- 银行(8318)
- 关系(8312)
- 行(8179)
- 产业(7763)
- 机构
- 大学(173708)
- 学院(170609)
- 济(94261)
- 经济(93068)
- 研究(69149)
- 管理(61816)
- 理学(53161)
- 中国(52839)
- 理学院(52529)
- 管理学(51927)
- 管理学院(51603)
- 科学(37533)
- 财(37045)
- 京(36744)
- 所(34920)
- 经济学(32568)
- 研究所(31862)
- 财经(30356)
- 经济学院(29210)
- 中心(29107)
- 农(28222)
- 经(27887)
- 北京(23851)
- 院(23827)
- 江(23182)
- 业大(23097)
- 财经大学(22648)
- 科学院(22232)
- 农业(22137)
- 范(20831)
- 基金
- 项目(110777)
- 科学(88823)
- 基金(85057)
- 研究(79876)
- 家(75009)
- 国家(74500)
- 科学基金(62996)
- 社会(56973)
- 社会科(54387)
- 社会科学(54375)
- 基金项目(43548)
- 省(38586)
- 自然(37467)
- 自然科(36640)
- 自然科学(36629)
- 自然科学基金(36060)
- 资助(35756)
- 教育(35137)
- 划(33429)
- 编号(28217)
- 部(26707)
- 国家社会(26291)
- 发(25735)
- 重点(25357)
- 中国(25064)
- 教育部(23261)
- 成果(22748)
- 创(22292)
- 人文(21972)
- 发展(21731)
共检索到264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军 施少华
本文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作者发现,在改革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1978年的TFP水平与1952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步。但是在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Selin Ozyurt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D)模型和加总的年度数据对1952—2005年中国工业的生产率表现进行了估算,分别从理论和方法上对C-D函数进行改进以回应学界之前对它的批评:首先,相应的经济假定使我们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一些严格的限制条件,例如竞争性市场行为、固定规模效应和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其次,本文中的TFP增长率还针对经济周期进行了调整;同时,本文还对大多数相关文献中存在的自相关问题进行了处理。文章的主要发现包括:(1)资本积累是1952—2005年中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改革开放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有十分显著的作用;(3)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日益融入...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函数估算 资本存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房汉国
文章首先采用永续存盘法对1952年-2014年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分析其增长率。文章得出我国经济增长是要素驱动型的粗放增长模式;且近十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渐下降,全要素生产率较之前有较大的落差。最后,文章从产业结构、体制变革等角度提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而带动经济复苏的建议。
关键词:
永续存盘法 资本存量估算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华
为了与SNA2008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核算标准接轨,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的研发支出核算方法进行了相应改革,并于2016年发布了依据新的核算标准修订后的GDP数据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基于此修订数据,本文对1952-2015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重新测算,并就此次数据修订对测算结果的影响效应进行了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FP测算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对此次数据修订表现得不太敏感,生产函数的形式对TFP测算结果的影响也不明显;数据修订使多数年份的TFP增长率出现小幅上调,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有所上升;R&D资本投入的增加对TF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效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不随R&D资本折旧率的不同和TFP序列的不同而有明显变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心勇 赵丽芬
合理评价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发现32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49%,其增长主要来自制度变迁,这一结果与我们观测到的实际情况及众多文献均较为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发现2006—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地产拉动的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经济增长的模式在2006—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而随后为应付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政策使其达到近年来的顶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文章基于我国2003—2015年29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矩估计实证方法,探讨我国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不会因为区域不同而影响作用效果。进一步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部构成要素看,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技术进步的提升,但却抑制经济技术效率的改善,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陈娟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资本、劳动的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进行了分阶段比较研究.作者发现,资本投入的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变化明显;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易纲 樊纲 李岩
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投入驱动的观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随后提出了四点中国经济存在效率提升的证据。接着在回顾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要与发达国家不同 ,并指出了具体方法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新兴经济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简泽 江飞涛 李晓萍
研究目标: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增长模式转变的机制。研究方法:从市场竞争的视角出发,利用一个自然实验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市场竞争的引入激发了一个以低效率企业收缩和高效率企业扩张为核心的"创造性破坏"的企业更替和产业重组过程。无论是在投入规模还是产出规模上,市场竞争推动的产业重组都没有增长效应,但是,它通过改善跨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总量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市场竞争推动了企业层面创新投入的增长,尤其是本来缺乏创新激励的大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长,进而推动了微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研究创新:为研究市场竞争对总量和微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价值:市场竞争机制的建设能够成为新常态下增长模式转型的政策着力点。
关键词:
市场竞争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模式转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奉军 高波
笔者通过对1952年~2007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采用索罗残差法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决定因素做了简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是递增的,但波动剧烈且呈现顺周期的特征。进一步研究显示,劳动储备和技术冲击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顺周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顺周期 决定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霆 王国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谦 董玥 宋齐芳
文章基于中国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与SE-SBM-DEA模型相结合的固定参比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度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地区、省级层面进行分析,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最高,其次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21个省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增长趋势,9个省份呈负增长趋势;金融发展规模对全国层面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禀赋结构呈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首先,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9个省份200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面测算,得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的增长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得到了改善。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结论是中国仍未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摆脱依赖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应继续增加科研力量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对其发挥显著作用。最后,从收敛性看,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其中,收敛速度以西部最快,中部最慢,说明中国各个地区都存在各自的稳态水平,并且都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永康 叶先宝
文章利用国民统计成果,通过对1952-2005年福建省经济运行数据的整理,并利用经济统计软件对其回归分析得出福建省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并利用索洛余值法求出1952-2005年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指数。对福建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改革开放前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很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趋于稳定。同时指出福建省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张庆昌
本文利用1952—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广义距(Two—step system 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工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952—1978年,工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1979—2008年,工资通过劳动生产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通过资本生产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本文进一步从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和出口两个方面来探析工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偏离,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阻碍了工资作用的发挥,出口增加缓解了工资上涨企业寻求创新的动机。
关键词:
工资 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力市场 出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