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71)
- 2023(8493)
- 2022(7094)
- 2021(7001)
- 2020(5845)
- 2019(13597)
- 2018(13269)
- 2017(25261)
- 2016(13420)
- 2015(15142)
- 2014(15179)
- 2013(15183)
- 2012(14069)
- 2011(12973)
- 2010(12788)
- 2009(11904)
- 2008(11941)
- 2007(10478)
- 2006(9280)
- 2005(8725)
- 学科
- 济(56016)
- 经济(55961)
- 管理(35990)
- 业(33447)
- 方法(27938)
- 企(27351)
- 企业(27351)
- 数学(25332)
- 数学方法(25064)
- 银(21301)
- 银行(21156)
- 行(19878)
- 制(19604)
- 中国(18083)
- 财(14395)
- 融(14238)
- 金融(14238)
- 贸(12064)
- 贸易(12049)
- 农(11891)
- 易(11870)
- 学(11719)
- 度(11419)
- 制度(11407)
- 业务(10148)
- 业经(10073)
- 体(9808)
- 务(8880)
- 财务(8858)
- 银行制(8838)
- 机构
- 大学(194801)
- 学院(188720)
- 济(85422)
- 经济(83816)
- 研究(72589)
- 管理(70959)
- 中国(64972)
- 理学(60049)
- 理学院(59343)
- 管理学(58299)
- 管理学院(57949)
- 京(43338)
- 科学(42993)
- 财(40698)
- 所(37166)
- 研究所(34087)
- 中心(33741)
- 农(33635)
- 财经(32643)
- 经(30050)
- 北京(28216)
- 经济学(28199)
- 江(27274)
- 业大(27043)
- 农业(26794)
- 院(26505)
- 经济学院(25379)
- 财经大学(24901)
- 银(23793)
- 范(22910)
- 基金
- 项目(127332)
- 科学(100675)
- 基金(96288)
- 研究(88627)
- 家(86054)
- 国家(85482)
- 科学基金(72091)
- 社会(58427)
- 社会科(55721)
- 社会科学(55705)
- 基金项目(49334)
- 自然(46932)
- 自然科(45918)
- 自然科学(45904)
- 自然科学基金(45116)
- 省(45001)
- 资助(41528)
- 划(40322)
- 教育(40114)
- 编号(31630)
- 部(30153)
- 重点(29547)
- 发(26458)
- 成果(26258)
- 国家社会(26182)
- 中国(26056)
- 创(25676)
- 教育部(25591)
- 科研(25057)
- 创新(24342)
共检索到297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肖璞 刘轶 鄢俊华
本文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的特点及所处环境,构建了评价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指标体系,并利用这些指标对中国 16 家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系统重要性银行排在第一梯队的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第二梯队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梯队的是城市商业银行。为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监管部门应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提高抗风险能力与损失吸收能力,强化流动性风险监管,严格控制杠杆率,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有效的危机响应机制和处置程序。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郭娜 胡佳琪 周扬
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会通过风险溢出效应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风险传染,并在整个金融体系内不断传播和扩散,由此风险溢出效应开始作为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并运用CoVaR方法,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溢出进行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农、中、建四大行对银行体系整体的风险贡献度较高;城商银行,如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虽然规模较小,但风险贡献程度却超过了部分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超过了交通银行。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提供参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郭娜 胡佳琪 周扬
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会通过风险溢出效应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风险传染,并在整个金融体系内不断传播和扩散,由此风险溢出效应开始作为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并运用CoVaR方法,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溢出进行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农、中、建四大行对银行体系整体的风险贡献度较高;城商银行,如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虽然规模较小,但风险贡献程度却超过了部分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超过了交通银行。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巴曙松 高江健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首要任务就是评估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动态和国际比较,然后结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和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根据此方法,确定了目前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并研究了危机前后各银行系统重要性及来源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 银行 指标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郭卫东
本文阐述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由来以及评估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指标法的演变过程,运用指标法分别按照国内和国际标准对目前中国16家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进行了评估,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是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交通银行在中国上市银行中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单独处于第二梯队,但从国际标准计算的角度来看,中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明显大于其它三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也说明了同一家银行在不同的金融系统内其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大小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 系统重要性银行 指标法 评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琦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它被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定义为由于规模、复杂度与系统相关度,其无序破产将对更广范围内金融体系与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干扰的金融机构。根据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广子 李藐
2018年11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301号),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范围、规评估流程和总体方法。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由"全球系统重要性"发展到"国内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宋效军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凸显。大型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本机构利益的最大化,所做出的经营决策往往可能是个体理性的,但因为没有考虑自身经营所产生的外部性,在系统层面上就并不理想。而且鉴于道德风险成本以及预期政府支持所形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陆静 张佳
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国际银行监管机构提出的新概念,其评估方法还未达成一致。本文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的监管理念,从规模、关联性和复杂性出发,对附带破坏指数CDI做出改进,采用多变量极值模型和规模加权的稳定尾部相依函数,评估中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上市银行股票收益极端值之间的关联性明显增加,几大国有控股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高于其他银行。因此,从宏观审慎和防范系统风险的角度出发,应着重加强对几大国有控股银行的监管,避免"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减少社会成本。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徐国祥 王莹
本文基于贝叶斯图模型测度的银行网络,第一次将网络结构中的传染风险和银行的个体风险相结合,设计了考虑网络结构因素的系统重要性指数,并对中国上市的14家银行进行了系统重要性评估。该指数可以用来衡量银行破产或崩溃时对系统造成的外溢效应大小,不仅有助于克服综合指数法无法避免的大型银行由于政府救助的必然性产生的道德风险,还保持了综合指数法的易操作性,为我国银行系统重要性评估和分类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的个体风险排名与资产规模排名具有极高的一致性,但个体风险排名与传染风险排名差异较大。2016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指数 银行网络 贝叶斯图模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南军 高子涵
本文就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评定思路、评定方法以及监管框架建设的最新动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我国建立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体系的现实环境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建立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和对国内情况的具体分析,就监管框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 评定方法 监管框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南军 高子涵
本文就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评定思路、评定方法以及监管框架建设的最新动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我国建立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体系的现实环境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建立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和对国内情况的具体分析,就监管框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 评定方法 监管框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严兵 张禹 王振磊
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识别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本文采用多变量极值模型,运用国内14家上市银行股票市场日收益率数据,对各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做了静态和动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国内银行系统重要性排序与银行规模基本一致,几大国有控股银行系统重要性排序靠前。金融危机以来,所有银行的系统性影响指数(SII)和附带破坏指数(CDI)值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增大。总体上看,不同时期国内银行SII值和CDI值计算结果均远高于相关研究中以国外银行为样本的计算结果。这一方面说明防范系统性风险应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银行业体系可能存在自身的特殊性。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极值理论 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卫东
本文深刻剖析了美国、欧盟和英国金融危机以来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加强监管的具体措施,从金融监管框架、审慎监管标准、风险防范和处置、市场监管和约束四方面,对美、欧、英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国外在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方面,积极构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框架,注重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扩大监管范围,努力填补监管漏洞,建立大型问题银行特殊处理机制,基于消费者保护的视角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加强国内外监管部门间的协调合作。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监管 消费者保护 启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军战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是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稳定理事会在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方面有很多要求。积极推进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确保银行的安全和稳健运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