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13)
- 2023(15397)
- 2022(12759)
- 2021(11557)
- 2020(9266)
- 2019(20986)
- 2018(20286)
- 2017(37645)
- 2016(20418)
- 2015(22637)
- 2014(22323)
- 2013(22290)
- 2012(21333)
- 2011(19909)
- 2010(19927)
- 2009(18242)
- 2008(17917)
- 2007(15852)
- 2006(14511)
- 2005(13334)
- 学科
- 济(107828)
- 经济(107725)
- 管理(55096)
- 业(51315)
- 企(37919)
- 企业(37919)
- 方法(36775)
- 数学(32432)
- 数学方法(32197)
- 中国(31410)
- 地方(26723)
- 农(26702)
- 学(23034)
- 业经(21713)
- 贸(20224)
- 贸易(20210)
- 易(19593)
- 环境(19525)
- 财(19346)
- 农业(18632)
- 制(16864)
- 地方经济(16300)
- 融(16246)
- 金融(16245)
- 银(16032)
- 银行(15978)
- 行(15577)
- 发(15345)
- 和(13552)
- 技术(13486)
- 机构
- 大学(309501)
- 学院(307297)
- 济(141369)
- 经济(139043)
- 研究(120879)
- 管理(110058)
- 理学(94333)
- 理学院(93098)
- 管理学(91586)
- 管理学院(91043)
- 中国(90853)
- 科学(73688)
- 京(67134)
- 所(63271)
- 农(60423)
- 财(60193)
- 研究所(57812)
- 中心(51772)
- 业大(48161)
- 财经(47967)
- 农业(47615)
- 江(45631)
- 经济学(45476)
- 经(43807)
- 北京(43105)
- 院(42811)
- 范(41184)
- 经济学院(40815)
- 师范(40654)
- 科学院(37969)
- 基金
- 项目(204107)
- 科学(161143)
- 基金(150843)
- 研究(143037)
- 家(135255)
- 国家(134179)
- 科学基金(112490)
- 社会(95646)
- 社会科(90856)
- 社会科学(90834)
- 基金项目(78897)
- 省(77575)
- 自然(71935)
- 自然科(70291)
- 自然科学(70264)
- 自然科学基金(69061)
- 划(66911)
- 教育(63886)
- 资助(61091)
- 编号(53004)
- 发(50113)
- 重点(47415)
- 部(45627)
- 成果(42772)
- 创(42412)
- 国家社会(41438)
- 创新(39975)
- 发展(39740)
- 展(39146)
- 科研(38960)
- 期刊
- 济(162623)
- 经济(162623)
- 研究(97003)
- 中国(64999)
- 农(55772)
- 学报(55622)
- 科学(50921)
- 财(42960)
- 管理(42026)
- 大学(41330)
- 学学(39346)
- 农业(38341)
- 融(30488)
- 金融(30488)
- 教育(28733)
- 经济研究(28125)
- 财经(24939)
- 业经(24578)
- 技术(24012)
- 经(21740)
- 问题(21402)
- 业(20950)
- 贸(19102)
- 世界(18015)
- 国际(17700)
- 技术经济(16596)
- 版(14984)
- 科技(14500)
- 资源(14428)
- 商业(14150)
共检索到476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王锋 冯根福
经济低碳发展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中国经济低碳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和评价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工业化、能源结构调整、居民消费模式变化、能源技术进步和能源价格上涨8个因素对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可以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引导居民消费模式变化、促进能源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价格等政策来推动经济低碳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影响因素 碳减排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石敏俊 周晟吕
本文分析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下中国面临的减排形势,在此基础上,基于动态CGE模型构建了中国能源-环境-经济模型,模拟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替代的减排效果及其对实现减排目标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低碳技术,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转换,可以实现减排目标的64%-81%。国际技术合作是中国加快发展低碳技术,推动能源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日本等发达国家面临着巨大减排压力和高昂减排成本,也存在着向发展中国家寻找减排市场的需求。有效利用CDM机制,发展以技术换排放的国际技术合作,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志祥 秦耀辰 沈威 荣培君
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2000—2014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Tobit回归模型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4年我国低碳经济静态绩效发展水平不高但省际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得分是造成低碳经济发展绩效静态差异的主要原因;②低碳经济发展绩效不同类型区之间的集聚态势减弱,各类型区向着相互掺杂的态势发展并在空间格局上初显出"大杂居、小聚集"的分布特征;③2000—2010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动态绩效增长明显,2010—2014年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十余年间中国低碳经济动态绩效变化实现了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推动向技术进步推动的转变;④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低碳经济发展绩效动态变化差异较大,掣肘低碳经济发展动态绩效变化的因素随研究时段、地区的变化而变化;⑤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碳排放总量始终是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主要原因,其它因素也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志祥 秦耀辰 沈威 荣培君
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2000—2014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Tobit回归模型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4年我国低碳经济静态绩效发展水平不高但省际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得分是造成低碳经济发展绩效静态差异的主要原因;②低碳经济发展绩效不同类型区之间的集聚态势减弱,各类型区向着相互掺杂的态势发展并在空间格局上初显出"大杂居、小聚集"的分布特征;③2000—2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元春 邹骥
文章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因素分解法(LMDI)定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排放强度这几类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程度。通过与其它几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人口和排放强度都处于不利的阶段,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改进技术水平、提高能效、和改善能源结构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因素分解方法 低碳经济 能源效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昕 郭晶
本文通过对技术进步的分解,利用修正的索洛增长方程,测算出中国整体技术进步水平以及体现式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水平,并估算出技术进步及其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最后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碳排放对技术进步的响应趋势,从而揭示了技术进步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动态效应。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碳排放 动态效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仲云云 张冲
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路径,减少碳排放是必然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内部都存在碳减排分歧。构建博弈模型对不同阶段的国际碳减排各方战略进行分析。为了避免碳减排陷入互相背叛、各方皆输的"囚徒困境"状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内,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通过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碳减排,以实现"猎鹿博弈"的合作共赢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低碳发展 碳减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吴孟思
碳达峰碳中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战略任务,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两大任务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碳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绿色技术创新未能与碳减排、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未能发挥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有效支撑;研发投入强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和金融发展水平是提高耦合协调度的推动因素,而绿色发明申请占比未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谭晶荣
2017年底,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也是为完成我国在《巴黎协定》下的二氧化碳减排承诺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面临着减排目标任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控制碳排放是一项创新举措,需要从根本上厘清碳排放的主要根源。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承担了贸易伙伴国大量的隐含碳排放,对外经济贸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建辉 计军平 马晓明
运用自上而下碳计量模型核算了中国水泥工业2002~2012年的碳排放量情况,并运用STIRAPT扩展模型分析了其增长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轨迹背向而行,碳排放总量直线上升,而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对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增长起拉动作用的因素有4个,按单位拉动效应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市化率、人均GDP,拉动弹性系数分别为0.2133、0.1892、0.1877、0.1771;(3)对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增长起减排作用的因素有3个,按单位减排效应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能源消费结构、水泥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率,减排弹性系数分别为0.15...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苏楠 李北伟 聂洪光
低碳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模式。选取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对中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度,构建障碍度模型,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以2008-2017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实证分析对象,研究表明:中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8年的Ⅳ级弱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了2017年的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期内,能耗排放子系统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以及自然保护区数量,是中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泽中 陈曦 徐静
落后的农村物流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农村物流低碳化发展又是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梳理出农村物流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借助ISM分析方法建立了解释结构模型,进而分析各层级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农村物流低碳化发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物流低碳化发展主要由12项因素决定,各因素之间存在或是单项促进,或是相互促进,或是单项施压等关系;农村物流低碳化发展系统可划分为系统状态层、响应层、核心表现层和目标层等4个层级,各层级之间呈现依次递进关系。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左晓慧 钱鹏程
数字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碳排放强度数据,可以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促进碳减排,且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和政策异质性。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费水平、调整能源生产结构等方式降低碳排放量。鉴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碳减排,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减排 双向固定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金乐琴 刘瑞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潜在优势。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转型 气候变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承红
本文建立了同时考虑技术进步和污染控制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借此阐释了当今低碳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基于中国面临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压力和挑战,提出中国应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能源和推广节能3方面,以发展聚集型的低碳经济产业链等模式、技术创新等手段来推动和实现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产业链 新能源 京都议定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