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37)
- 2023(10577)
- 2022(8844)
- 2021(8285)
- 2020(6760)
- 2019(15284)
- 2018(14766)
- 2017(27488)
- 2016(15064)
- 2015(17117)
- 2014(16475)
- 2013(16422)
- 2012(15471)
- 2011(14365)
- 2010(14190)
- 2009(13316)
- 2008(13364)
- 2007(11691)
- 2006(10439)
- 2005(9796)
- 学科
- 济(63984)
- 经济(63883)
- 管理(44048)
- 业(39649)
- 企(31157)
- 企业(31157)
- 方法(25922)
- 数学(22928)
- 数学方法(22709)
- 中国(20084)
- 农(18008)
- 财(17288)
- 制(16561)
- 学(14401)
- 业经(13998)
- 贸(13804)
- 贸易(13797)
- 易(13487)
- 体(11649)
- 银(11393)
- 银行(11371)
- 农业(11337)
- 环境(11133)
- 行(11010)
- 融(10896)
- 金融(10892)
- 地方(9891)
- 体制(9658)
- 务(9390)
- 财务(9372)
- 机构
- 大学(227335)
- 学院(222126)
- 济(101054)
- 经济(99339)
- 研究(87320)
- 管理(80148)
- 理学(68865)
- 理学院(67915)
- 中国(67447)
- 管理学(66853)
- 管理学院(66436)
- 科学(51484)
- 京(49508)
- 财(47283)
- 所(44598)
- 研究所(40728)
- 农(39580)
- 中心(37812)
- 财经(37348)
- 经(34250)
- 经济学(33284)
- 江(32784)
- 业大(31974)
- 院(31659)
- 北京(31372)
- 农业(31135)
- 经济学院(29881)
- 范(29821)
- 师范(29541)
- 财经大学(27972)
- 基金
- 项目(150749)
- 科学(121164)
- 基金(115122)
- 研究(107772)
- 家(103011)
- 国家(102322)
- 科学基金(86450)
- 社会(72724)
- 社会科(69170)
- 社会科学(69154)
- 基金项目(60272)
- 自然(55103)
- 自然科(53850)
- 自然科学(53833)
- 省(53482)
- 自然科学基金(52911)
- 教育(48392)
- 划(47710)
- 资助(46377)
- 编号(39767)
- 部(35811)
- 重点(35376)
- 成果(33318)
- 国家社会(32621)
- 制(32485)
- 发(32405)
- 中国(31309)
- 创(31210)
- 教育部(30586)
- 创新(29654)
共检索到340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蓉 柳思维 蔡荣
确保粮食安全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基于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考察中国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空间相关分析法考察中国粮食产量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现象,粮食生产逐步向东北、华中和华东地区集中,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南退北进”的演进趋势;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征,部分省区市的粮食生产空间溢出存在“涟漪效应”和“规模效应”;城镇化发展、化肥投入、机械投入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均对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为负。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规划进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裕瑞 吕爱清 卞新民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1995年来江苏省县域尺度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格局,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定性分析探讨了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县域人均粮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趋势增强,全省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洪泽湖流域、里下河地区和沿海农业区中部得到加强,而逐渐从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退出;县域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县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是耕地非农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产生区域差异,进而导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政策导向对该地域格局变化也有重要影响,农业自...
关键词:
人均粮食 地域格局 驱动机制 江苏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建寨 张建华 孔繁涛
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供需区域性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基于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移动方向、速度、距离等演变特征,阐述了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并探讨了应对政策选择。结果表明,1995—2012年,中国粮食生产、消费重心皆位于地理重心偏东方向,粮食供需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粮食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明显大于消费重心,生产空间格局相对更加不稳定;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重心距离以2000年为界表现为先降后升,供需空间匹配性总体下降;无论是移动距离还是移动方向,两者变化与阶段性的国家经济发展、粮食生产促进、食物消费引导等管理政策基本吻合。
关键词:
粮食 生产 消费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兴锋 王力
文章基于2000—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各维度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其时空演进特征,进一步利用动态GMM模型解析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水平整体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分维度来看,粮食投入安全指数呈波动平稳趋势,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供应安全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而粮食获取安全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系统耦合协调度初始值低且增长缓慢,呈现“中部地区高、东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生态环境治理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粮食可持续安全具有明显的驱动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介勇 刘彦随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进 王诺 卢毅可 林婉妮
基于1962—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概念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粮食流动的空间网络形态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962—2016年,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了17.56亿t,年均增长2.09%,世界粮食消费量增加17.03亿t,年均增长2.07%;世界粮食输出量增加了3.45亿t,年均增长3.02%,其中美国、阿根廷和乌克兰等是主要输出地,中国、欧盟和日本等是主要输入地;在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上,贸易网络的出度和入度均有所增加,表明世界粮食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分布趋于分散化;粮食贸易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节点强度和标准权重熵等特征值差异明显。研究发现:虽然美国粮食贸易的出度值最大,但是输出空间结构的均质性最弱,粮食出口国家十分集中,因而是其软肋;中国标准权重熵值较高,从各国进口粮食的比例相差相对较小,输入结构均质性较好,表明中国应对粮食危机和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较强。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世界粮食供需与流动格局的演变趋势,对于中国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贸易政策,应对国际事态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粮食 供需 流动 格局 演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正佳 钟会民 李裕瑞 文琦 刘雪琦 简钰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国家及区域尺度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省为研究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199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及这些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0.11亿t/年。北方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南方粮食总产量基本维持稳定。玉米产量的增加对这些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省域尺度上,近20年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产量时空变化具有较大差异。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从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供过于求型变为了供给不足型省份。但在全国尺度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1999—2003年五年平均情况)和Y 2014—2018时段(2014—2018年五年平均情况)分别为368.0 kg/人和461.5 kg/人;人均两大口粮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和Y 2014—2018时段分别为220.3 kg/人和247.6 kg/人。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则更多归因于土地利用价值驱动的属性、功能及质量的变化。此外,根据导致耕地减少的四种主要类型——"非农化""非粮化""荒废化"和"生态化",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区域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区域粮食种植格局调整及实现两大口粮需求省份向自给型省份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口粮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谢 杨德乾 郭海霞 张建华 曾其国
【目的】为进一步揭示"东桑西移"项目在推进我国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前后10年(1996-2016年)各省桑园面积为研究对象,结合1999-2016年各省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探索了我国桑园面积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①2006年开始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后,我国东部桑园面积呈线性减少,平均每年减少16 482.81 hm~2,十年间的动态度为-4.94%;西部桑园面积呈线性增加,年约增加桑园面积7924.69 hm~2,十年间的动态度为1.96%。②空间重心转移模型显示,我国桑园面积空间分布重心在1996-2016年间由北向南移动的整个过程,且明显具有向西南偏移的趋势。③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模型(Y=6.670x_1-6.977x_6+134.667x_7-1.692x_(12))明确指出,自然、人口和经济三大类4种驱动因子对我国桑园面积(Y)的时空变化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其中,自然类驱动因子主要指降雨量;人口类驱动因子主要包括15~64岁人口数量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两个指标,经济类驱动因子主要是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结论】综上可知,在政策引导、自然条件、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复合驱动下,我国桑园面积时空格局变迁明显。
关键词:
桑园面积 东桑西移 驱动力 人口 GDP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宏 张社梅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浮 刘俊娜 常媛媛 张琦 于昊辰 张绍良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春程 孔燕 李广斌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乡村 公共空间 演变特征 驱动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霞 封志明 杨艳昭
通过对全球近50年来分析的粮食总产、单产、播种面积、人均产量等指标的深入剖析,定量揭示了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集中性特征。从时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增速明显减慢,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粮食总产波动明显,主要原因是同期发达国家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产增速减缓。从空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集中性,主要生产国集中在亚洲和北美洲,欧洲曾是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地区,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生产国粮食产量下降趋势明显;非洲和大洋洲历来是粮食生产最少的区域,其中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成胜 殷伟 李政通
从粮食安全系统的视角出发,运用VSD的脆弱性分析框架,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粮食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91-2015年中国粮食安全脆弱性的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探究了中国粮食安全脆弱性变化的总体趋势及其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暴露性指数呈现出2阶段下降特征,年均下降0.121;敏感性指数呈现出快速上升和基本稳定的两阶段变化特征;适应能力指数则一直上升,年均提高0.117。(2)1991-2015年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中国粮食安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其变化过程可划分为1991-1999年、2000-2003年和2004-2015年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粮食安全水平的总体提高是基于"吃饱"水平上的提高,而第三阶段是基于"吃好"水平上的提高。(3)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因子共同驱动中国粮食安全脆弱性的变化,2000-2015年的第二阶段四因子对粮食安全脆弱性的驱动作用明显小于1991-1999的第一阶段,且第一驱动因子由第一阶段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转变为第二阶段的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秀亭 吕洁华 王成齐
提高森林生态安全的整体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对2009—2018年中国省际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定量测度的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省际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其网络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的空间关联网络整体具有较好的通达性和显著的等级性,但关联强度和稳定性较低。(2)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3)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的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经纪人、净溢出、净受益、双向溢出四个板块,并呈现板块内集聚为主、板块间关联为辅的空间关联特征。(4)经济发展差异、林业产业结构差异、城镇化水平差异、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差异、森林资源禀赋差异对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弱负向的驱动作用,地理邻接关系对其具有强正向的驱动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晓东 马利邦 张启媛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