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10)
- 2023(14202)
- 2022(11641)
- 2021(10694)
- 2020(8810)
- 2019(19782)
- 2018(19581)
- 2017(37253)
- 2016(20280)
- 2015(23034)
- 2014(23168)
- 2013(22556)
- 2012(21476)
- 2011(19781)
- 2010(20016)
- 2009(19072)
- 2008(18562)
- 2007(16909)
- 2006(15453)
- 2005(14392)
- 学科
- 济(99506)
- 经济(99387)
- 管理(62501)
- 业(52651)
- 企(42729)
- 企业(42729)
- 方法(32563)
- 中国(29056)
- 数学(28642)
- 数学方法(28378)
- 财(24548)
- 农(23976)
- 制(22618)
- 地方(22301)
- 业经(20543)
- 学(18263)
- 贸(17761)
- 贸易(17750)
- 易(17297)
- 银(16625)
- 银行(16606)
- 体(16374)
- 行(16083)
- 融(15756)
- 金融(15749)
- 农业(15006)
- 策(14923)
- 环境(14876)
- 地方经济(14258)
- 务(12584)
- 机构
- 大学(296487)
- 学院(296062)
- 济(138903)
- 经济(136231)
- 研究(109888)
- 管理(109067)
- 理学(91692)
- 理学院(90684)
- 管理学(89463)
- 管理学院(88878)
- 中国(85991)
- 财(67396)
- 京(63022)
- 科学(59619)
- 所(54738)
- 财经(51431)
- 研究所(48801)
- 中心(48707)
- 经(46627)
- 江(46197)
- 经济学(44932)
- 农(43592)
- 北京(40606)
- 经济学院(40064)
- 院(39295)
- 范(38160)
- 师范(37830)
- 财经大学(37772)
- 业大(36520)
- 州(35567)
- 基金
- 项目(184887)
- 科学(147156)
- 研究(141250)
- 基金(135787)
- 家(116908)
- 国家(115951)
- 科学基金(99002)
- 社会(93768)
- 社会科(89011)
- 社会科学(88994)
- 省(69245)
- 基金项目(69195)
- 教育(64349)
- 自然(58818)
- 划(58628)
- 自然科(57433)
- 自然科学(57416)
- 自然科学基金(56416)
- 编号(56395)
- 资助(56238)
- 成果(48721)
- 部(43094)
- 重点(41997)
- 发(41322)
- 课题(40665)
- 国家社会(40224)
- 制(39506)
- 创(37797)
- 教育部(37740)
- 性(37188)
- 期刊
- 济(166024)
- 经济(166024)
- 研究(100632)
- 中国(65938)
- 财(52234)
- 管理(44128)
- 农(41420)
- 学报(39992)
- 科学(39070)
- 融(33640)
- 金融(33640)
- 教育(32756)
- 大学(31729)
- 学学(29822)
- 经济研究(27903)
- 农业(27656)
- 财经(27508)
- 技术(26007)
- 经(23905)
- 业经(23543)
- 问题(21360)
- 贸(19294)
- 国际(17452)
- 世界(17434)
- 技术经济(15455)
- 业(14404)
- 统计(13937)
- 现代(13424)
- 坛(13343)
- 论坛(13343)
共检索到477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溶沧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政策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公共政策的出发点,以市场为基础;二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以法律为准绳;三是公共政策的目标,以实现效率、公平和发展要求为重点。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模式转变,以及由这种转变所引起的一系列制度和社会变革,将对政府的公共政策基础或政策环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致使公共政策需在资源配置方式、政府角色、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以及所有制结构转变中加以重新定位。最后,就中国转轨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共政策转型需重点解决好几个突出问题,即公共政策范围和目标的非市场化问题;公共政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问题;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问题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吴敬琏
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立合乎我们愿望的新常态。目前在中国,普遍认为合意的新常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二是"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其中的第一个已经成为事实,第二个还有待实现。确立这种新常态的主要条件是改善结构、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国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经整整20年,之所以至今尚未实现,是因为存在体制性的障碍,所以,全面深化改革是今日中国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集约增长 深化改革 体制障碍 中高速增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肖炎舜
经济体制转轨是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过程,它对财政政策调控具有全方位的基础性影响。本文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时间节点为依据,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分析了三个阶段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中国正在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体制转轨之间关系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肖炎舜
经济体制转轨是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过程,它对财政政策调控具有全方位的基础性影响。本文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时间节点为依据,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分析了三个阶段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中国正在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体制转轨之间关系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凌云
10年前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则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是“建立”,一个是“完善”,两字之别 ,包涵着深刻的内涵。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决定》是在总结过去 2 5年渐进式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比较彻底地对如何真正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行了总体设计 ,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新三中全会”是中国向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历史分水岭。本刊约请校内部分教授和青年作者尝试用新视角对《决定》进行解读 ,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京文
从1979年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到目前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初步发挥基础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也逐渐形成与完善,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志华
本文旨在说明个人收入变化与经济体制变革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前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导致个人收入水平低 ,增长慢 ,差别小 ;而改革后 ,转向由市场配置资源 ,收入向个人倾斜 ,个人收入增长快 ,差别大。这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深化金融改革 ,引导资金流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卢新波
中国经济体制的二元特征及评价卢新波中国的经济体制经过十八年改革后已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即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并存。并且这种体制特征还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因此,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的成效和非国有经济在整个改革中的作用(特别是后者)以及两者的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俞忠英
所谓“资源配置费用”是指资源配置方式本身的所费。这种费用是资源配置方式变动及其选择的基本依据,因而,也成了中国经济体制变动及其选择的基本依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皓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展望张皓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大体经历了以农村为重点、以城市为重点和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特别是第三阶段,即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沈大勇
如果说,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把握"入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那末,首先应该是体制变革的深远影响,然后才是部门行业的利弊得失。而这种体制性的挑战,则大体上由5个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制约的关键环节所构成。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汪海波
2018年9月/168.00元ISBN 978-7-5201-2516-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78~2018)》对1978~201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分析论述和经验总结,内容包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2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3~2000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完善阶段(2001~2011年)、以市场取向改革
关键词:
市场取向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江春泽
经济体制转轨之可以进行国际比较,是因为我们这里所谓的经济体制转轨,是特指原来采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如何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对转轨进程进行国际比较,主要是比较各国转轨的战略选择是否正确,包括具体的目标模式、转轨的速度、具体方法与途径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而检验转轨战略选择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效果,因为体制转轨就是把"体制优选"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来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毫无疑问,发展目标实现的程度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丁菊红 邓可斌
传统的分权理论将分权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忽视了转型经济中分权的内生性特质,因而难以回答分权因何而变迁这个根本性问题。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归纳与剖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增长、分权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式分权由经济发展内生而出,并且内生的分权通过对各级政府不同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分权的变迁直接影响着中国各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变迁。由于中国的改革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路径依赖,在各级政府与经济主体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理性博弈的条件下,这种变迁的结果会促使政府体制进行更为有效的变革。
关键词:
分权 内生性 转型经济 体制改革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华民
中国在过去的25年中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增长,从而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邓小平效应”,所谓邓小平效应是指,中国罕见的经济增长是在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的。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坚持走内生与渐进的道路,并且始终坚持把改革置于开放的环境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遇到一些来之于基本制度方面的障碍,它们主要是:土地的国家所有、企业的国家所有(国有企业)、以及金融体系的国家控制。这样一些制度安排不仅遏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普遍的市场扭曲、带来了政府部门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因此,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关系到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