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52)
2023(9764)
2022(8193)
2021(7430)
2020(6083)
2019(13746)
2018(13288)
2017(24697)
2016(12677)
2015(14480)
2014(14316)
2013(14337)
2012(13588)
2011(12814)
2010(12644)
2009(12052)
2008(11423)
2007(9810)
2006(9143)
2005(8499)
作者
(38366)
(32383)
(32236)
(30832)
(20655)
(15360)
(14424)
(12560)
(12296)
(11294)
(11231)
(10615)
(10453)
(10329)
(10263)
(10216)
(9679)
(9173)
(9169)
(8721)
(8230)
(7787)
(7589)
(7354)
(7330)
(7304)
(6823)
(6506)
(6417)
(6341)
学科
(82044)
经济(81994)
管理(36554)
方法(28725)
(28389)
数学(25865)
数学方法(25700)
(21945)
企业(21945)
中国(21008)
地方(20021)
环境(16162)
(15071)
(14509)
地方经济(13777)
(13570)
贸易(13560)
业经(13486)
(13130)
(11800)
(10755)
金融(10754)
(10692)
(10196)
(10059)
(9893)
银行(9887)
(9764)
农业(9727)
(9694)
机构
大学(201180)
学院(197437)
(101550)
经济(99981)
研究(78704)
管理(72247)
理学(62113)
理学院(61321)
中国(60549)
管理学(60370)
管理学院(60015)
科学(44636)
(43711)
(41249)
(39385)
研究所(35956)
经济学(34280)
中心(33549)
财经(33540)
(30709)
经济学院(30686)
(28649)
北京(28499)
(27337)
(27137)
(25545)
师范(25337)
业大(25015)
财经大学(25008)
科学院(24636)
基金
项目(132410)
科学(106709)
基金(101636)
研究(94236)
(89507)
国家(88960)
科学基金(76235)
社会(66329)
社会科(63299)
社会科学(63286)
基金项目(52874)
自然(47289)
(46896)
自然科(46197)
自然科学(46185)
自然科学基金(45350)
资助(42090)
教育(41001)
(40699)
编号(33041)
(30684)
重点(30313)
(30262)
国家社会(30048)
中国(27861)
(26774)
教育部(26567)
成果(26229)
创新(25475)
人文(25341)
期刊
(114054)
经济(114054)
研究(65359)
中国(37858)
(29330)
科学(29079)
管理(28733)
学报(28306)
(23895)
大学(21903)
学学(20792)
经济研究(20775)
财经(17968)
(17498)
金融(17498)
农业(17008)
技术(16611)
(15761)
问题(15192)
(14213)
业经(13740)
世界(13407)
国际(13249)
教育(11864)
技术经济(11791)
统计(11696)
资源(10928)
(10257)
(10160)
决策(9109)
共检索到305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苏宏伟  庞德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苏宏伟  庞德良  
在对2008-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经济、能源和环境(3E)系统协调水平测算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空间经济学计量工具分析了中国3E系统协调水平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差异,并采用核密度函数模型对协调水平的动态演进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1)3E系统协调度在观测期内呈提高-下降-再提高的变动趋势,总体协调水平波动中向好;(2)3E系统协调水平分布在空间上相关性较弱,空间分布缺少明显的空间正向集聚效应,集聚区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3)3E系统协调水平相对高值和相对低值区呈较为一致的演进趋势,3E系统协调水平相对低值和相对高值区域内部的低值区与高值区系统协调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低值区改善速度显著提高,高值区改善速度则在下降。根据各地区经济、能源和环境系统特征的异质性,中国应构建差异性的3E政策保障体系应对3E系统失调,同时促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以及土地开发指标的跨地区交易,推动空间集聚效应的同时,缓解由集聚引发的失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静  胡宗义  唐李伟  
在对2004—2010年我国30个省域3E系统协调度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3E系统协调度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核密度分布对各空间集聚区3E系统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趋势进行了估计与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3E系统协调水平总体上不容乐观,有26个省域3E系统协调水平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②我国3E系统协调水平的地区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形成了3E系统协调水平高值和低值两大空间集聚区,并且集聚区保持高度的空间稳定性。③我国3E系统协调水平整体上趋于下降,高值和低值两大空间聚集区以及中值片区3E系统协调水平呈现不同的动态演进趋势。我国依然面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建辉  韩二东  刘鑫  
为了更加精确地测度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简称3E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协调能力。文章建立了3E系统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3E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黎明  王颖  田建芳  
3E系统协调是系统内和系统间同时达到协调的一种均衡状态。结合系统内协调和系统间协调,建立3E系统协调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3E系统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各省份3E系统均处在勉强协调状态以上,个别省份达到优质协调状态。2002~2012年,各省份协调程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同时各省份之间横向差异较大,各地区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结构转型和提高发展效率压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奕  郭军华  倪勤  
文章建立的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分类模型计算了综合发展指数,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发展呈现逐步上升的状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通过自组织数据挖掘算法得到了经济与环境之间最佳复杂度的拟合公式,并由此计算两者之间的协调度。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迪  谢晶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海关作为连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纽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所在地区的口岸营商环境成为影响企业开展跨境贸易、投资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发展存在非平衡现象。本文以直属海关层面统计的通关时间作为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的代理变量,分别在进口、出口方式下,利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了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来源结构分解,并基于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方法揭示了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本文研究发现:第一,样本考察期内,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其中,京津冀地区口岸进口营商环境受疫情影响较大,长江经济带和广东地区口岸出口营商环境具有较强的通关韧性;第二,整体层面上,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是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区域内差异贡献率相对较低;第三,随着时间增长,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地区差异存在动态收敛特征,且出口方式下的收敛趋势更为显著;第四,随着时间跨度增长,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呈现稳定状态,尤其是进口方式下便利化程度高的地区将保持不变。因此,口岸地区政府应当加强海关科技创新,推进跨关区人员交流工作,增强执法主体间协作关系以及强化执法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新焕  王文平  蔡彬清  
在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中,很多信息收集难度大,未知数据量较大。而灰色系统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文章引入灰靶理论中的靶心距用于测度系统实际状态与理想协调状态之间的距离,构建基于靶心距的系统协调度模型,以拓展灰色理论在系统协调状态评价中的应用,为科学评价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新方法。并对2012年我国各地区3E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为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3E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柴建   田凌钺   张晓空  
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成为有效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利用2004—2018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与空间面板模型测算29个省份(港澳台、西藏与云南除外)3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考察其动态演化规律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对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进行准确识别与政策讨论。结果表明:中国省域3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虽有所提升,但“两极分化”加剧;整体呈现出空间正相关的集聚特征;绿色投资正外部性与人力资本提升能够有效促进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投资的结构性失调成为抑制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文举  张曾莲  
研究目标:测算1999~2019年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耦合协调度的实际水平并分析其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和β收敛模型。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地区异质性、时间阶段性特征明显;空间差异持续扩大,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正空间相关关系持续而稳定;全国及四大地区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收敛位置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研究创新:测算了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进规律与收敛性。研究价值:对于总体把握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力  洪雪飞  王俊  谢筱玲  
在理论分析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化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工具与PLS路径模型,探讨中国省域经济—能源—环境(3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进规律与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动态螺旋上升趋势;省域3E系统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中、东、西部耦合协调度呈现不同的空间聚集演化特征;协调发展空间集群逐渐趋向集聚加强状态。最后,提出应构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应对系统失调,缓解系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趋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宋宇辰  闫昱洁  王贺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市群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助推器,其一体化发展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而呼包鄂城市群中研究各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较少。通过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整理2006—2013年呼包鄂各市的指标值,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分别求出呼包鄂三市能源、经济和环境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并运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未来5年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6—2013年,能源和环境子系统评价值包头最高,其次是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最差;经济子系统评价值呼和浩特最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化趋势,对持续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技术分析其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全国及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表现出“东高、东北次之、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先扩散后集聚;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其余区域均稳步上升且无极化现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杰鲲  宋卿  张冬  栾龙  陆悠悠  
文章分别选取GDP、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CO2排放量作为经济、能源和环境子系统指标,利用1995-2012年的数据构建了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1997-2015年系统状况进行动态预测,并运用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到2015年,山东省GDP、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CO2排放量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到碳排放均具有单向Granger因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高玮浓  
推动黄河流域多系统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四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且各城市群均属于科技滞后型;(2)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耦合协调度从流域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3)各地级市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少数地区发生跃迁现象,跃迁路径存在差异,且数字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科技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