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68)
- 2023(13270)
- 2022(11222)
- 2021(10160)
- 2020(8611)
- 2019(19911)
- 2018(19613)
- 2017(37422)
- 2016(20068)
- 2015(23197)
- 2014(23325)
- 2013(23455)
- 2012(22202)
- 2011(20454)
- 2010(20467)
- 2009(19606)
- 2008(19521)
- 2007(17535)
- 2006(15646)
- 2005(14604)
- 学科
- 济(106828)
- 经济(106713)
- 管理(60857)
- 业(55457)
- 企(43903)
- 企业(43903)
- 方法(40897)
- 数学(36420)
- 数学方法(36180)
- 中国(28193)
- 农(25267)
- 财(24589)
- 地方(22495)
- 制(21749)
- 业经(20335)
- 学(19107)
- 贸(19102)
- 贸易(19093)
- 易(18552)
- 农业(16735)
- 银(15977)
- 银行(15952)
- 融(15752)
- 金融(15748)
- 体(15390)
- 环境(15369)
- 行(15336)
- 地方经济(14488)
- 和(14038)
- 务(13781)
- 机构
- 大学(308969)
- 学院(305431)
- 济(145103)
- 经济(142471)
- 管理(113933)
- 研究(111635)
- 理学(97124)
- 理学院(96015)
- 管理学(94694)
- 管理学院(94095)
- 中国(86423)
- 财(66529)
- 京(65139)
- 科学(63012)
- 所(56833)
- 财经(52306)
- 研究所(51045)
- 中心(49545)
- 农(48365)
- 经(47355)
- 经济学(47241)
- 江(45918)
- 经济学院(42343)
- 北京(41882)
- 业大(40982)
- 院(39294)
- 财经大学(38535)
- 范(38256)
- 师范(37930)
- 农业(37775)
- 基金
- 项目(193923)
- 科学(153783)
- 基金(143792)
- 研究(143166)
- 家(124429)
- 国家(123468)
- 科学基金(105357)
- 社会(95388)
- 社会科(90615)
- 社会科学(90591)
- 基金项目(75041)
- 省(72632)
- 教育(64745)
- 自然(64450)
- 自然科(62941)
- 自然科学(62919)
- 自然科学基金(61840)
- 划(61563)
- 资助(59372)
- 编号(55757)
- 成果(46681)
- 部(45116)
- 重点(44102)
- 发(43110)
- 国家社会(41061)
- 创(39955)
- 制(39875)
- 课题(39206)
- 教育部(39187)
- 创新(37748)
- 期刊
- 济(166373)
- 经济(166373)
- 研究(98307)
- 中国(62478)
- 财(52404)
- 农(44881)
- 学报(44564)
- 管理(43217)
- 科学(42584)
- 大学(34374)
- 学学(32484)
- 融(30759)
- 金融(30759)
- 农业(29848)
- 经济研究(27905)
- 财经(27714)
- 教育(26408)
- 技术(26018)
- 经(23961)
- 业经(23167)
- 问题(22102)
- 贸(19721)
- 世界(17630)
- 国际(17518)
- 技术经济(17198)
- 业(16345)
- 统计(15443)
- 理论(14096)
- 经济问题(13776)
- 版(13678)
共检索到474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丽 原彤 闫浩琳 李恺
本文通过中国经济“双循环”协同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发现,内循环和外循环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机制、文化建设机制、贸易交流机制六大机制实现协同发展。要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协同发展,需要持续加强六大机制建设和发展,因此可通过明确政府职责定位、完善基础服务体系,打造“双循环”协同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优化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状态、转变对外发展模式,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双循环” 协同性 动力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晓强 张少军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入认识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演变规律,将有助于加快建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本文构建了经济双循环的多维测度指标,首次利用中国7年30省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分布格局、依存强度、竞争优势以及内卷程度等特征,主要的发现有:(1)中国经济双循环始终保持着较强的集中化趋势,且在外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要大于在内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2)尽管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依赖程度均在增加,但经济内循环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3)中国经济内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有所提升,但依然呈现为低竞争劣势;中国经济外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相对较高,却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4)中国在经济双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1997年以来在经济内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始终小于在经济外循环中的内卷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丽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建立我国经济双循环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先测算其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再根据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全国特征上,我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耦合协调模式逐步由“内外循环并列”演变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在地区特征上,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变化速度和协调类型存在不均衡性;在省份特征上,同一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关系也存在区域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差异较大;在障碍因素上,阻碍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物流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引进和对外投资受限、创新能力不足、商品流通规模增速放缓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而导致的消费不足。
关键词:
双循环 耦合协调 评价指数 障碍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芳 郝婧
传统的“政府单核”思维和单一的属地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回应跨界污染问题,以“多元共治、区域合作、协调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协同治理更加符合当下的治理需求。立足于长江经济带,通过对跨界污染事件报道的扎根分析,构建了协同治理动力机制模型,提炼出外源驱动、内生驱动、多元共治、赋能建设、思想引导和流程优化六个主导要素,进一步归纳为驱动力、能动力和执行力三维动力,分别作用于协同意愿、协同结构和协同过程三个阶段。利用模型对跨界污染事件进行回溯分析后发现,当前长江经济带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总体上存在驱动力失衡、能动力不足和执行力有限的问题,应结合具体实际有的放矢地予以强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芳 郝婧
传统的“政府单核”思维和单一的属地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回应跨界污染问题,以“多元共治、区域合作、协调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协同治理更加符合当下的治理需求。立足于长江经济带,通过对跨界污染事件报道的扎根分析,构建了协同治理动力机制模型,提炼出外源驱动、内生驱动、多元共治、赋能建设、思想引导和流程优化六个主导要素,进一步归纳为驱动力、能动力和执行力三维动力,分别作用于协同意愿、协同结构和协同过程三个阶段。利用模型对跨界污染事件进行回溯分析后发现,当前长江经济带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总体上存在驱动力失衡、能动力不足和执行力有限的问题,应结合具体实际有的放矢地予以强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方玉文 李善同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贸易利得是一国内外循环态势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联系的贸易利得量化模型,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测算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贸易利得,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呈下降趋势,中国外循环的贸易利得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依然大于外循环的贸易利得;第二,相对于外循环,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的持续能力、空间关联效应和升级潜力都更大;第三,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和外循环贸易利得之间,不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效应。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打通双循环之间的堵点,有助于实现双循环贸易利得的良性互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
贸易利得 双循环 多部门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方玉文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构建基于贸易增加值口径的比较优势指数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尽管中国省际调出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且在2017年首次突破了1,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比较优势仍然不强。第二,尽管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但始终未突破1,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中国各省份在内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强于在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中国各部门在内循环与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则基本持平。研究创新:首次构建了增加值口径的省际调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子联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并发挥其优势为关键。通过识别关键性动力并揭示其作用机理后发现:突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以重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新发展阶段下尤其应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自贸试验区开放型制度和新型城镇化配套制度这四类重要且全面的制度改革。不仅是因为它们能够紧密指向和对应推进五大"新发展理念",更是因为它们在发挥"长效作用"的同时还能带来"即时效应",因而能够使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映东 何一 郭建军
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机理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经济增长的两级动力机制:体制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一级动力,是增长的源动力;结构合理化,是增长的二级动力,是增长的可持续动力。 一、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体制创新 造成粗放型增长的原因很多,我们首先从经济体制的角度来分析。 一般而言,任何形式的增长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技术、劳动力、资金等),然后才有产出的增长。问题在于:由谁决定投入。换句话说,到底是谁赋予增长第一推动力——源动力。 这由体制决定。所谓经济体制,就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制度目标的各种经济运行机制的总和。有四种模式: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子晖 田磊
本文遵循多层嵌套因子模型思想构建了国际经济周期三层静态因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主要经济体进行跨国研究,以考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研究发现:(1)整体上中国关键宏观经济变量具有明显的跨国共同变动特征,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密切关联;(2)国际共同因子项对中国CPI波动拥有较高的解释份额,国际经济因素对中国物价水平具有明显的外部冲击;(3)在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期间,国际共同因子项对中国货币供应量M_2的影响力度明显增加,可能是由同一时期中美两国M_2增长率关联程度迅速提高造成;(4)美国经济周期对世界经济周期具有主导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宏
文章针对2000~2008年我国各地区相关数据,首先从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况两个角度对养老事业规模进行分析,然后采用pooldata模型和横截面模型测度了养老事业规模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协同性,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等10个地区的养老参保人数与GDP呈正相关,而其他22个省份呈负相关,在此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养老事业规模发展的一些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袁丽静 祝志杰
已有研究指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却忽视了资源环境和制度因素,这成为近些年经济增长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因此,本文从循环经济视角入手,系统梳理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两步DEA对七个区域进行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并运用截面模型考察资本、劳动、自然资源、技术和制度因素对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进一步关系进行协整检验,认为制度因素在2000年前后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技术进步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应弱化技术对资本投入的依赖,增强人力资本的培育和提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关键词:
资本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顾晓燕 朱玮玮 薛平平
知识产权贸易对“双循环”有效联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关键的作用机制在于,从技术维度看,知识产权贸易主要通过发挥要素配置优化、技术创新协同、产业结构升级三项技术创新作用机制,对“双循环”有效联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从市场维度看,知识产权贸易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消费催生、需求引领倒逼、消费能力提升三项消费扩容作用机制,促进“双循环”有效联动。选取2001—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上述理论预期的正确性及其作用机制的存在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从知识产权贸易角度深化认识“双循环”有效联动的影响因素,而且对于如何从技术维度和市场维度探寻知识产权贸易促进“双循环”有效联动思路和对策,也有重要政策含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