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26)
- 2023(6742)
- 2022(5570)
- 2021(5389)
- 2020(4431)
- 2019(10396)
- 2018(9994)
- 2017(18528)
- 2016(10085)
- 2015(11749)
- 2014(11268)
- 2013(11613)
- 2012(10842)
- 2011(10254)
- 2010(9975)
- 2009(9199)
- 2008(9116)
- 2007(7717)
- 2006(6956)
- 2005(6284)
- 学科
- 济(47619)
- 经济(47585)
- 管理(26411)
- 业(23086)
- 方法(21777)
- 数学(20133)
- 数学方法(19966)
- 企(16286)
- 企业(16286)
- 中国(14898)
- 农(12927)
- 学(10468)
- 贸(10300)
- 贸易(10294)
- 易(10127)
- 环境(8845)
- 农业(8397)
- 业经(8369)
- 资源(8162)
- 财(8107)
- 和(7999)
- 发(7775)
- 制(7389)
- 地方(7001)
- 出(6252)
- 关系(6225)
- 银(6080)
- 银行(6070)
- 划(5963)
- 行(5931)
- 机构
- 大学(153839)
- 学院(150078)
- 济(71036)
- 经济(69944)
- 研究(62503)
- 管理(56391)
- 中国(49000)
- 理学(48340)
- 理学院(47751)
- 管理学(47060)
- 管理学院(46795)
- 科学(38801)
- 京(35010)
- 所(32888)
- 研究所(30586)
- 农(30162)
- 财(28406)
- 中心(27035)
- 农业(24036)
- 业大(23682)
- 财经(23357)
- 经济学(22919)
- 北京(22587)
- 院(22565)
- 经(21656)
- 科学院(21049)
- 江(20651)
- 经济学院(20627)
- 范(19937)
- 师范(19757)
- 基金
- 项目(106044)
- 科学(84121)
- 基金(80123)
- 研究(73996)
- 家(72987)
- 国家(72554)
- 科学基金(60200)
- 社会(49146)
- 社会科(46827)
- 社会科学(46812)
- 基金项目(41446)
- 自然(38830)
- 自然科(37797)
- 自然科学(37784)
- 省(37104)
- 自然科学基金(37092)
- 资助(33509)
- 划(33462)
- 教育(31921)
- 编号(27309)
- 部(25140)
- 重点(25001)
- 发(23700)
- 中国(23571)
- 国家社会(22505)
- 成果(21519)
- 创(21029)
- 教育部(20658)
- 科研(20599)
- 创新(20080)
共检索到226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聪
基于标准彭曼公式,利用CROPWAT软件测量了中国31个省区粮食作物的绿水、蓝水及灰水足迹,并在此基础上对粮食生产的耗水量、生态修复需水量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粮食作物对水资源的消耗数量和类型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河南、山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水资源使用量,而浙江、福建等省份用于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数量相对较少,江苏、浙江等降雨量充沛的省份具有相对较高的绿水消耗比重,而陕西、甘肃等水资源稀缺省份具有较高的蓝水消耗比重;1998-2013年三种粮食作物的灰水足迹总量均在总体上呈现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海平 黄晓玲
我国农业用水存在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效率低下、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影响着粮食安全。本文以13个粮食主产区为例,构建了包含水、耕地、劳动力、资本等粮食生产要素的粮食生产函数,并对粮食生产中水资源利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粮食产量与农业用水量正相关,在其他影响因子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主产区水资源投入每增加1%,粮食产量增加1.96%。受水资源限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将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水资源利用 粮食安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鑫 穆月英
从供需角度分析发现,2000—2017年水资源禀赋较少的北方粮食主产区对粮食灌溉水需求持续增加,而加大水资源开发的空间有限,以及农业产业内外部用水的竞争,造成粮食灌溉水供给增加及保持稳定困难极大。基于基尼系数和不平衡系数,进一步研究发现:2000—2017年全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量空间匹配状态不断恶化,粮食生产与水资源量匹配度最差的地区是黄淮海和东北地区,作物种类是小麦和玉米;粮食产量与粮食灌溉水量长期处于匹配状态,只有小幅恶化,总体上北方粮食主产区用较少的灌溉水生产了较多粮食,即粮食灌溉水生产率更高,但仍不能完全解决该地区粮食水资源不可持续利用问题。从发展趋势看,在全球变暖、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调整、乡村功能转型和农业生产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未来促进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时空匹配将更具挑战,需要促进北方地区粮食灌溉水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瑶 张凤荣 谢臻 张天柱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绍洪 戴尔阜 靳京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禹...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黎莉莉 胡晓群 陈松柏
全球疫情持续和俄乌冲突以来,确保大宗商品供应链稳定,消弭全球粮食供应不确定性因素,成为全球经济安澜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后发布的修正数据,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阶段特征、品种特征和区域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因素贡献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单产水平提高在不同阶段交互作用推动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中央政府连续出台的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发挥了显著制度效应。运用跨学科和结构分析方法,对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结构演化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取向,包括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制度支持体系和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的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生产特征 阶段演化 结构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纪龙 徐春春 陈中督 方福平
[目的]粮食生产波动的本质是粮食生产发展变化规律问题,分析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有利于降低粮食生产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方法对1978—2017年中国粮食生产的长期和短期波动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粮食总产波动对单产波动最敏感,对三大作物中的水稻波动最敏感。根据波动特征,粮食总产的短期波动可分为4个阶段。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面积、单产以及总产的波动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时期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成因有所差异。[结论]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新一轮下行压力,需要警惕国内外粮食市场异常变动;粮食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粮食总产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防范粮食生产超常波动,首先要防范水稻生产超常波动;粮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长松 周玉玺
在测度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基础上,利用2006—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水资源非农化会加剧粮食生产脆弱性,但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从功能区与南北方异质性来看,水资源非农化会加剧非主产区和南方地区粮食生产脆弱性,而对主产区和北方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后,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影响显著降低。因此,在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及保障能力的同时,应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通过生产技术革新和制度优化等方式,增强粮食生产韧性,弥补农业用水转移引致的生产损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庞英 李树超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商品粮产区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以2800个粮农成本数据为基础,选择商品粮产区山东省作为研究的样本,构建了包括三层指标的评价体系,具体分析了商品粮产区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包括资源规模、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和耕地环境)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商品粮产区的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反而较低,这就直接影响着粮食商品率进而制约着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政策指向是:新时期中央政府在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将有限的粮补资金全部投向商品粮产区,这将有利于在粮食收益相对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激励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正佳 钟会民 李裕瑞 文琦 刘雪琦 简钰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国家及区域尺度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省为研究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199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及这些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0.11亿t/年。北方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南方粮食总产量基本维持稳定。玉米产量的增加对这些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省域尺度上,近20年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产量时空变化具有较大差异。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从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供过于求型变为了供给不足型省份。但在全国尺度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1999—2003年五年平均情况)和Y 2014—2018时段(2014—2018年五年平均情况)分别为368.0 kg/人和461.5 kg/人;人均两大口粮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和Y 2014—2018时段分别为220.3 kg/人和247.6 kg/人。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则更多归因于土地利用价值驱动的属性、功能及质量的变化。此外,根据导致耕地减少的四种主要类型——"非农化""非粮化""荒废化"和"生态化",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区域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区域粮食种植格局调整及实现两大口粮需求省份向自给型省份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口粮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宇峰
对中国在1990年和2002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形成条件下,稻米生产的区域分散特征、小麦生产的区域集中特征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和生产产量的分散特征日益明显。计量检验显示,人均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和种植业收入比率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分化 农业生产多样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晓璇 洪名勇 潘东阳
[目的]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空间依赖性。[方法]文章构建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各类因素进行空间依赖性分析。[结果](1) 2003—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基本稳定,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性显著,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格局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及华东的浙江、江苏等地,"低低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区;(3)粮食单产水平是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除涝面积、机械总动力投入、农业化肥投入、人均收入水平等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和高中以上劳动力比例则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再依赖于大量中间生产要素的投入,今后应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基于31个省市区粮食和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刻画了1978—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华北和华中集中;粮食、稻谷和玉米的重心向东北移动251.20km、286.45km和106.14km,但小麦重心移动方向不明显且距离也较短;粮食及稻谷、小麦、玉米生产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其中粮食、小麦、玉米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增强,稻谷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减弱。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布局 生产集中度 空间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曹慧 赵凯
文章基于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视角,采用2004-2013年的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运用SFA模型,测算了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劳动力、种粮机械动力、种粮农药使用量和时间变量与粮食产出显著相关;三大流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均表现出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逐年递减,且长江流域的技术效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松花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排名相对稳定,技术效率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长江流域的湖南和江苏以及松花江流域的吉林,分别位列第一、第三和第二,排名最后三位的省份分别是湖北、安徽和江西,均属于长江流域;在省际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较高和较低省份的技术效率差异变化较大,处于中间水平的省份变化较小;在流域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差异由高到低依次是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不同流域的技术效率差异呈现递减趋势,在总差异中,流域内差异占主导地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曹慧 赵凯
文章基于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视角,采用2004-2013年的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运用SFA模型,测算了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劳动力、种粮机械动力、种粮农药使用量和时间变量与粮食产出显著相关;三大流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均表现出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逐年递减,且长江流域的技术效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松花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排名相对稳定,技术效率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长江流域的湖南和江苏以及松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