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80)
- 2023(12508)
- 2022(10685)
- 2021(9900)
- 2020(8269)
- 2019(19336)
- 2018(18894)
- 2017(35889)
- 2016(19527)
- 2015(22613)
- 2014(22669)
- 2013(22838)
- 2012(22009)
- 2011(20308)
- 2010(20411)
- 2009(18941)
- 2008(18988)
- 2007(17070)
- 2006(15110)
- 2005(14072)
- 学科
- 济(93833)
- 经济(93750)
- 业(50706)
- 管理(50173)
- 方法(37306)
- 企(37129)
- 企业(37129)
- 数学(33122)
- 数学方法(32873)
- 中国(29880)
- 农(27680)
- 地方(23627)
- 业经(19658)
- 贸(19631)
- 贸易(19617)
- 易(19040)
- 财(19035)
- 农业(18475)
- 学(17627)
- 制(16385)
- 银(15360)
- 银行(15326)
- 融(14875)
- 行(14874)
- 金融(14873)
- 发(14109)
- 环境(14060)
- 和(13369)
- 地方经济(13103)
- 技术(13040)
- 机构
- 大学(291331)
- 学院(291303)
- 济(130435)
- 经济(127951)
- 研究(111549)
- 管理(105814)
- 理学(89658)
- 理学院(88520)
- 管理学(87156)
- 管理学院(86601)
- 中国(85454)
- 科学(66962)
- 京(64260)
- 所(58643)
- 财(56782)
- 农(55856)
- 研究所(53198)
- 中心(49709)
- 江(44787)
- 财经(44635)
- 农业(43969)
- 业大(43496)
- 北京(41731)
- 经济学(41157)
- 经(40600)
- 范(40027)
- 师范(39615)
- 院(39316)
- 经济学院(37131)
- 州(35517)
- 基金
- 项目(187081)
- 科学(146344)
- 研究(137803)
- 基金(134390)
- 家(118231)
- 国家(117243)
- 科学基金(98023)
- 社会(87950)
- 社会科(83411)
- 社会科学(83390)
- 省(72315)
- 基金项目(69897)
- 教育(62539)
- 划(61735)
- 自然(60695)
- 自然科(59251)
- 自然科学(59232)
- 自然科学基金(58194)
- 资助(56017)
- 编号(55316)
- 发(46521)
- 成果(45837)
- 重点(43172)
- 部(42555)
- 课题(39630)
- 创(38788)
- 发展(37694)
- 国家社会(37213)
- 展(37098)
- 创新(36474)
- 期刊
- 济(149054)
- 经济(149054)
- 研究(91609)
- 中国(64281)
- 农(52340)
- 学报(46694)
- 科学(43485)
- 财(42197)
- 管理(38791)
- 农业(36249)
- 大学(34741)
- 教育(33387)
- 学学(32518)
- 融(29676)
- 金融(29676)
- 技术(25602)
- 经济研究(24884)
- 业经(24102)
- 财经(22458)
- 业(20546)
- 问题(20321)
- 经(19511)
- 贸(18045)
- 世界(16908)
- 国际(16028)
- 技术经济(15707)
- 统计(13727)
- 版(13677)
- 图书(13448)
- 资源(13337)
共检索到455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樊闽 程锋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全国及各省40年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状况,提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研究方法:根据粮食生产的S型曲线,分4种类型分别对各省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有部分省属于粮食主产区,应引起高度重视;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较低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仍在不断增加。研究结论: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但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粮食的减少是刚性的;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保...
关键词:
粮食 生产能力 粮食播种面积 耕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李倩倩
论文对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比例关系、粮食作物单产等变化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有望保住1.2亿hm2红线,但难度很大;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粮食安全,全国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宜保持在66%~69%,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亿~6.5亿t。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慧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河南省粮食产量生产能力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阐述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策略。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立祥
1949-2014年的65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在1949年的1.1亿吨基础上,以5个亿吨级的增量,于2013年跨上6亿吨的历史高度,2014年达到6.071亿吨。65年间的增量之多、增幅之大、增速之快,前所未有、举世瞩目。1984年登上4亿吨台阶起,超越美国稳居世界第一产粮大国地位,实现了人均占有的世界水平的赶超,使温饱步入小康生活成为可能,坚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65年我国粮食发展的成效,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中央大政方针推行的成效,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成效,是国家惠农优粮实施的成效。依照65年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克强 鹿新华
本文基于新中国建国以来相关统计数据对财政支农投入与粮食生产能力之间关系展开协整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检验了二者之间短期因果关系状况。结果表明,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投入有助于推动粮食生产发展,其中除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对于粮食生产具有负效应之外,其余财政支农投入对于粮食生产均具有较显著的正向效应;从短期看,财政支农投入的应急性特点和工具化倾向造成其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效果不佳,其中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于粮食生产发展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正向效应,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粮食生产仅具有微弱的积极作用,农村救济费不是粮食增产的短期原因。基于此,提出了着力构建和健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国祥
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亿吨水平,估计居民直接和间接消费粮食近5亿吨,其中,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分别大约为2亿吨和3亿吨,粮食总产量与居民粮食消费量比率大约为1.2。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变化等因素,本文估计,2020年,中国居民粮食消费总量大约为6亿吨,其中,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分别大约为2亿吨和4亿吨。按照国内粮食总产量与中国居民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保障系数1.2的要求估算,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7亿吨。从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及其资源条件看,2020年,中国具备7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但是,需要注意防范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风险。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 保障系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小萍 陈百明 张添丁
以"藏粮于地"战略思路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构建了中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评估框架,确定了当前"藏粮于地"的方式。认为粮食闲置生产能力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即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利用该评估框架,运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遥感、统计等数据,对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为4 180.33×104t,占现实粮食产量的8%。如果变现这一"藏"粮能力,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400kg计,粮食自给率可增加8个百分点,说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由此,提出了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关键词:
“藏粮于地”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婵 张蚌蚌 赵敏娟 杨小柳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宪法 高旺盛
本文简要回顾了粮食安全内涵的动态演进和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阶段性变化,分析了粮食生产变化的内在原因,明确了目前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所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自然资源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提出了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能力 制约因素 政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志红 谢东辉
文章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的相关理论,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气候旱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数、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受灾面积、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额、年均降水量等。通过选取2000~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这些因素与气候旱区粮食总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额、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及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高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产量 耕地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向华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深刻说明了粮食与生命之间的本质联系。加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是中国实现社会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文章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探析了影响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劳动力和资金投入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南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动态变化路线分析,指出当前粮食生产模式不符合低碳农业的要求。因此,结合河南各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分析结论,从制度创新、粮食生产技术领域提出提高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低碳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来喜
河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弱质基础产业,粮食又是弱质中的弱质产业,如何加强金融支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开发,本文从金融对河南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的支持较弱,存在金融排斥现象入手,区分了财政支持、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以及村镇银行发展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提升金融支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
金融支持 粮食生产 金融排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上官周平
针对陕北渭北粮食生产和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该区域粮食生产潜势,其值是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台塬区最高,丘陵区次之,风沙丘陵区较低,但近期粮食开发的重点区域为风沙丘陵区。作者提出陕北渭北粮食生产的贡献份额,并探讨了各亚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途径。
关键词:
粮食生产,战略选择,黄土高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