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79)
2023(17102)
2022(14347)
2021(13387)
2020(11212)
2019(25630)
2018(25573)
2017(47767)
2016(26316)
2015(29811)
2014(30034)
2013(29520)
2012(27805)
2011(25373)
2010(25495)
2009(24230)
2008(23837)
2007(21656)
2006(19376)
2005(17987)
作者
(76566)
(64147)
(64011)
(61359)
(40921)
(30507)
(29067)
(25015)
(24404)
(22853)
(22158)
(21487)
(20721)
(20655)
(20538)
(19987)
(18925)
(18892)
(18645)
(18516)
(16530)
(15928)
(15560)
(14717)
(14497)
(14405)
(14236)
(14117)
(13020)
(12812)
学科
(119829)
经济(119695)
管理(73694)
(66171)
(53410)
企业(53410)
方法(45163)
数学(39522)
数学方法(39125)
中国(34240)
(30937)
(30142)
(27115)
(26357)
地方(25584)
业经(24910)
(21139)
贸易(21123)
(20522)
农业(20056)
(20032)
银行(19986)
(19679)
(19186)
(19102)
金融(19094)
理论(17230)
环境(17112)
(16809)
(16547)
机构
大学(380913)
学院(378004)
(165246)
经济(161837)
研究(139371)
管理(136238)
理学(115046)
理学院(113678)
管理学(111735)
管理学院(111015)
中国(107882)
科学(82264)
(82073)
(79416)
(71882)
(64767)
研究所(64684)
中心(62814)
财经(60968)
(59431)
(55192)
业大(53679)
北京(52726)
经济学(52525)
(50862)
农业(50618)
师范(50331)
(49905)
经济学院(46992)
(46049)
基金
项目(241398)
科学(189082)
研究(178608)
基金(174363)
(152629)
国家(151362)
科学基金(127445)
社会(114300)
社会科(108235)
社会科学(108204)
(92898)
基金项目(90640)
教育(82948)
自然(79008)
(78728)
自然科(77143)
自然科学(77116)
自然科学基金(75773)
编号(71922)
资助(71663)
成果(61319)
重点(55550)
(54772)
(53166)
课题(51650)
(49532)
国家社会(48260)
教育部(46969)
(46881)
创新(46574)
期刊
(193295)
经济(193295)
研究(121966)
中国(85179)
(63850)
学报(61375)
(59964)
科学(55046)
管理(52441)
大学(46669)
教育(45975)
学学(43605)
农业(39849)
(39157)
金融(39157)
技术(33513)
经济研究(31981)
财经(31966)
业经(28352)
(27691)
问题(25169)
(22121)
(21702)
世界(19590)
国际(19438)
技术经济(19232)
(18478)
统计(18467)
理论(17279)
图书(17072)
共检索到600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霍影  
为分析1949年~2009年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及其路径演进,明确当下中国经济所处增长区间以及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文章构建了改革演进的理论框架,将新中国成立的经济增长路径分为4个阶段。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放宽限制条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拟合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以"整体推进"阶段的实证数据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并得出结论:中国的经济增长尚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下一阶段的经济仍将维持在高位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霍影  
为分析1949~2009年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及其路径演进,明确当下中国经济处于何种增长区间,以及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构建了改革演进的理论框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增长路径分为4个阶段。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放宽限制条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拟合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以"整体推进"阶段的实证数据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并得出结论:中国的经济增长尚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下一阶段仍将维持经济的高位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忠良  王泓远  李建德  王秋石  张泰城  廖进球  卢福财  汪玉奇  何维达  彭迪云  
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编者按:我国在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有关制度借鉴和学习问题。以产权理论为研究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无疑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建立社会主义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马颖  陈波  
本文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过程置于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之下,探讨经济体制改革何以使分权化体制下的金融资源得以释放的同时,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了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本文验证了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我们发现,在分权化背景下,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在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方面作用不同: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而财政体制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分权化的制度环境,但它本身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效应是含糊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铁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实质上说,是制度创新和制度结构变迁的过程。这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持续演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制度安排可能出现在各种层次上,如个人的制度安排、自愿的制度安排、团体的制度安排、政府的制度安排等等。但显然政府的制度安排是社会所有制度安排中最重要的,政府既可以创造制度需求,同时又可以增加制度供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15年的改革进程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一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杜伟  高林远  
本文在分析西方制度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制度的解释的基础上,探讨了制度变迁的客观必然性,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强调了制度变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重要性,指出制度变迁必须处理好借鉴与创新、渐进与激进的关系,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应实现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再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新华  
从实质上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制度的重建过程 ,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的过程。在这一制度重建的进程中 ,市场取向的制度变迁表现出八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一是制度变迁需求的内生性 ;二是制度变迁供给的滞后性 ;三是制度变迁目标的动态性 ;四是制度变迁过程的渐进性 ;五是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性 ;六是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 ;七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 ;八是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原毅军  
一我国4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动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49-1956年,经济结构中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每一种经济成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第二时期,从1957-1978年,绝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生产.第三时期,从1979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晓明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分析何晓明1996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自年初开始,从中央到各省市,一个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和人代会通过的规划纲要的热潮迅速掀起。特别是江泽民同志自五中全会以来的多次讲话,对经济工作、对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皓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展望张皓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大体经历了以农村为重点、以城市为重点和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特别是第三阶段,即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汪海波  
2018年9月/168.00元ISBN 978-7-5201-2516-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78~2018)》对1978~201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分析论述和经验总结,内容包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2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3~2000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完善阶段(2001~2011年)、以市场取向改革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华民  
中国在过去的25年中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增长,从而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邓小平效应”,所谓邓小平效应是指,中国罕见的经济增长是在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的。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坚持走内生与渐进的道路,并且始终坚持把改革置于开放的环境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遇到一些来之于基本制度方面的障碍,它们主要是:土地的国家所有、企业的国家所有(国有企业)、以及金融体系的国家控制。这样一些制度安排不仅遏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普遍的市场扭曲、带来了政府部门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因此,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关系到中国...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丁菊红  邓可斌  
传统的分权理论将分权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忽视了转型经济中分权的内生性特质,因而难以回答分权因何而变迁这个根本性问题。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归纳与剖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增长、分权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式分权由经济发展内生而出,并且内生的分权通过对各级政府不同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分权的变迁直接影响着中国各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变迁。由于中国的改革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路径依赖,在各级政府与经济主体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理性博弈的条件下,这种变迁的结果会促使政府体制进行更为有效的变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新华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制度缺失的存在,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严峻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益凸现的失业问题;二是财富分配不公问题;三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制度缺失导致的这三个问题,加重了改革的社会成本,危害了社会公平,破坏了经济效率,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培刚  张建华  
始自1978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市场化取向的体制转型,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对市场机制运作原理以及市场化机制形成过程本身都应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才能逐步深入推进并取得成效。现代微观经济学正好提供了一整套有关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和市场分析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这一领域无论是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还是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