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75)
2023(7036)
2022(5614)
2021(5183)
2020(4021)
2019(9106)
2018(8734)
2017(16292)
2016(8224)
2015(9509)
2014(9265)
2013(9577)
2012(9356)
2011(8987)
2010(8867)
2009(8515)
2008(8040)
2007(6955)
2006(6514)
2005(6188)
作者
(24221)
(20430)
(20388)
(19634)
(13182)
(9572)
(9143)
(7909)
(7813)
(7413)
(6990)
(6698)
(6627)
(6555)
(6516)
(6364)
(6059)
(5839)
(5782)
(5291)
(5138)
(4865)
(4777)
(4720)
(4678)
(4632)
(4235)
(4014)
(3991)
(3981)
学科
(66665)
经济(66623)
方法(20865)
管理(20574)
数学(19208)
数学方法(19167)
中国(16895)
(16423)
地方(15320)
地方经济(11979)
(11527)
企业(11527)
(11383)
贸易(11376)
(11096)
(10733)
业经(10309)
(9718)
环境(8752)
(8605)
金融(8605)
(8255)
(8080)
关系(8015)
(7764)
(7655)
银行(7655)
(7556)
农业(7158)
经济学(7117)
机构
大学(137234)
学院(133777)
(79731)
经济(78785)
研究(56997)
管理(47247)
中国(44244)
理学(40097)
理学院(39616)
管理学(39312)
管理学院(39039)
(31858)
(29014)
经济学(28309)
科学(28293)
(27965)
财经(25854)
经济学院(25311)
研究所(25299)
(23782)
中心(23344)
(20021)
北京(19371)
财经大学(19287)
科学院(18022)
(17522)
社会(17356)
(16826)
师范(16745)
研究中心(16450)
基金
项目(83580)
科学(67685)
基金(65107)
研究(63146)
(56421)
国家(56052)
科学基金(47545)
社会(46514)
社会科(44421)
社会科学(44414)
基金项目(32441)
教育(27187)
(27085)
资助(27055)
自然(26020)
自然科(25424)
自然科学(25417)
自然科学基金(25021)
(23826)
国家社会(22061)
编号(21854)
中国(21549)
(20846)
(20116)
重点(19173)
(18687)
教育部(18629)
经济(18539)
成果(18336)
发展(17678)
期刊
(92223)
经济(92223)
研究(49806)
中国(25295)
(22210)
管理(19504)
科学(17952)
经济研究(17391)
学报(16382)
(15409)
财经(14720)
(14073)
金融(14073)
大学(13426)
(13043)
学学(12744)
(12579)
问题(12441)
世界(12206)
国际(11966)
农业(10875)
技术(10770)
业经(10148)
技术经济(8957)
教育(8011)
统计(7961)
经济问题(7617)
(6479)
经济管理(6419)
(6415)
共检索到215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本刊一贯主张打通中国经济和国际问题研究的樊篱,推动中国经济学的进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几件比较迫切的任务:(1)问题的融合。中国经济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必须放在开放条件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而研究国际问题如果缺少对中国现实的关注,就会失去方向感。(2)方法的进步。无论是对中国经济还是国际经济的研究,都应该寻找一种逻辑清晰的分析框架,并尽可能的借鉴较为成熟的数理和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喻心  
去年年底以来,我国防疫政策不断优化,经济也随即迎来新一轮强力复苏。文章认为,由于海外商品消费已经处于下行阶段,中国经济复苏尤其是消费修复将有效对冲海外需求回落,助力全球经济增长;对全球通胀的影响将是结构性的;由于美国经济本身具有较强韧性,加上中国经济复苏对全球需求和通胀的溢出效应,对美国年内降息的预期可能落空。
关键词: 经济复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贺灿飞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信与交通技术的发展、贸易与投资政策的自由化以及制造业的模块化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并重新塑造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中国充分利用制度、资源、市场和规模优势,以投资和贸易等方式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扮演了重要角色。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了中国发展,推动中国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经济全球化也为中国未来的区域发展带来机遇和风险。从机遇来看,经济全球化在增强全球联系的同时促进地方力量的崛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迅雷  
近年来,世界形势变得愈加复杂,新冠疫情更是增添了全球经济增长的诸多不确定性。分析与研判当下外部经济环境与未来走势,对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客观清醒的认识十分必要。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未来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低增长、高震荡时代,而中国经济也会因低消费、人口老龄化而不容乐观。没有一种模式是可以一劳永逸的,未来,唯有持续改革、调整方向才能在逆水行舟中乘风破浪前行。本刊摘编此篇演讲,以飨读者。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海洲  
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正从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向多极世界转变,2008年8月发生的三件事与此相关。美国正在积极转型,其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收缩,但第一、第二产业快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向多极化迈进,全球资本流量和贸易量(占全球GDP的百分比)可能下降。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全球经济格局转变对依赖出口的粗放式开放和缓慢的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实现增长软着陆和经济结构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机遇大于挑战。改革开放需要有新方针、新内涵和新策略。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袁长军  
2011年3月11日爆发的日本大地震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愈演愈烈。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由于日本的制造业在全球所占比例举足轻重,因此当前所未有的大灾难来临的时候,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非常缓慢地、逐渐地显现出来。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  Stephen Schwartz  黎志刚  夏乐  陈世渊  徐晶  李君  
中国经济将于第一季度走出低谷,随着政策组合愈加支持增长,全球经济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改善,经济增长将在随后几个月内开始逐步回升。通货膨胀率将在年中下降至大约3%。预计全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再下降3次-4次。财政政策方面,将扩大补贴力度以促进家庭消费,继续实施税收减免,加大在经济适用房方面的开支。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约3%。经济前景的主要风险在于欧债、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环境不确定性。疲软的外部需求已造成了出口的下滑,金融危机对风险偏好和投资都可能产生激冷效应。国内金融风险仍然是一个挑战,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缓解这些风险,这些风险是可控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克劳斯-于尔根·甘恩  菲利普·霍伯  加琳娜  黄杨荔  
中国经济曾是金融危机后全球增长最重要的动因,过去一年来却在逐步丧失动力。2007年以来10%高增速的出口驱动型增长已是过去时,因而中国政府采取了巨大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以设法保持高增长。然而,这使得私营部门积累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萧芍芳  
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年度报告,未来两年全球经济成长趋于减缓。美国因房地产市场回落而引发消费下降,这会导致美国进口的减少。欧盟经济在2007年有可能陷入短期停滞。中国不能将经济安全建立在欧美人的过度消费之上,而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将扩大内需与完善社保体系、扩大进口、新农村建设、缩小收入差距以及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妥善解决,以此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敬松  
一、美联储升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联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始终是主流,在宽松的过程中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先后经历了5轮较为明确的升息周期,分别是1983~1984年、1988~1989年、1994~1995年、1999~2000年及2004~2006年。这几次升息的持续时间都非常短暂,且每次升息后往往伴随世界性或区域性危机,大概以7年为周期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由  
(一)"共生、共享、共治"理念的提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下,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共同治理才能有效解决。当代世界是一个各种矛盾的混合体,将始终处于共生与对抗、对话与伐异、包容与排他、结伴与结盟相互转化的选择进程中,而当前物质力量领域的变化和观念领域出现的一些共识,正在积聚着对共生型国际体系生成有利的因素。根据国际发展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余永定  
全球经济不平衡,简单来说是指当前全球经济中美国的大量经常性项目逆差和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其他石油生产国的大量经常项目顺差。2006年全球不平衡在进一步恶化。按世界银行的估计,200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86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0%。经常项目顺差主要存在于中国、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