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6)
- 2023(15825)
- 2022(13695)
- 2021(13025)
- 2020(10845)
- 2019(25208)
- 2018(24506)
- 2017(47365)
- 2016(25211)
- 2015(28201)
- 2014(27850)
- 2013(27625)
- 2012(25702)
- 2011(23274)
- 2010(23156)
- 2009(21276)
- 2008(20864)
- 2007(18049)
- 2006(15801)
- 2005(13966)
- 学科
- 济(103944)
- 经济(103818)
- 管理(73100)
- 业(70422)
- 企(55288)
- 企业(55288)
- 方法(48930)
- 数学(43536)
- 数学方法(43091)
- 农(30344)
- 中国(30045)
- 财(27553)
- 贸(21842)
- 贸易(21833)
- 业经(21755)
- 易(21270)
- 农业(20793)
- 学(20160)
- 地方(19583)
- 制(18872)
- 环境(16824)
- 银(16473)
- 务(16464)
- 银行(16441)
- 财务(16394)
- 财务管理(16366)
- 融(15994)
- 金融(15993)
- 行(15711)
- 和(15649)
- 机构
- 大学(360477)
- 学院(357367)
- 济(153691)
- 经济(150704)
- 管理(143726)
- 理学(124695)
- 理学院(123394)
- 研究(122632)
- 管理学(121505)
- 管理学院(120864)
- 中国(93789)
- 京(76278)
- 科学(72141)
- 财(70795)
- 所(60178)
- 财经(56742)
- 中心(55382)
- 研究所(54730)
- 农(53722)
- 经(51930)
- 业大(50068)
- 江(50014)
- 北京(49054)
- 经济学(47571)
- 范(46775)
- 师范(46330)
- 院(44667)
- 经济学院(43140)
- 财经大学(42440)
- 农业(41810)
- 基金
- 项目(245079)
- 科学(194153)
- 研究(182245)
- 基金(180504)
- 家(156233)
- 国家(154967)
- 科学基金(133745)
- 社会(116896)
- 社会科(110985)
- 社会科学(110962)
- 基金项目(94686)
- 省(91775)
- 自然(85471)
- 教育(83620)
- 自然科(83367)
- 自然科学(83347)
- 自然科学基金(81899)
- 划(77832)
- 资助(75248)
- 编号(73060)
- 成果(59858)
- 部(56027)
- 重点(54396)
- 发(52013)
- 创(50315)
- 课题(50310)
- 国家社会(49018)
- 教育部(48741)
- 大学(47125)
- 人文(47015)
- 期刊
- 济(161693)
- 经济(161693)
- 研究(110164)
- 中国(64899)
- 管理(53192)
- 学报(51900)
- 财(51573)
- 科学(49466)
- 农(48716)
- 大学(40243)
- 教育(38314)
- 学学(37748)
- 农业(34282)
- 融(33675)
- 金融(33675)
- 技术(31103)
- 财经(27564)
- 经济研究(27382)
- 业经(25250)
- 经(23537)
- 问题(21214)
- 贸(19097)
- 业(17976)
- 图书(17433)
- 技术经济(17319)
- 理论(17225)
- 世界(16771)
- 国际(16239)
- 科技(15974)
- 现代(15716)
共检索到523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立勇 许明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个体水平数据为样本,从家庭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两个角度,借助DID方法研究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且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稳健性,本文将基准DID模型扩展到连续型DID模型,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借助分位数DID方法揭示精准扶贫政策的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贫困居民具有明显的减贫效果,精准扶贫政策明显提高了家庭人均纯收入,降低了贫困发生率,且随着时间推移,扶贫效果具有持续性;从贫困发生率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政策对不同贫困发生率地区均存在显著减贫效果,精准扶贫政策是有效的,相比而言,贫困发生率越严重的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效应越大;从家庭人均纯收入来看,精准扶贫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减贫效应呈倒U型变化,即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中的中间群体的收入提升效应最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秦升泽 李谷成
[目的]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论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四期追踪数据,运用VEP法测算了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然后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及中介效应机制。[结果]近年来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显著降低,中西部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比东部地区高;精准扶贫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户贫困脆弱性,政策效应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果愈发显著;实证估计结果通过了连续型DID法与PSM-DID法的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脆弱性的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对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大于对非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中介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社会资本的方式降低其贫困脆弱性。[结论]在贫困状况较为严重的地区,应保持帮扶政策持续稳定,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在识别贫困户和制定扶贫政策时,需关注未来可能陷入贫困的农户,提升其应对外界风险冲击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发挥各种社会组织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形成多方面减贫合力。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徐枫 田建强
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企业的配合,企业参与国家战略也有其自身的动机和利益考量。基于2016~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精准扶贫信息,本文借助同群空间矩阵方法考察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为是否存在区域同群效应。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参与精准扶贫具有区域同群效应,表现为精准扶贫支出会受到本区域其他企业精准扶贫支出的影响,这一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区域同群效应在区域领先企业和国有企业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机制检验表明,社会学习和地区扶贫压力是国有企业产生精准扶贫区域同群行为的重要原因,社会学习和产业竞争是非国有企业产生精准扶贫区域同群行为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能够增加税收返还和改善长期贷款便利,这一效果尤其体现在区域领先企业和国有企业之中。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企业参与国家战略背后的动机、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关键词:
同群效应 精准扶贫 国家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哈秀珍 陈小昆 陈海龙
文章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设计精准扶贫政策评价方法,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轮调查数据,从收入分项、所属区域和家庭规模等角度展开精准扶贫政策效应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精准扶贫战略显著提升了贫困农户的收入水平;政策作用下贫困农户的各收入分项呈现非均衡增长;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北地区增收效果显著,但贫困农户自主创收能力不足,增收依赖转移支付;增收效应受家庭规模影响,三口之家收入增幅最大,家庭规模较大不利于发挥精准扶贫的政策效果。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易梦洁 李嘉晟 申广军
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政策,当前文献集中关注扶贫政策的经济影响,而忽略了其社会效果。本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国家级贫困县刑事案件数和刑事犯罪人数的年增长减速20%以上。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县经济增长是减少刑事犯罪增长的主要渠道,就业改善在精准扶贫降低犯罪的影响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本文揭示了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背景下扶贫与维护社会治安的关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平安中国助力。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刑事犯罪 裁判文书数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蔡祖顺 耿凤佳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精准扶贫帮扶对农户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帮扶对农户的创业决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平均而言,精准扶贫帮扶对象比非帮扶对象的创业概率高2.72个百分点。同时,精准扶贫帮扶还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创业绩效。分组回归结果表明,精准扶贫帮扶对中西部地区、三线及以下城市和户主年龄在40岁以下的农户的创业倾向和创业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精准扶贫帮扶便利了农户的资金获取和社会交往。这表明,积极推动精准扶贫帮扶,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缩小城乡鸿沟,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胡凡 邹新月 武瑶瑶 宋敏
在新发展阶段,企业参与是巩固拓展扶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文章揭示了上市公司参与精准扶贫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上市公司参与精准扶贫受到同地区与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的影响。竞争机制能够解释精准扶贫同群效应:行业层面,竞争更加激烈的行业精准扶贫的同群效应更加明显;地区(省份)层面,地区精准扶贫工作获奖传递了竞争信号,激励该地区更多上市公司模仿精准扶贫决策。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上起到了表率和引领作用,能够带动非国有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此外,行业龙头的精准扶贫决策起到示范作用,行业内其它上市公司通常会追随行业龙头的精准扶贫决策。文章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包括使用上市公司平均异质收益作为工具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变换估计方法、剔除金融行业样本,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同群效应的影响结果来看,精准扶贫是可复制的扶贫模式,上市公司的模仿行为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降低债务成本、增加销售,最终提升企业业绩,实现与贫困地区协作共赢。文章对于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振兴存在诸多约束,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同群效应,促进企业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玉明 邢超
产业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武器,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参与产业精准扶贫不仅履行了社会责任,也获得了提升企业绩效的机会。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以2016-2017年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加大产业精准扶贫投入能够提高财务绩效,在排除了内生性问题后这一作用效果仍然显著;并且,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产业精准扶贫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更好;同时,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之间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财务绩效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较高的管理层权力集中度不利于企业通过产业精准扶贫提升财务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精准扶贫投入水平和企业价值之间也同样呈现出类似的关系。以上结论丰富了精准扶贫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决策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刚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支农再贷款的内涵、外延和功能定位不断演变和丰富,扶贫减贫的政策效应愈加明显,是扶贫开发金融服务的重要工具之一。选取扶贫开发主阵地之一的青海省作为研究个体,实证检验了支农再贷款与区域经济增长、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和人民群众减贫增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进一步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政策优势精准扶贫,增强金融推动扶贫开发工作驱动力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支农再贷款 精准扶贫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管睿 刘旋 余劲
维持农户基层政治信任稳态,是促进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2017年6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140户农户样本数据,通过断点回归模型重点考察了精准扶贫政策对边缘贫困群体基层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的悬崖效应对边缘贫困群体与基层组织间的政治信任稳态造成了一定冲击。具体来看,边缘贫困群体受到精准扶贫政策排斥,其基层政治信任相较于建档立卡农户降低了2.32;同时,基于边缘贫困群体在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其基层政治信任相较于高收入建档立卡农户降低了0.76。因此,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乡村治理新体系,需要严格执行现行贫困标准,调整精准扶贫政策的保障结构,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及外部机会提供等方式,为大量发展能力薄弱的边缘贫困群体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保障。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杨飞虎 彭筱薇 孟祥慧
本文运用2002年-2016年中国政府对贫困地区的相关投资与收入数据,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公共投资的减贫效应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公共支出与精准扶贫战略对人均纯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各项公共投资结构中,基础性公共投资和经济性公共投资均对人均纯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精准扶贫战略主要改善了基础性公共投资的减贫效应。通过滞后动态研究表明,基础性公共投资和公益性公共投资对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有着长期的促进作用,经济性公共投资短期内对人均纯收入起促进作用。依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静 周慧
本文利用2006—2010年农村贫困监测的家庭面板数据评估了中国第一个21世纪扶贫纲要时期到户扶贫资金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到户扶贫资金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和支出水平。但是,收入增长主要是来自政府转移性收入的增加,而非农户自身生产能力的提升所带来的市场收入的增加。在支出方面,农户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投入和生活性消费支出都有所增长。
关键词:
到户扶贫资金 政策评估 家庭面板数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洪辉 平帆 章琳一
内部人寻租一直以来是理论与实务界关心的重点,如何有效抑制内部人寻租行为是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内部人交易度量内部人寻租,分析了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影响。研究发现:(1)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融券规模越大,内部人寻租越少。(2)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当中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本文还将内部人交易分方向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卖出方向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融券制度影响内部人寻租的路径,发现"竞争效应"和"信息效应"是融券制度影响内部人寻租的两条重要路径。本文考虑了竞争性解释——分析师关注的作用,发现分析师关注并不能影响本文结论的正确性;本文还利用反面事实推断、倾向得分匹配、反向因果检验等方法,确保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内部人寻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内部人寻租行为的控制;扩充了有关融券制度的文献,为卖空制度的推行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林凤 谢帆 刘杨
在双碳目标战略时代背景下,探究低碳试点政策对家庭农场创业的溢出效应,对于加快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0年间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探究低碳政策对家庭农场创业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采取倾向匹配得分、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低碳政策会对家庭农场新增创业数量造成冲击,该影响主要受到调整产业结构、制约经营规模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政策的冲击效应对种植业区、东部地区、粮食主销区以及非资源型城市尤为显著。进一步讨论发现:低碳政策的环保规制压力有利于弱质家庭农场的有序退出,助力“以量换质”目标;同时,低碳政策若与电子商务试点共同实施,则会削弱其对家庭农场创业水平的影响,提升乡村创业韧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修岩 周君婷 李昊
以开发区为典型代表的区位导向性政策是“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载体。基于中国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结合2011—2019年CHFS五期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编码及空间匹配方法构建综合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法模型(DID)考察开发区设立对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建立何种开发区更为有效,建在何处更能实现产城融合,以及对何种劳动力市场影响更大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开发区设立显著提升了劳动者工资性收入,这一结论也通过了多重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表明,从政策差异看,高新区和距离城区较远的开发区更有利于政策效应发挥;从区域差异看,开发区设立有利于提升紧凑型城市和人口密度较高地区的劳动者工资性收入;从劳动力市场差异看,开发区对男性、农村户籍、居住在城镇地区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提升效应更大。拓展性分析表明,以管委会为圆心,开发区工资提升效应的地理距离衰减边界为10 km。因此,坚持以提质增效为引领,依托城市紧凑式空间布局,打造连接城乡发展的空间支撑节点,是开发区推进产城互动、城乡互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低碳政策对家庭农场创业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中国绿色信贷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冲击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一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果评估——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生计策略和收入的影响——来自陕西省的经验证据
联合授信制度对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来自中国《联合授信管理办法》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去杠杆政策、债权人治理与公司运营效率——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西部山区项目扶贫的农户收入效应——来自陕西安康的经验证据
公共政策的效果能否被准确预测?来自中国塑料袋使用限制政策的自然实验证据
扶贫开发重点县政策的减贫效应评估——基于拟自然实验方法的分析
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影响机理研究——来自中国《物权法》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