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48)
- 2023(6671)
- 2022(5555)
- 2021(5291)
- 2020(4406)
- 2019(10228)
- 2018(9814)
- 2017(18078)
- 2016(9798)
- 2015(11293)
- 2014(10696)
- 2013(10911)
- 2012(10126)
- 2011(9534)
- 2010(9195)
- 2009(8239)
- 2008(8093)
- 2007(6813)
- 2006(6048)
- 2005(5417)
- 学科
- 济(44445)
- 经济(44411)
- 业(21568)
- 方法(21104)
- 管理(20821)
- 数学(19656)
- 数学方法(19543)
- 中国(14479)
- 企(14016)
- 企业(14016)
- 农(12596)
- 贸(11094)
- 贸易(11089)
- 易(10908)
- 学(10014)
- 农业(8331)
- 财(7751)
- 业经(7676)
- 环境(7074)
- 制(6937)
- 银(6300)
- 银行(6277)
- 出(6274)
- 关系(6266)
- 发(6256)
- 和(6251)
- 行(6173)
- 地方(5927)
- 融(5883)
- 金融(5882)
- 机构
- 大学(147520)
- 学院(142866)
- 济(68715)
- 经济(67827)
- 研究(59241)
- 管理(51049)
- 中国(45466)
- 理学(44514)
- 理学院(43906)
- 管理学(43222)
- 管理学院(42960)
- 科学(36401)
- 京(32056)
- 所(30715)
- 农(29814)
- 研究所(28650)
- 财(27167)
- 中心(25738)
- 农业(23928)
- 业大(23458)
- 经济学(23225)
- 财经(22606)
- 经(21058)
- 经济学院(21029)
- 院(20816)
- 北京(20553)
- 科学院(19427)
- 江(19046)
- 范(18962)
- 师范(18727)
- 基金
- 项目(101597)
- 科学(81096)
- 基金(78216)
- 家(71477)
- 国家(71021)
- 研究(70036)
- 科学基金(59104)
- 社会(47556)
- 社会科(45375)
- 社会科学(45366)
- 基金项目(40971)
- 自然(38104)
- 自然科(37287)
- 自然科学(37277)
- 自然科学基金(36696)
- 省(34971)
- 资助(32156)
- 划(32036)
- 教育(31195)
- 编号(24893)
- 部(24290)
- 重点(23994)
- 中国(22942)
- 发(22451)
- 国家社会(22105)
- 创(20770)
- 教育部(20417)
- 成果(20133)
- 科研(20002)
- 创新(19712)
共检索到211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群 张有望 柯杨敏
测度了1978—2013年国内糖料作物产量变化特征,并运用LMDI模型对主要贡献因子展开时空分解研究。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由科技进步等因素促成的单产提升是糖料总产增长的根本原因;2具体到品种,糖料总产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甘蔗生产面积的扩大、甘蔗与甜菜单产的提升,而甜菜播种面积的缩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糖料总产提升的速度;3从区域布局来看,糖料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并呈现出"西移"趋势,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且各省糖料总产变化与分品种因素分解效应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文章提出要依赖现代化科技提升糖料单产水平、重点推动甘蔗规模化生产、优化区域布局等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奇峰 蒋和平 周宁
本文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1995~2009年中国糖料作物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糖料作物生产呈现出以下特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省区不断减少;糖料作物优势产区表现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这主要是由规模优势决定的;甘蔗逐渐占据糖料作物生产的主导地位;糖料作物生产向优势地区集聚。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加强糖料作物优势产区建设、提高糖料作物单产和含糖率、采取甘蔗和甜菜并重发展的措施将有效提高糖料作物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
糖料作物 地区比较优势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丁存振 肖海峰
本文采用1990—2014年全国和各省份肉类产量数据,在分析肉类产量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将肉类生产变化分解为单产和出栏量两个方面,计算了全国和省域两个层面各畜禽品种单产和出栏量对肉类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肉类产量增幅较大,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7%;从肉类产量构成上看,猪肉产量最高,但占中国肉类产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次是禽肉产量,牛羊肉产量相对较小,但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出栏量增加对肉类产量增加量贡献了92.9%,单产贡献相对较小,仅为7.1%;生猪出栏量对中国肉类产量增加量贡献最大,占肉类产量增加量的56.4%,其次为禽类出栏量的贡献,占肉类产量增加量的23.1%,其他品种出栏量和单产对肉类产量增加量的贡献均相对较小;各省份肉类产量以及产量增加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山东和河南两省肉类产量占中国肉类产量比重较高且增产速度较快;多数省份肉类产量增加量以出栏量贡献为主,且以生猪出栏量贡献为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群 柯杨敏 曾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如何确保食糖产品供给稳定与区域供需平衡、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与区域布局策略具备重要意义。基于1978—2015年省域层面数据,采用空间洛伦兹曲线的集中化指数,从产业整体和品种细分两个视角分别展开糖料作物生产布局动态演进趋势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糖料作物生产集中化程度明显提升,甘蔗和甜菜生产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位置迁移。其中,甘蔗集中化指数变动路径与糖料作物产业整体更为接近,其集中化贡献程度优于甜菜,呈现"U"型变动轨迹,生产逐步向广西、云南等地集中;而甜菜为"升—降—升—降—升"的类"M"型波浪式演进,东北传统产区地位正在下降,主产区正在向西北省域迁移,且集中化水平仍存在提升空间。文章提出甘蔗才是食糖产业发展之关键,确保食糖产业安全首要任务是稳抓广西、云南两省区甘蔗生产;此外,还应进一步优化甜菜优势区域布局,提升新疆、内蒙古等西北产区优势的同时稳住东北传统产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司伟
本文运用概率优势模型 ,对中国糖料生产的地区优势进行比较 ,发现中国糖料种植区域布局的转移符合比较优势。广西、云南、新疆和内蒙古之所以具有种植糖料作物的优势 ,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地区具有种植技术水平、规模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糖料 概率优势 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潞
一、我国糖料作物生产发展和布局现状糖料作物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国土辽阔,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50°之间。按照热量、光照和水分条件,南部适合种植甘蔗,北部宜于种植甜莱,这种有利于发展南“蔗”北“菜”的自然条件,为世界各国所少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文轩
2004年以来我国主粮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一些主粮主产省份的成本优势趋于减弱,甚至转为劣势,对种粮效益、粮农增收和粮食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基于要素成本贡献度分解法,从全国与主产省份两个层面,分作物实证分析了我国主粮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之源。结果发现:就全国主粮生产平均成本来看,劳动力成本是对生产总成本上升贡献度最高的要素成本,而劳动力价格特别是家庭用工机会成本的提高,是推动劳动力成本以及粮食生产总成本持续上升的主因。但是,由于各种主粮作物要素投入结构不同、各地粮食生产方式和条件也有区别,要素成本贡献度结构存在作物间和省际间差异。就不同作物和不同主产省份来看,主粮生产成本上升的主次成因不尽相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琰 尤飞 肖琴 周振亚
为推动海南省突破农业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运用增长速度方程法和固定弹性系数法,测算2006—2019年海南省及省内各市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要素贡献率,研究其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发现:在时间序列上,海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科技要素成为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方式总体处于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科技进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转变阶段;在空间分布上,省内各市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总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地域分布不均衡,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的地区仍依赖大量物质要素投入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此,从科技成果转化、资源配置优化与人才队伍培养等3个方面对推动海南省农业科技进步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范建双 周琳
建筑业作为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存在高能耗和高排放等问题,减少建筑业碳排放对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函数方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刻画和分析,并进一步采用乘积式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M—LMDI)方法对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建筑业碳排放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建筑业碳排放集聚中心在研究期内逐渐往中南部地区转移,空间集聚效应越来越显著;②中国30个省(市、区)建筑业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③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建筑业碳排放量增加了115%,其中建筑业发展水平和建筑业从业人口规模是建筑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分别导致建筑业碳排放增加106.52%、85.43%;相反,建筑业能源消费强度对建筑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使碳排放减少了77.33%;④从分省(市、区)的角度来看,对建筑业碳排放下降贡献最大的是黑龙江省和海南省,对建筑业碳排放增加贡献最大的是山东省和浙江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范新成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要素财富论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搞活国企、有利于推进市场经济的进程。生产要素贡献的度量应坚持市场化原则,以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贡献率作为分配的尺度。确立和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路径选择:微观基础再造、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法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胜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评价劳动结果和劳动要素的贡献,实质上就是对劳动结果和劳动要素的社会价值的科学认定,反映着一种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建立正确的分配政策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生产要素 贡献 科学评价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司伟 王秀清
本文应用Nerlove模型与Wickens and Greenfield模型分别测算并对比了不同经济背景下糖料生产的供给反应。研究发现,经济环境存在差异,收购价格对糖料供给的影响也不相同。1980年以后,两种糖料作物短期都不具有供给弹性,但有长期供给弹性。与甘蔗相比,甜菜生产对价格变动较为敏感。除了受收购价格的影响之外,糖料种植地区竞争性农产品价格、经济发展水平和投入成本的变化都对糖料作物的供给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糖料 供给反应 价格模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勇 朱信凯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2003年开始,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获得丰收,这为稳定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指数分解法,深入研究了影响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因素以及其要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单产和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具体来说,单产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逐年增加,而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则逐年递减。影响单产的显著因素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影响播种面积最显著因素为农产品价格。在未来时期,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供给,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合理使用化肥、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关键词:
粮食总产量 贡献率 播种面积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卫平 郑风田
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的TFP都实现了正向增长,但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1979年为分界点,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的源泉经历了一场以投入增加为主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97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要素的下降。从政策角度看,一方面,中国未来要养活自己还主要依赖于粮食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进行一些政策改革以挖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种粮的收益,建立起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投入机制。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出增长源泉 中国粮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