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736)
- 2023(23185)
- 2022(19831)
- 2021(18607)
- 2020(15811)
- 2019(36405)
- 2018(35865)
- 2017(68785)
- 2016(37589)
- 2015(42454)
- 2014(42335)
- 2013(41902)
- 2012(38985)
- 2011(35240)
- 2010(35588)
- 2009(33570)
- 2008(32754)
- 2007(29283)
- 2006(25577)
- 2005(23183)
- 学科
- 济(148150)
- 经济(147982)
- 管理(107025)
- 业(104217)
- 企(85248)
- 企业(85248)
- 方法(69140)
- 数学(60350)
- 数学方法(59442)
- 中国(45147)
- 财(41362)
- 农(40734)
- 学(33209)
- 银(32726)
- 业经(32653)
- 银行(32652)
- 融(32585)
- 金融(32581)
- 制(31859)
- 行(31232)
- 贸(29906)
- 贸易(29885)
- 地方(29432)
- 易(29076)
- 农业(26897)
- 务(26567)
- 财务(26465)
- 财务管理(26408)
- 理论(26134)
- 企业财务(25074)
- 机构
- 大学(536245)
- 学院(534983)
- 济(215912)
- 经济(211176)
- 管理(204182)
- 研究(184923)
- 理学(175353)
- 理学院(173350)
- 管理学(169874)
- 管理学院(168934)
- 中国(147227)
- 京(115149)
- 科学(115078)
- 财(102291)
- 所(95195)
- 农(93435)
- 研究所(86601)
- 中心(85950)
- 业大(81476)
- 财经(81204)
- 江(80100)
- 经(73787)
- 农业(73728)
- 北京(73446)
- 范(69166)
- 师范(68367)
- 院(66783)
- 经济学(66064)
- 州(64847)
- 财经大学(60410)
- 基金
- 项目(357468)
- 科学(279422)
- 基金(259034)
- 研究(255635)
- 家(228065)
- 国家(226209)
- 科学基金(192589)
- 社会(159508)
- 社会科(151128)
- 社会科学(151086)
- 省(138948)
- 基金项目(135188)
- 自然(127627)
- 自然科(124684)
- 自然科学(124643)
- 自然科学基金(122425)
- 教育(118808)
- 划(117980)
- 资助(109897)
- 编号(103328)
- 成果(84775)
- 重点(81011)
- 部(78819)
- 发(75687)
- 创(73456)
- 课题(72447)
- 科研(69133)
- 创新(68680)
- 教育部(66994)
- 大学(66576)
- 期刊
- 济(232338)
- 经济(232338)
- 研究(159147)
- 中国(106790)
- 学报(90071)
- 农(83818)
- 科学(80462)
- 财(79011)
- 管理(74529)
- 大学(67653)
- 学学(63842)
- 融(62601)
- 金融(62601)
- 教育(58062)
- 农业(56809)
- 技术(46832)
- 财经(39947)
- 经济研究(38554)
- 业经(36452)
- 经(34308)
- 业(30682)
- 问题(29676)
- 统计(26778)
- 贸(26221)
- 版(26112)
- 理论(25999)
- 技术经济(25688)
- 图书(25685)
- 策(24140)
- 科技(24075)
共检索到803575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政 刘丽萍
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识别该风险对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影响,对于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创新性地应用DMA-TVP-FAVAR模型从动态视角搭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借助MS-VAR模型评估金融风险对价格型货币政策产出效应、价格效应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货币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防范金融风险离不开货币市场平稳运行,银行业、股票市场、房地产业、外汇市场在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中虽占比有限,但相对重要性上升。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区制特征,并且维持高风险区制的持续性更强。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作用下,价格型工具的操作效果呈现非对称性,金融风险的存在大幅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中央银行有必要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研究工作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机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梁洪 李树 王雨
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TVP-VAR-SV模型检验数字金融、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关系,分析在数字金融监管强度差异下该动态关系的非对称性,并进一步检验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以及数字金融对宏观风险收益率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而紧缩型货币政策有助于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紧缩型货币政策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体系单位风险效益。进一步,本文从规范数字金融市场发展,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强化数字金融市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货币政策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科 郭亚飞 田凤平
本文基于8个维度的48个基础经济金融变量,运用TVP-FAVAR模型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指标,采用广义方差分解法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冲击下全球16个主要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和风险溢出状况展开研究,并运用TVP-VAR模型从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两个层面检验EPU冲击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机制。研究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与EPU之间存在双向非对称溢出效应,并以EPU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为主,发展中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对EPU冲击的反应速度更快、程度更大;EPU冲击下,发达国家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溢出方,发展中国家则是主要的风险接受者,并且这一现象随着全球EPU水平的提升而更加显著;各金融子市场和经济部门受EPU直接冲击的时间和程度存在差异,相互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进一步攀升;全球EPU对我国EPU的显著冲击更使得国内经济金融市场受到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风险净溢入水平也远远大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本研究对于应对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戴金平 刘东坡
文章基于中国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利用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因子增强向量自回归(TVP-SV-FAVAR)模型,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突变特征考虑在内,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货币政策能够对产出和通胀做出积极有效的调控;相较于价格型货币政策,数量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胀的调控作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产出的调控作用同样呈逐渐减弱的趋势,但其对物价水平的调控效果在危机之后逐渐改善;数量型货币政策对消费、投资、进出口、银行信贷等的调控效果较好,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崔百胜 吴澄明 鲍冠豪 杨朝远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本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冲击,中国主要从总量、价格和结构上采取灵活适度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美国则实施了大规模直达实体经济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两国货币政策在对本国经济发生作用的同时,也对他国产生溢出效应。本文运用中美2007年1月-2021年3月期间的宏观经济变量,构建TVP-SV-FAVAR模型,分析两国货币政策双向溢出效应,并重点考察新冠疫情期间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结果发现,美联储货币供应量与利率调整,均会对中国各宏观经济变量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相比于金融危机,新冠疫情时期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对外贸易及股价产生更为显著且持续时间更长的正向冲击,"零利率"政策同样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金融信贷、人民币汇率产生正向冲击且持续期较长;反观,新冠疫情期间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通货膨胀几乎不产生影响,对其余经济变量的影响更多呈现短期特征,长期则不显著,且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来自疫情而非中国货币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丽娟 江红莉
居民杠杆率过快攀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基于货币、股票、债券、外汇市场数据测度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非线性MS-VAR模型探究我国居民杠杆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间是否存在时变动态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后我国居民杠杆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两区制"棘轮效应";居民杠杆率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都对自身具有粘性;居民杠杆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间存在由负转正的时变动态关联,并且风险释放期的关联程度显著大于风险累积期;居民杠杆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显著,而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居民杠杆率的影响甚微。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居民部门作为企业、金融部门转移杠杆的对象,需警惕居民杠杆飙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发影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潘伟
根据美联储数据特征构建LT—TVP—VAR模型,从加息和缩表两个层面实证研究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外溢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美联储加息将主要通过流动性供给冲击和跨境资本流动渠道导致我国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上行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有限;美联储缩表的目的是回收过剩流动性,并促进货币政策正常化,短期内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有限,其长期外溢效应取决于缩表的速度和力度。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金融市场外溢影响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要积极应对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外溢效应,提升金融市场应对非预期冲击的能力,防范外部冲击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天祥 常清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一直密切关注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运用MS-VAR模型,考察在三种区制下,中美货币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基于MSI(3)-VAR(1)模型实证和累积脉冲响应结果分析表明:在经济增长收缩期,中美货币政策不能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在经济增长平稳期,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受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在经济增长扩张期,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受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大宗商品价格 MS-VAR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莹
本文运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刻划了不同区制下的中国外汇市场压力与国内货币政策之间的非线性动态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MSIH(3)-VAR(2)模型能够识别我国外汇市场压力变化与国内货币政策变动的三种不同区制状态,并且在不同区制下各经济变量的互动影响关系不尽相同。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我们建议货币当局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在控制基础货币投放和国内货币供给的基础上,采用定向降准和下调利率方式,来促进国内物价平稳增长和减缓人民币贬值压力。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汪玲玲 尚柯汝 王宜冉 郭鹏宇
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成为货币当局、金融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本文充分考虑不同利率市场化阶段间的区制转换特征,通过构建MS-DSGE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2019年推出新LPR机制之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变化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基于TVP-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LPR机制有效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并且在利率下行阶段,显著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同时也会缩小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加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为此,要持续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和利率走廊调控机制,减缓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的不利冲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敏 张乐乐
基于国内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构建SV-TVP-VAR模型对我国信用扩张、资产价格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研究发现:首先,信用扩张会促进股价上涨,股价上涨会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信用扩张会助推房地产价格上涨,房价的上涨会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信用扩张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促进作用较强。且与房价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正相关。
关键词:
信用扩张 股价 房价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阳 干杏娣
基于考虑参数时变特征的TVP-VAR模型,研究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的溢出效应,并详细考察了利率、汇率以及资产价格三个渠道的传导机制及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总体上恶化了中国产出,降低了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收益率,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资产价格上升以及通货膨胀加剧。第二,利率、汇率以及资产价格三个渠道中,利率和资产价格渠道改善产出,汇率渠道则恶化产出,不过汇率渠道占主导;第三,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对我国产出有小幅改善作用,但影响十分有限,其间还可能引发资本外流以及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以上结论表明,面对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的潜在冲击,中国应进一步推动汇率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韬悦 李静萍
通过梳理人民币国际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传导机制来构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结合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特征,使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实证验证了人民币国际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2009年、2015年及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的时点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不同。人民币国际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作用会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而增强。因此,要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应着重避免该过程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触发与传导,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亚明 段奇奇
基于TVP-VAR模型,本文重点对经济周期、影子银行、货币政策的动态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影子银行具有顺周期性,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顺周期行为具有时变性;二是影子银行降低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M2作为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值得商榷;三是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均具有正向作用,且该作用具有长期性。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会间接地影响到影子银行自身的运行,形成正反馈环机制,放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增加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最后,文章从影子银行顺周期问题的治理、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以及影子银行的规范发展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山 黄杨 王超
本文利用2002—2010年相关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应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深层次的长期静态分析和短期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较低。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推荐搜索
基于MS-VAR模型的货币政策对股市流动性溢价的影响
结构性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MS-VAR模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风险管理创新效应
面对货币政策调控时外资银行、本土银行信贷行为相同吗——基于M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金融摩擦、货币政策传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承担角度的研究
对外开放、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研究——基于MS-VAR模型的分析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基于EGRACH-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外部金融冲击、货币政策效果与金融稳定性——基于TVP-FA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系统性与非系统性时变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