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43)
- 2023(19060)
- 2022(16506)
- 2021(15571)
- 2020(13025)
- 2019(30349)
- 2018(29781)
- 2017(56163)
- 2016(30646)
- 2015(35061)
- 2014(34941)
- 2013(34640)
- 2012(31985)
- 2011(28956)
- 2010(28641)
- 2009(26601)
- 2008(26279)
- 2007(22723)
- 2006(19426)
- 2005(17307)
- 学科
- 济(128741)
- 经济(128612)
- 管理(85813)
- 业(81190)
- 企(65700)
- 企业(65700)
- 方法(60990)
- 数学(53887)
- 数学方法(53236)
- 中国(34557)
- 农(34356)
- 财(31303)
- 学(27904)
- 业经(27020)
- 地方(25865)
- 贸(25058)
- 贸易(25050)
- 易(24332)
- 农业(22936)
- 制(21565)
- 务(19720)
- 财务(19639)
- 财务管理(19596)
- 和(19568)
- 环境(19439)
- 理论(19131)
- 融(18583)
- 金融(18579)
- 银(18557)
- 企业财务(18540)
- 机构
- 大学(441816)
- 学院(439088)
- 济(180236)
- 经济(176580)
- 管理(171595)
- 研究(152009)
- 理学(149234)
- 理学院(147515)
- 管理学(144820)
- 管理学院(144038)
- 中国(114028)
- 科学(95512)
- 京(94446)
- 财(79331)
- 所(77208)
- 农(75108)
- 研究所(70894)
- 中心(69006)
- 业大(67476)
- 财经(64533)
- 江(62223)
- 北京(59731)
- 农业(59228)
- 经(58875)
- 范(57930)
- 师范(57359)
- 院(55306)
- 经济学(54893)
- 州(50465)
- 经济学院(49661)
- 基金
- 项目(304246)
- 科学(238755)
- 基金(221812)
- 研究(218502)
- 家(194980)
- 国家(193447)
- 科学基金(165035)
- 社会(137575)
- 社会科(130394)
- 社会科学(130358)
- 省(116958)
- 基金项目(116941)
- 自然(108594)
- 自然科(106039)
- 自然科学(106010)
- 自然科学基金(104093)
- 教育(100119)
- 划(99709)
- 资助(92660)
- 编号(88288)
- 成果(70987)
- 重点(68730)
- 部(67293)
- 发(64867)
- 创(62237)
- 课题(60603)
- 科研(58807)
- 创新(58259)
- 国家社会(57225)
- 教育部(57207)
- 期刊
- 济(188933)
- 经济(188933)
- 研究(125573)
- 中国(79892)
- 学报(72939)
- 农(67005)
- 科学(66280)
- 财(59865)
- 管理(59843)
- 大学(54587)
- 学学(51295)
- 农业(46894)
- 教育(44948)
- 技术(38138)
- 融(35450)
- 金融(35450)
- 经济研究(31303)
- 财经(30788)
- 业经(30092)
- 经(26365)
- 业(25346)
- 问题(24691)
- 图书(23118)
- 统计(21660)
- 技术经济(21518)
- 贸(21189)
- 版(21085)
- 资源(20806)
- 理论(20732)
- 科技(20312)
共检索到634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玉 王国刚 高秉博 周艳兵
采用重心迁移模型、基尼系数等模型,从区域、省域和县域不同尺度定量分析1998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1998~2010年间,粮食总产量增加了0.34亿t,粮食总产量较低的区域处于控制地位且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粮食总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等;粮食总产量的两极分化趋势加剧并向主产县域集中,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增大,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的单元在空间上积聚。(2)1998~2009年间,省域和县域的粮食生产向北方集中,人口却向南方积聚,粮食区域供需矛盾加剧。(3)基于1998年县域粮食总产量、199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和1998~2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生产集中度 影响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姚涛 马卫鹏
我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学术问题,结合耕地面积变化展开的研究也颇为多见,从全国到各省的分析皆有,但一般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省份。陕西省虽不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但其耕地面积不小,因此对其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研究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文总结了陕西省耕地面积概况和粮食生产概况,以1980~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选取了总量、年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陕西省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相关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认为近年来陕西省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均呈现缓慢增加态势;虽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约束作用逐渐弱化,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
关键词:
陕西省 耕地面积 粮食生产 相关性研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根据 1982 - 1998年的资料 ,本文简要描述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 ;实证分析表明 ,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还讨论了上述结果的政策含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海舰 薛继亮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将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农业生产传统布局和结构以及影响粮食安全,但是同时也给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机遇。本文提出了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玉杰 杨艳昭 封志明
研究发现,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则是由于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导致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加剧了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应对策略是充分挖掘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从而减轻“北粮南运”带来的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关键词:
农业地理学 粮食生产区域格局 变化 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正佳 钟会民 李裕瑞 文琦 刘雪琦 简钰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国家及区域尺度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省为研究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199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及这些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0.11亿t/年。北方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南方粮食总产量基本维持稳定。玉米产量的增加对这些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省域尺度上,近20年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产量时空变化具有较大差异。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从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供过于求型变为了供给不足型省份。但在全国尺度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1999—2003年五年平均情况)和Y 2014—2018时段(2014—2018年五年平均情况)分别为368.0 kg/人和461.5 kg/人;人均两大口粮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和Y 2014—2018时段分别为220.3 kg/人和247.6 kg/人。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则更多归因于土地利用价值驱动的属性、功能及质量的变化。此外,根据导致耕地减少的四种主要类型——"非农化""非粮化""荒废化"和"生态化",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区域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区域粮食种植格局调整及实现两大口粮需求省份向自给型省份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口粮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谭智心 曹慧 陈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程度在波动中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其中小麦的集中化程度最高,稻谷最低。粮食区域布局的变动主要表现为粮食主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地区集中和转移。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东北稻谷重要性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中部地区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农业科技、地理环境约束、区域差异和人地矛盾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帅 徐晋涛 张海鹏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县级层面农作物产量、灌溉、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用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变量对中国水稻和小麦单产的影响都存在"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关系,存在最优拐点。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条件将越过最优拐点,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产生明确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由于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气候变化在未来的长期危害将会急剧增大。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水稻单产降低2%~16%、小麦单产降低3%~19%。这意味着,需要及早出台更为积极有效的气候政策,才能有效减轻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安全 “反事实”预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中国各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例的动态计算和统计分析表明 ,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粮食生产具有稳定的区域变化特征。计量检验显示 ,农村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具有持久性 ,它对区域粮食政策和省区际粮食贸易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特征 影响因素 政策含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演变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受到科技进步、土地资源、市场需求和地理气候的共同影响,其中科技进步和土地资源的影响最为重要。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生产集中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万纯 陈永福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均耕地资源、非农收入比重、粮食单产、成灾面积、畜牧业发展状况、复种指数、经济效益比等都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其中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比的影响尤为突出。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鹏 周来友 石晓平
分析影响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原因,从而为治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现象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财政、经济、政治、土地市场等方面的制度因素对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影响机理,然后应用1998-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短期内存在显著的惯性依赖特征,但由于土地财政的不确定和不可持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在长期上存在收敛趋势。研究证实了分税制改革造成的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资本竞争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会显著增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土地出让方式的市场化改革显著提高了土地价格,是形成地方政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宇峰
对中国在1990年和2002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形成条件下,稻米生产的区域分散特征、小麦生产的区域集中特征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和生产产量的分散特征日益明显。计量检验显示,人均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和种植业收入比率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分化 农业生产多样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规律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四十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