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93)
- 2023(12945)
- 2022(10865)
- 2021(10139)
- 2020(8058)
- 2019(18579)
- 2018(18139)
- 2017(34301)
- 2016(18349)
- 2015(20894)
- 2014(20498)
- 2013(20469)
- 2012(19489)
- 2011(18210)
- 2010(18386)
- 2009(17119)
- 2008(16967)
- 2007(15117)
- 2006(14040)
- 2005(13065)
- 学科
- 济(85797)
- 经济(85724)
- 管理(54015)
- 业(49279)
- 企(36706)
- 企业(36706)
- 方法(29654)
- 中国(29632)
- 农(26208)
- 数学(25936)
- 数学方法(25684)
- 地方(23107)
- 业经(19019)
- 贸(18993)
- 贸易(18973)
- 易(18486)
- 环境(18289)
- 财(17540)
- 农业(17283)
- 制(16069)
- 学(15196)
- 发(15165)
- 银(15099)
- 银行(15087)
- 行(14796)
- 融(14454)
- 金融(14454)
- 策(13999)
- 和(13148)
- 地方经济(12699)
- 机构
- 学院(268396)
- 大学(266544)
- 济(124011)
- 经济(121728)
- 研究(103556)
- 管理(100971)
- 理学(85090)
- 理学院(84121)
- 管理学(83045)
- 管理学院(82528)
- 中国(82042)
- 科学(59480)
- 京(58859)
- 财(55094)
- 所(52847)
- 研究所(47567)
- 中心(45947)
- 农(45250)
- 财经(42392)
- 江(41706)
- 经(38672)
- 经济学(38597)
- 北京(38396)
- 院(37205)
- 范(36892)
- 师范(36593)
- 业大(35643)
- 农业(34994)
- 经济学院(34596)
- 州(33060)
- 基金
- 项目(172258)
- 科学(137262)
- 研究(130148)
- 基金(125737)
- 家(109602)
- 国家(108704)
- 科学基金(92470)
- 社会(85538)
- 社会科(81283)
- 社会科学(81268)
- 省(65311)
- 基金项目(64332)
- 教育(57757)
- 自然(56222)
- 划(55460)
- 自然科(54765)
- 自然科学(54751)
- 自然科学基金(53800)
- 资助(52533)
- 编号(51773)
- 发(43518)
- 成果(42909)
- 重点(39397)
- 部(39233)
- 课题(36995)
- 国家社会(36665)
- 发展(35842)
- 创(35575)
- 展(35258)
- 中国(33750)
- 期刊
- 济(145112)
- 经济(145112)
- 研究(88324)
- 中国(62820)
- 农(42807)
- 管理(39839)
- 财(39165)
- 科学(37597)
- 学报(37270)
- 教育(30609)
- 融(30527)
- 金融(30527)
- 农业(30156)
- 大学(28633)
- 学学(26518)
- 经济研究(24155)
- 业经(23485)
- 技术(23195)
- 财经(21251)
- 问题(19352)
- 经(18604)
- 贸(17762)
- 业(17189)
- 国际(16418)
- 世界(16373)
- 资源(14597)
- 技术经济(13998)
- 图书(13884)
- 坛(12475)
- 论坛(12475)
共检索到434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石培华 方创琳 陈同斌
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赖以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认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主要生产性因素是资源短缺及环境问题,出路在于提高自然资源及物质投入的利用效率,进而提出了我国粮食生产潜力开发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途径,认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粮食单产。最后根据我国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的区域分布特征,提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粮食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红
一、提高粮食生产潜力的途径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增产潜力。根据我省的土地资源特点与水资源潜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应稳定和适当增加高油大豆种植面积,扩大高产作物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专用玉米种植面积,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今后农产品精深加工要选择专用性品种。比如玉米就有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富余 王大为 陈晓云 孙大为 吕立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辽宁省是国家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文章分析了辽宁省粮食生产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提升粮食生产潜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水土资源 农业科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荣生
大渤海地区行政上包括辽、冀、鲁三省和京、津二市。土地面积51.8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41%。人口1.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9%。人口密度达375人/km~2,是我国人口负荷最大的地区之一。耕地面积为26687万亩(1988年统计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6%,垦殖指数达34.3%,是我国高垦殖率地区之一。东临渤海,大陆岸线长达5635.01km,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34.2%。临海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海岸线,为发展海上交通、对外联系和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重工业所占比重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慧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河南省粮食产量生产能力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阐述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策略。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仁元
我国按照农业区划原则确定的九大农区是: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改革开放以来,各大农区的粮食生产格局和潜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我国九大农区资源情况、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各大农区粮食生产潜力,从中寻找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长明 陈学云
[目的]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选择。通过构建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索两者间的协调发展程度、特征与实现对策,进而促进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促进“四化”同步、乡村振兴发展步伐。[方法]通过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粮食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研究了2011—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互动效应和协调状况。[结果]从总体效应来看,安徽省粮食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呈现良好的协调关系,地市间协调水平差异较大,但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具体效应来看,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效力更优,但是皖中地区粮食生产现代化促进效力显著。[结论]推动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安徽省需要健全协调发展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注重地区发展差异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两者协调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启飞 何蒲明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加权TOPSIS法及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5年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生产和农业补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5年湖北省粮食生产的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粮食生产由以农业生态环境为支撑过渡为以农业补贴为导向;(2)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生产和农业补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在波动中演进,由初期的濒临失调逐渐改善为中级耦合协调水平,但随着三者矛盾的加剧,系统间协调难度加大。并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红波 褚庆全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社稷安危、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简述了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的隐忧,分析了未来粮食生产可以挖掘的潜力,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粮食 资源潜力 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畅 吴方卫
论文测算了我国能源作物和农林废弃物等原料的燃料乙醇转化潜力,发现2015—2030年我国燃料乙醇的理论生产能力将从6 364×104t增长到1.18×108t,可行的产量水平将在1 387.9×104t以上。如果能实现这一产量,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石油供求矛盾。今后提高燃料乙醇生产能力的可行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面:加强边际土地资源评估和开发,促进能源作物的规模化利用,通过利益引导加强秸秆能源化利用,延长林木采伐加工产业链,在农村地区发展沼气等新型能源替代薪柴。
关键词:
燃料乙醇 生产潜力 发展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情 刘雪华 岳天祥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经济发展任务重,生态压力持续增大,为确保流域可持续的粮食增产,亟须根据流域内粮食生产潜力和现状生产等,进行流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作物产量限制因子逐级修正模型计算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潜力,并将潜力与现状产量进行对比计算,得出粮食生产潜力转化率,结合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淮河流域未来粮食生产的优化空间布局。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总潜力为1.95×108 t,约占全国粮食生产总潜力的16.5%,在保障未来在全国粮食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2005年为例,淮河流域粮食实际产量为8195.54×104 t,总体潜力转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禾军
本文依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划分了我国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区域;并以县域为基础计算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程度,有约44%的县域技术进步低于全国水平。最后提出了科技兴粮的重点区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卢布 吴凯 陈印军 肖碧林 陈学渊 王小平 王勇 万富世
初次制定了我国粮食生态的七区区划方案;利用"农业综合预测法"分析预测了2020年各粮食生态区域的增产潜力,判断到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可能迈上6亿吨台阶;在综合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发展的思路,点明了各区域粮食增长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中国 粮食生态区划 潜力 6亿吨 途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宫连英 罗其友 陶陶 薛志士
本文测算了黄河流域不同类型区粮食增产潜力:半干旱偏旱区201.7万吨,半干旱区941.38万吨,半湿润偏旱区1061.8万吨,半湿润区897.08万吨,黄河流域旱地合计可增产粮食3000万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谢俊奇 蔡玉梅 郑振源 林培
研究目的发展适合于中国的农业生态区(AEZ)方法,并应用于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的实践。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结果在2000年投入水平下的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为食用粮58984.28万吨,油料3017.76万吨,糖料9744.46万吨。研究结论AEZ是宏观尺度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有效方法。受基础数据精度、评价参数适用性等影响,评价的结果仍然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
农业生态区法 土地评价 生产潜力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