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69)
- 2023(20302)
- 2022(17299)
- 2021(16244)
- 2020(13334)
- 2019(30679)
- 2018(30094)
- 2017(57529)
- 2016(30876)
- 2015(34726)
- 2014(34583)
- 2013(34182)
- 2012(31605)
- 2011(28466)
- 2010(28698)
- 2009(26475)
- 2008(25145)
- 2007(22133)
- 2006(19636)
- 2005(17760)
- 学科
- 济(128738)
- 经济(128597)
- 管理(87019)
- 业(85325)
- 企(68028)
- 企业(68028)
- 方法(54234)
- 数学(47312)
- 数学方法(46678)
- 中国(42140)
- 农(37712)
- 财(32780)
- 地方(30270)
- 融(29764)
- 金融(29761)
- 银(29607)
- 银行(29567)
- 业经(29518)
- 行(28477)
- 制(26613)
- 农业(25765)
- 贸(25233)
- 贸易(25211)
- 学(24781)
- 易(24491)
- 务(20330)
- 理论(20252)
- 财务(20241)
- 财务管理(20194)
- 环境(19901)
- 机构
- 学院(432403)
- 大学(432264)
- 济(181115)
- 经济(177384)
- 管理(169254)
- 研究(149830)
- 理学(145236)
- 理学院(143673)
- 管理学(141190)
- 管理学院(140434)
- 中国(119848)
- 京(92911)
- 科学(89170)
- 财(83170)
- 所(74478)
- 中心(69386)
- 农(68995)
- 研究所(67408)
- 财经(65941)
- 江(63112)
- 业大(61534)
- 经(60047)
- 北京(59696)
- 范(57873)
- 师范(57363)
- 经济学(54951)
- 院(54397)
- 农业(53360)
- 州(51914)
- 经济学院(49468)
- 基金
- 项目(290417)
- 科学(229340)
- 研究(215796)
- 基金(211000)
- 家(183059)
- 国家(181496)
- 科学基金(156236)
- 社会(137256)
- 社会科(130119)
- 社会科学(130086)
- 省(111705)
- 基金项目(110944)
- 自然(99556)
- 教育(99096)
- 自然科(97270)
- 自然科学(97248)
- 自然科学基金(95482)
- 划(94295)
- 编号(88590)
- 资助(87275)
- 成果(71878)
- 重点(64954)
- 发(64695)
- 部(64643)
- 课题(60967)
- 创(60202)
- 国家社会(56916)
- 创新(56152)
- 教育部(55908)
- 科研(55056)
- 期刊
- 济(201657)
- 经济(201657)
- 研究(133670)
- 中国(87557)
- 学报(64158)
- 农(63807)
- 管理(62669)
- 财(62651)
- 科学(60928)
- 融(51681)
- 金融(51681)
- 大学(49920)
- 教育(49868)
- 学学(46732)
- 农业(43631)
- 技术(38186)
- 业经(33490)
- 经济研究(32906)
- 财经(32141)
- 经(27620)
- 问题(25994)
- 业(22427)
- 图书(22390)
- 贸(21270)
- 理论(21017)
- 技术经济(20764)
- 世界(19389)
- 科技(19363)
- 商业(19327)
- 版(19115)
共检索到657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翟晓英 刘维奇
本文沿着金融发展程度-消费-经常账户失衡的路径对中国经常账户失衡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一国的经常账户余额/GDP受消费率的影响,而一国的消费率又受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程度、消费、经常账户失衡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经常账户的失衡受消费率显著负向影响,而消费率受金融发展程度的显著影响。在对金融发展程度变量的处理上,本文选取了代表金融发展的10个指标,对这些金融发展代理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提取它们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来获得一个金融发展的综合变量,从而避免某单一变量或几个变量代表性不足的问...
关键词:
经常账户失衡 消费率 金融发展程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政宁 史新鹭
本文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一个两国开放经济模型,分别考察了我国生产率上升及央行意愿外汇储备增加对中美两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动态影响。通过模拟发现:(1)随着我国贸易中间品厂商的生产率不断上升,我国的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第40期的3.1%。相反地,美国的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0上升到1.5%。(2)随着我国央行的意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我国的经常账户也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2%;相反地,美国此时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不断上升,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1%。
关键词:
一般均衡 生产率 外汇储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政宁 史新鹭
本文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一个两国开放经济模型,分别考察了我国生产率上升及央行意愿外汇储备增加对中美两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动态影响。通过模拟发现:(1)随着我国贸易中间品厂商的生产率不断上升,我国的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第40期的3.1%。相反地,美国的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0上升到1.5%。(2)随着我国央行的意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我国的经常账户也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2%;相反地,美国此时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
关键词:
一般均衡 生产率 外汇储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继勇 郭夏杰
全球经济的失衡是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而美国和中国经常账户之间的严重失衡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G20确定的经济失衡评估指标和对美中两国当前经济现象的描述,本文建立了一个囊括美中两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经济增长、财政赤字等诸多因素的均衡模型,并采用VECM模型实证检验这些因素对美中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及程度。本文以G20确定的失衡指标为参照系,分别探讨了美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经济增长、财政赤字和中国的经济增长等因素是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美中经常账户的失衡,得出以下结论:长期来看,美元贬值对改善美中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并不显著;美国的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和美中两国的经济增长对加剧美中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翟晓英 翟晓鸣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论证了收入不平等和中国经常账户失衡的数量关系。首先构建了收入不平等和经常账户关系的两期模型,研究表明:低收入人群的跨期消费决策受到参照群体(高消费群体)消费外部性的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收入不平等对经常账户的影响与金融发展程度相关。随着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增加,金融发展程度越高,经常账户越容易产生赤字;当金融发展程度较低时,低收入人群获得自由借贷的范围和水平受到限制,普遍推迟当前消费,进而导致经常账户盈余。文章还基于中国1980-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GMM估计方法对收入不平等和经常账户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是造成中...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经常账户 金融发展程度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曹强 虞文美
本文构建金融结构与经常账户的理论模型,使用91个国家1990-2011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基于Driscoll和Kraay(1998)估计对金融结构与经常账户的关系进行再检验,得出四点结论:人均GDP与经常账户的U型关系表现不稳定,全样本中是U型关系,但分组样本中二者均表现为倒U型关系;金融危机效应,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造成经常账户赤字;金融一体化进程必须要和金融结构共同影响经常账户,且这种效应在发达国家中更显著;金融结构问题,一国金融结构的比值上升,表明金融结构处于劣势,即一国金融中介居于主导地位,使得一国经常账户出现盈余,而且金融结构效应在发展中国家的系数值更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黄国妍
本文主要是对金融发展与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一些争议性问题展开的文献述评。主要从金融发展的视角探究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原理及相关学说,通过梳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文献厘清目前一些流行的假说,从而找到金融表象背后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根源,并以此解析发达国家提出的解决全球经常账户失衡主张的合理性。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国际收支 经常账户 储蓄过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健
本文对我国净国外资产的演变趋势进行了经验分析,并用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经常账户波动及汇率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净国外资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净国外资产偏离其均衡状态和过早地成为净债权国,是由我国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及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所致,而我国净国外资产的短期波动则主要受到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冲销行为及经常账户波动的影响。对此,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完善我国对净国外资产的管理。
关键词:
净国外资产 金融发展 经常账户 汇率制度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红忠 秦泰
本文基于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法,考虑消费倾斜因素,对我国的经常账户动态路径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可以分为消费倾斜部分和消费平滑部分;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跨期价格,我国居民更加偏好未来消费;消费平滑部分则准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居民基于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和对净收入变动的预期而选取最优消费路径的理性结果,并非长期失衡的表征。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外部均衡转向鼓励居民消费、优化收入分配,以实现居民福利的改善。与此同时,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趋势也将得以缓解。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石峰
本文利用两国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估计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结论表明:(1)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明显考虑了人民币汇率波动,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不针对汇率波动进行调整。(2)政府支出冲击和技术进步冲击不仅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导致中国短期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3)中国PPI通胀主要源自于国内厂商技术水平变化,外国技术水平和货币政策则是影响CPI通胀的重要因素。(4)中美两国技术进步等实际经济变量是影响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建清 张天顶
本文对1980至2005年期间全球范围内106个国家或地区的经常账户失衡调整进行了研究,通过界定经常账户失衡进行调整的事后标准进而识别出经常账户赤字或者盈余的不同调整期间。在对经常账户调整期间合理识别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经常账户失衡调整的国际经验,并且利用Probit模型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经济变量对于经常账户失衡的调整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文借助于近30年的经常账户失衡调整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情况对经常账户收支盈余调整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不平衡 经常账户 Probit模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君斌 郭新强
通过构建资本项目管制下的中国开放经济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影响人民币升值、经常账户失衡,以及二者动态变动的经济因素。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1992~2008年间的中国技术进步推动了人民币升值、增加了经常账户盈余,并且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均衡水平;正向需求冲击则在当期内导致经常账户赤字,长期内增加经常账户盈余;人民币汇率和经常账户之间不存在负向因果关系,二者的动态变动主要取决于外生冲击的类型。中国开放经济模型较好的解释了上述现象,货币政策冲击是影响经常账户的主要需求冲击。重要的是,由于技术进步决定一国汇率的长期均衡水平,因此人民币升值与否的关键在于中国的相对技术进步。如果国内技术进步更快,...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茅锐 徐建炜 姚洋
仅从金融发展差异的角度,不能揭示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本质原因。全球失衡不只是金融部门的问题,其实质是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不平衡。基于制造业-金融业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制造业较强的国家产生经常账户盈余,而金融业较强的国家产生经常账户赤字。缺乏充分协调的国际分工,是造成全球失衡的根源。因此,通过国际合作,调整各国间不合理的结构性差异,是在不损害任何国家福利的前提下解决全球失衡的关键途径。赤字国提升本国制造业生产力、盈余国提升本国金融业生产力,将缓解目前全球失衡造成的赤字国债务不可持续、盈余国财务负担过重等问题。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黄歆怡 刘方
采用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研究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与经常账户失衡的双向互动影响。结果表明:1)人民币计价份额、进口结算份额的提升会降低经常账户顺差,而人民币出口结算份额上升将扩大经常账户顺差,整体上人民币计价职能的影响大于结算职能的综合影响;反过来,经常账户顺差扩大抑制人民币进出口结算和计价份额的提升,即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2)人民币国际化与经常账户失衡之间的双向影响存在较强的时变特征;3)经常账户失衡与人民币不同货币职能之间的影响趋势及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经常账户由“顺”转“逆”或“顺逆交替”将成为常态,未来经常账户逆差与资本金融账户顺差模式可能成为人民币深度国际化后的货币循环模式。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宫旭红 曹云祥
本文基于1990-2012年全球3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借助基本面方法测度经常账户失衡和汇率失调程度,并运用动态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汇率失调对经常账户失衡调整的影响。汇率失调程度决定经常账户失衡惯性,汇率变化较小不会导致经常账户失衡,然而,当汇率偏离均衡汇率值超过一定的阈值时,汇率失调将加剧经常账户失衡持续性。分国别研究发现,汇率失调阈值在各国间存在显著差异,欧元区几乎为零,发达国家为10%,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阈值却达到14%,另外金融危机对失衡调整的作用机制并不大。
关键词:
汇率失调 经常账户失衡调整 非线性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