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95)
2023(8929)
2022(6991)
2021(6538)
2020(5577)
2019(12473)
2018(12125)
2017(23041)
2016(12093)
2015(13709)
2014(13293)
2013(13473)
2012(12340)
2011(10973)
2010(10928)
2009(10519)
2008(10786)
2007(9569)
2006(8391)
2005(7989)
作者
(33765)
(28331)
(28301)
(26706)
(18252)
(13294)
(12714)
(11086)
(10720)
(10044)
(9818)
(9441)
(9402)
(8908)
(8900)
(8605)
(8511)
(8102)
(7999)
(7895)
(6992)
(6929)
(6783)
(6442)
(6375)
(6221)
(6208)
(6166)
(5730)
(5507)
学科
(71861)
(68132)
企业(68132)
(64040)
经济(63965)
管理(54490)
方法(27893)
业经(25464)
(22513)
(20977)
数学(20536)
数学方法(20485)
(17860)
财务(17856)
财务管理(17846)
中国(17058)
企业财务(16898)
技术(15497)
农业(15449)
(13773)
(13716)
贸易(13707)
(13469)
(13197)
(13061)
(12073)
企业经济(11846)
(11189)
经营(11066)
技术管理(10535)
机构
学院(185131)
大学(180478)
(92221)
经济(91117)
管理(77798)
理学(66895)
理学院(66303)
管理学(65794)
管理学院(65444)
研究(60205)
中国(51516)
(41504)
(37759)
财经(33251)
科学(31627)
(30522)
(29346)
经济学(28949)
(28859)
(26555)
研究所(26240)
中心(26220)
经济学院(26208)
财经大学(24564)
北京(24148)
商学(24021)
商学院(23815)
业大(23172)
农业(22686)
经济管理(22062)
基金
项目(116245)
科学(95540)
基金(89556)
研究(87580)
(76436)
国家(75753)
科学基金(67622)
社会(61101)
社会科(58135)
社会科学(58122)
基金项目(46783)
(42971)
自然(41648)
自然科(40804)
自然科学(40794)
自然科学基金(40213)
教育(38288)
资助(36213)
(35113)
编号(32783)
(31241)
(28006)
(27604)
国家社会(26767)
重点(25583)
(25471)
创新(25240)
成果(24953)
中国(24627)
(24385)
期刊
(104398)
经济(104398)
研究(57402)
(35622)
管理(34939)
中国(34556)
(27892)
科学(24387)
学报(21041)
农业(19742)
财经(17811)
业经(17803)
经济研究(17714)
(17639)
金融(17639)
大学(17503)
技术(17363)
学学(16873)
(15578)
(13725)
问题(13647)
(13342)
世界(13255)
技术经济(12878)
国际(11675)
教育(10747)
现代(10128)
财会(9820)
商业(9234)
经济管理(9041)
共检索到281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浩  连慧君  王超男  
在明确提出纯进口企业现象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我国纯进口企业的特征事实进行了统计分析,其次实证分析了纯进口企业的生产率溢价效应,并把纯内销企业分为纯进口企业和非外贸企业,进一步揭示了纯进口企业生产率较高的原因以及进口的作用。统计分析表明,纯进口企业是我国外贸企业的主要类型之一,纯进口企业数量约占我国各类外贸企业数量的20%左右,占我国全部进口企业数量的30%以上,纯进口企业的生产率明显高于进出口企业、纯出口企业以及非外贸企业。实证分析表明,纯进口企业的生产率溢价低于进出口企业、高于纯出口企业,各种检验表明这个结果是稳健的;与非外贸企业相比,纯进口企业生产率较高的原因在于,纯进口企业具有进口自选择效应和进口学习效应,纯进口企业本身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可以克服各种成本选择进口,纯进口企业通过进口学习效应又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生产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纯进口企业通过进口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又显著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积极扩大进口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先海  诸竹君  宋学印  
本文基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海关匹配数据,以加成率为视角对中国中间品进口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了考察。发现的奇怪现象是:中间品进口企业加成率低于非进口企业。这违背现有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基本结果,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大难题。通过引入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本文深入研究了不同全球价值链地位下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1)较低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是造成中国中间品进口企业加成率过低的重要原因;(2)企业内生选择较低全球价值链地位进口中间品的重要外因是融资约束。从而解释了上述谜题,并为破解该谜题提供了突破口。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魏浩   涂悦  
企业出口市场的稳定与拓展是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2000-2016年中国企业进出口数据,本文考察了企业从特定市场的进口经历对企业从该市场出口退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一般认知不同,中国企业从特定市场的进口经历显著提高了企业从该市场出口退出的概率。其原因是,企业的进口经历会降低出口沉没成本,导致企业的出口滞后性减弱和出口试错效应增强,进而提高企业的出口市场退出概率,与此同时,企业的进口经历也会通过信息壁垒降低机制和进出口市场同期重叠机制降低企业的出口市场退出概率,但是,提高效应大于降低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初期以及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和小型出口企业的提高效应较大,当企业具有相似市场的出口经历时,提高效应会减小。本文研究为解释企业退出出口市场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国家和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提供了政策指导。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戴觅  余淼杰  Madhura Maitra  
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在特定行业与所有制中低于非出口企业,存在"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本文通过对2000—2006年企业—海关数据的分析表明,这一现象完全是由中国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导致的。在中国,近20%的出口企业完全从事加工贸易,这些企业的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低10%~22%。剔除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就能使我们回到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的传统结论中。本文说明区分加工与非加工贸易企业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出口企业的表现至关重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宗明  吴正倩  
国际油价与原油进口的相关关系问题历来备受关注。基于线性模型的传统研究显示,中国原油进口的价格弹性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估计范围,而已有的研究很难完全解释这一问题。考虑到经典线性模型很可能掩盖了两者真正的关联机制,本文将从非对称效应的角度解释这一"低弹性之谜"。首先利用非线性检验确认了传统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非线性成分,然后建立平滑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LSTVAR)刻画国际油价与原油进口的动态关联机制。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显示,油价冲击对原油进口的影响存在两个维度的非对称效应。首先是正负油价冲击效应的非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苏振东  董家佳  陆璐  
研究目标:破解中国企业"传递贸易"之谜。研究方法: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企和海关数据,首先统计分析中企进行传递贸易的特征性事实,其次采用面板模型检验传递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和利润率溢价",最后分别采用Bivariate Probit和Heckman模型分析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选择决策、出口后传递贸易产品生存状况和产品范围动态调整过程。研究发现:作为中国出口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贸易方式,传递贸易对促进整体出口迅猛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研究创新:从核心能力视角阐明了企业通过传递贸易有效解决其在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尹志超  路晓蒙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从企业产权视角研究了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本文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储蓄率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迅速是公司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非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也使公司的储蓄率显著增加。此外,本文发现,受融资约束影响的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率也明显较高,这和公司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一致。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世民  沈琪  
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已被经验研究所广泛证实,但至今仍未有理论层面的解释。本文通过修正企业异质性理论假设,加入针对中国转轨经济的特点,构建了两国三区垄断竞争模型,开创性地将市场分割和融资约束纳入到统一框架中,证明了市场分割下会产生出"重出口而轻内销"的中国特有的特殊企业类型,融资约束会加剧贸易扭曲现象,并直接形成过度出口,进而最终导致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苏振东  董家佳  陆璐  
研究目标:破解中国企业"传递贸易"之谜。研究方法: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企和海关数据,首先统计分析中企进行传递贸易的特征性事实,其次采用面板模型检验传递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和利润率溢价",最后分别采用Bivariate Probit和Heckman模型分析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选择决策、出口后传递贸易产品生存状况和产品范围动态调整过程。研究发现:作为中国出口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贸易方式,传递贸易对促进整体出口迅猛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研究创新:从核心能力视角阐明了企业通过传递贸易有效解决其在出口产品多元化战略和发挥核心能力优势之间两难选择的作用机理。研究价值:揭示这种新型贸易模式对微观企业国际化成长和宏观政府破解当前出口困局的政策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增福  汤旭东  连玉君  
前期大多文献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越多,其避税程度越低。然而,本文针对中国民营上市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捐赠越多,其避税程度反而越高。本文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背离之谜",并提出了"慈善捐赠—寻租—避税"假说加以解释。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法制环境好的地区,企业慈善捐赠的避税效应更强;具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其慈善捐赠的避税效应更强。本文揭示了企业慈善捐赠与税收规避之间的关系,拓展了企业慈善捐赠和税收规避领域的研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何青  张策  田昕明  
本文发现中国近些年来微观企业层面出现了在没有盈利能力支持情况下进行扩张的行为,同时伴随着居高不下的财务杠杆和畸高的融资成本。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中国企业在与其盈利能力不相匹配的高融资成本下的迅速扩张,可能与中国经济行为中的扭曲有关。在财政补贴和优惠利率等政策支持下的企业,不顾融资成本盲目扩张,在盈利能力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进入典型的"存量"吃"增量"的过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强远  钱学锋  李敬子  
基于双城模型,本文构建了大城市企业生产率溢价的概念框架,考察了选择效应、分类效应、集聚效应与竞争效应如何导致城市间异质性企业生产率分布差异;同时,基于1998—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回答了中国大城市的企业生产率溢价之谜。研究发现:(1)城市的企业生产率溢价是集聚效应、选择效应、分类效应和竞争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行业中这四种作用的溢价贡献不同;(2)集聚效应提高了大部分行业的企业生产率溢价;(3)竞争效应不一定导致大城市企业生产率呈现更大的"贫富不均";(4)城市间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存在着"水往高处流"现象;(5)大城市并不一定有更高的市场进入门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盛丹  王永进  
中国企业出口的一个奇怪现象是:出口产品价格远低于国内价格。这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从成本加成率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检验中国出口价格过低的形成原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出口企业加成率低于非出口企业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并且,长期的出口退税、补贴政策,以及出口企业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是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过低的重要原因,从而解释了我国企业的低价出口之谜。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魏浩  王超男  
企业转换进口市场具有化解外部风险和平抑进口波动的重要功能。本文系统描述了中国企业进口市场转换的特征事实,并探究了进口市场转换在稳定进口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企业转换进口市场的行为普遍存在,大约有90%的企业在长期内转换进口市场,大约有76%的企业在短期内转换进口市场。(2)汇率波动会显著加剧企业的进口波动,转换进口市场能够显著抑制汇率波动对企业进口稳定的负效应,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处理以及稳健性检验之后依旧成立。(3)企业转换进口市场主要通过进口来源地的供给波动和进口市场之间的关联性两个机制发挥作用,进口市场转换能够显著抑制汇率波动对非国有企业、小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进口稳定的负效应。国家应高度重视进口市场转换在“稳进口”中的战略性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降低转换进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提高企业转换进口市场的能力和积极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魏浩  张文倩  
本文考察了我国进口关税调整对一般贸易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以及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关税下降会显著提高我国企业不含关税的进口价格,但是,不存在“准梅茨勒悖论”现象,即我国进口企业不含关税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小于进口关税的下降幅度;进口产品质量和第三国竞争者价格是进口关税价格传递效应的显著调节机制;进口关税下降显著降低了进口企业包含关税的进口价格。另外,企业中间品进口关税的下降,不仅会显著提升进口企业自身出口产品质量,而且,还会显著提升进口企业出口产品质量阶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