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25)
2023(7123)
2022(5895)
2021(5534)
2020(4585)
2019(10724)
2018(10062)
2017(19489)
2016(10202)
2015(11887)
2014(11183)
2013(11547)
2012(11017)
2011(10225)
2010(9804)
2009(9143)
2008(8822)
2007(7322)
2006(6355)
2005(5639)
作者
(28415)
(24193)
(23951)
(22994)
(15577)
(11595)
(10778)
(9318)
(9211)
(8372)
(8264)
(8168)
(7742)
(7705)
(7701)
(7532)
(7048)
(6996)
(6926)
(6532)
(6078)
(5808)
(5766)
(5534)
(5416)
(5399)
(5141)
(4800)
(4746)
(4692)
学科
(55940)
经济(55895)
方法(29620)
数学(28176)
数学方法(28068)
管理(26266)
(26198)
(17849)
企业(17849)
中国(16454)
(14143)
(12505)
贸易(12500)
(12200)
(10780)
农业(9368)
业经(8794)
地方(8662)
(7923)
(7846)
(7797)
金融(7796)
环境(7623)
(7243)
银行(7241)
(7088)
(7019)
(6707)
关系(6522)
技术(5867)
机构
大学(156745)
学院(152352)
(80105)
经济(79152)
管理(58506)
研究(58416)
理学(51594)
理学院(50998)
管理学(50385)
管理学院(50107)
中国(45875)
(33266)
(32992)
科学(31559)
(28282)
经济学(27899)
财经(27762)
研究所(25974)
(25835)
经济学院(25439)
中心(25314)
(25008)
北京(21142)
财经大学(21120)
(21022)
业大(20528)
农业(19730)
(19360)
(18880)
师范(18741)
基金
项目(106548)
科学(87122)
基金(84452)
研究(76143)
(74543)
国家(74074)
科学基金(63782)
社会(54724)
社会科(52393)
社会科学(52387)
基金项目(43849)
自然(39625)
自然科(38789)
自然科学(38781)
自然科学基金(38160)
(35525)
资助(35374)
教育(34065)
(31784)
(26592)
编号(26569)
国家社会(25548)
重点(24205)
中国(24178)
教育部(23341)
(22849)
人文(21877)
(21683)
成果(20903)
创新(20591)
期刊
(77568)
经济(77568)
研究(48662)
中国(26325)
(22584)
科学(22488)
学报(21898)
(21490)
管理(20401)
大学(17510)
学学(16626)
农业(15602)
经济研究(14773)
财经(14708)
(14138)
金融(14138)
(12741)
(11847)
问题(11458)
世界(11253)
技术(11032)
国际(10103)
(10034)
业经(9687)
统计(9047)
教育(8821)
技术经济(8516)
(7702)
资源(7368)
决策(7004)
共检索到220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春  陆文聪  
中国的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区域特征明显,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Moran I指数及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基于31个省市区粮食和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刻画了1978—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华北和华中集中;粮食、稻谷和玉米的重心向东北移动251.20km、286.45km和106.14km,但小麦重心移动方向不明显且距离也较短;粮食及稻谷、小麦、玉米生产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其中粮食、小麦、玉米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增强,稻谷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减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毛昭庆  袁媛  董云峰  李梁  张晓娇  董晓波  
【目的】探析云南省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为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云南省粮食安全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云南省129个县(市、区)2000—2020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生产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重心模型等测度指标,探讨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演变路径以及重心迁移轨迹。【结果】在时间上,云南省2020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2000年增长29.16%,云南省粮食生产高产量、中等产量和低产量区域分别呈现出扩张、略微上升和缩减态势。在空间上,云南省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但区域差异逐渐扩大;2012年以后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态势;云南省前40个产粮大县决定了全省粮食生产布局,但生产专业化趋势并不显著;云南省粮食生产呈块状集中分布,以滇东集聚、滇南和滇西北稳产最为显著;云南省粮食生产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迁移,迁移速度不断变缓;宣威市、镇雄县、会泽县、罗平县、广南县和砚山县无论在产业规模还是在专业化上都具有优势,是云南省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结论】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差异明显,其空间演变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种植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合理优化粮食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粮食主产县利益补偿长效机制,是优化云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重要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邹君  谢杨艳  李伯华  田亚平  毛德华  
首先,用人均农村人口粮食产量指标定量表征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现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存在"北方多、南方少,中间多、两边少"的特点,主高值区位于东北和内蒙古一带,次高值区由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南、江西和重庆等中西部省份组成;主低值区为东南沿海一带,次低值区是由西北和西南诸省组成的广大地域。然后,为探究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的理想布局模式,提出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的概念,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定量评价模型计算各省级区域的粮食生产优势度。发现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有2个高优势度带和2个低优势度带,且高优势度和低优势度区呈带状相间分布。最后,构建粮食生产布局调整指数作为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华   赵祎平   王琳  
[目的]近年来,中国草莓产业发展迅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充分把握草莓生产布局变迁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对促进草莓产业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全国27个省(市、区)的草莓生产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分析、集中度指数和Moran's I分析2002—2018年间中国草莓的生产布局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影响中国草莓生产布局变迁的因素。[结果]结果表明:中国草莓生产布局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优势产区集中在东部地区,但集聚趋势有所减弱;南方和西部地区的草莓种植面积比重有所上升,草莓生产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迁南移”的特征;中国草莓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气温、日照时数、劳动力成本、人均GDP、非农就业机会、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交通运输水平对草莓生产布局变迁有重要影响。[结论]建议根据草莓生产布局的规律合理配置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草莓生产布局规划,着力改善草莓生产条件,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促进草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万江  陈文佳  
基于1978—2009年中国各地区(省、市、区)水稻生产面板数据,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轨迹,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水稻生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由南向北变动轨迹十分明显,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化与农业劳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水稻单产和耕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非农就业机会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屈宝香  张华  李刚  
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及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节约等粮食布局与结构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立君   张宗毅   钟钰   许伟  
文章解析动力要素成本结构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理,并且基于2000—2020年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动力要素成本结构中,机械动力成本占比越高,动力要素成本越低,粮食生产比重越高;总体而言,一地区粮食生产单位面积机械动力成本占比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动力要素成本则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64元,粮食生产比重则会增长0.0678个百分点。(2)机械动力对人力的替代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人力投入数量与动力要素成本高分位点,机械动力投入对减少人力投入数量、降低动力要素成本的边际作用较大。畜力投入不能有效替代人力以降低动力要素成本。(3)机械动力投入的边际效应受到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劳动力价格越高,机械动力投入对替代人力投入、降低动力要素成本的边际作用越大。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通过提高机械动力投入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力较大。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积极促进机械动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粮食生产格局,保证国内粮食安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晓平  李秉龙  隋艳颖  
基于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历史事实,结合1990—2008年的统计数据,在描述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国肉羊生产逐步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饲料资源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转移和集中。其中自然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产业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导致上述变化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肉羊生产已由最初的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转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竞文  
[目的]考察中国农业集聚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农业集聚重心与农民收入重心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文章利用了19852015年相关农业产量统计数据,运用了重心分析方法。[结果]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下西进特征,但不同农作物的表现有所不同。谷物19852015年整体呈现向东偏北特征,豆类整体呈现向西偏南特征。谷物等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豆类等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而从农民收入重心看,农民收入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北上东进特征,2009年后,呈现南上西进特征。农业集聚重心与农民收入重心存在长期协整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落成  
建国以来 ,我国粮食生产呈波浪型上了四个台阶 ,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了 2亿t、3亿t、4亿t、5亿t。总的来说 ,粮食产量呈现起伏涨落但缓慢上升的趋势。过去 50年 ,我国的粮食生产及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 ,粮食增长逐渐由以前的单产和总产并重转变为以提高单产为主。其次 ,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的粮食增长主要依赖于水稻增产 ,80年代以后 ,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迅速下降 ,而小麦和玉米所占比重则在上升。第三 ,粮食生产的区域地位也有一些变化 ,北方粮食生产地位上升 ,而南方下降。如果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 ,粮食增长的中心越来越集中于中部地区。第四 ,粮食的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谭智心  曹慧  陈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程度在波动中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其中小麦的集中化程度最高,稻谷最低。粮食区域布局的变动主要表现为粮食主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地区集中和转移。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东北稻谷重要性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中部地区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农业科技、地理环境约束、区域差异和人地矛盾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的重要原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课题组  
土地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土地的投入热情,进而对粮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依据我国相关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运用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制度对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粮食增产也发挥了积极贡献。课题组在陕西省开展调研发现:土地流转制度为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户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陕西省在实行土地流转制度之后,农业劳动力投入产出比和粮食单产都显著提高。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加快推进土地确权,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锦英  韩晓娜  方行明  
2004~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七连增",但随着粮食需求不断增长,供给缺口仍然巨大,而以化肥、农药等生产性资源高投入所推动的粮食产量增长则具有明显的粗放性,不利于粮食产量的可持续增长。更为严峻的是,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效率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本文基于Malmquist-DEA模型,利用面板数据来计算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对其要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在粮食产量"七连增"年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下降了0.7%,而技术进步年均指数的大幅度下降则成为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DEA方法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冗余(即要素投入的粗放性)问题突出。因此,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源  
东北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备了建设粮食物流系统的基础和优势,基于粮食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该系统的建立对于东北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市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从宏观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构建该区粮食物流系统,以G IS为辅助工具,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阐述了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空间节点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核心功能区的确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粮食物流服务链网空间布局的构想。为使该系统高效运作,尽可能缩小物流成本,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