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34)
2023(11609)
2022(9808)
2021(9199)
2020(7828)
2019(18197)
2018(17526)
2017(33596)
2016(18310)
2015(20681)
2014(20343)
2013(20582)
2012(19408)
2011(17728)
2010(17473)
2009(16234)
2008(16308)
2007(14447)
2006(12305)
2005(11263)
作者
(54830)
(46348)
(45983)
(44226)
(29236)
(22406)
(21007)
(17936)
(17352)
(16130)
(15964)
(15445)
(14813)
(14770)
(14727)
(14501)
(13923)
(13538)
(13437)
(13241)
(11466)
(11462)
(11290)
(10497)
(10428)
(10375)
(10205)
(9894)
(9350)
(9337)
学科
(81143)
经济(81071)
管理(47431)
(46808)
方法(39131)
(35780)
企业(35780)
数学(35496)
数学方法(35213)
中国(22928)
(22075)
(19963)
(18154)
(17064)
贸易(17058)
(16622)
业经(15058)
(14725)
农业(14416)
地方(14063)
(12807)
银行(12777)
(12270)
(12214)
金融(12212)
(11984)
财务(11964)
财务管理(11936)
环境(11850)
企业财务(11372)
机构
大学(272611)
学院(268431)
(119668)
经济(117494)
研究(100905)
管理(98759)
理学(85584)
理学院(84471)
管理学(83058)
管理学院(82554)
中国(76552)
科学(62434)
(58378)
(52446)
(52394)
(52253)
研究所(48283)
中心(45271)
财经(42661)
业大(42303)
农业(41620)
(39121)
经济学(39004)
(38440)
北京(36857)
(35986)
经济学院(35363)
(35227)
师范(34854)
财经大学(32005)
基金
项目(183352)
科学(145167)
基金(137655)
研究(128019)
(123154)
国家(122306)
科学基金(102889)
社会(84065)
社会科(79976)
社会科学(79954)
基金项目(72753)
(67705)
自然(67325)
自然科(65799)
自然科学(65777)
自然科学基金(64674)
(59407)
教育(57774)
资助(56507)
编号(48155)
重点(42508)
(42389)
(39744)
成果(39062)
(37574)
国家社会(36801)
科研(36142)
教育部(35715)
创新(35478)
中国(35055)
期刊
(123196)
经济(123196)
研究(79576)
中国(49471)
学报(47288)
(46044)
科学(43559)
(39706)
大学(34861)
管理(33348)
学学(33141)
农业(31809)
(23219)
金融(23219)
教育(21747)
财经(21634)
经济研究(21631)
技术(20323)
(18848)
(18712)
业经(17824)
问题(17384)
(15802)
世界(14582)
技术经济(13751)
(13549)
国际(13470)
资源(13406)
统计(13255)
科技(11720)
共检索到391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晓璇  洪名勇  潘东阳  
[目的]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空间依赖性。[方法]文章构建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各类因素进行空间依赖性分析。[结果](1) 2003—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基本稳定,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性显著,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格局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及华东的浙江、江苏等地,"低低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区;(3)粮食单产水平是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除涝面积、机械总动力投入、农业化肥投入、人均收入水平等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和高中以上劳动力比例则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再依赖于大量中间生产要素的投入,今后应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曹慧  赵凯  
文章基于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视角,采用2004-2013年的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运用SFA模型,测算了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劳动力、种粮机械动力、种粮农药使用量和时间变量与粮食产出显著相关;三大流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均表现出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逐年递减,且长江流域的技术效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松花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排名相对稳定,技术效率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长江流域的湖南和江苏以及松花江流域的吉林,分别位列第一、第三和第二,排名最后三位的省份分别是湖北、安徽和江西,均属于长江流域;在省际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较高和较低省份的技术效率差异变化较大,处于中间水平的省份变化较小;在流域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差异由高到低依次是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不同流域的技术效率差异呈现递减趋势,在总差异中,流域内差异占主导地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曹慧  赵凯  
文章基于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视角,采用2004-2013年的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运用SFA模型,测算了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劳动力、种粮机械动力、种粮农药使用量和时间变量与粮食产出显著相关;三大流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均表现出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逐年递减,且长江流域的技术效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松花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排名相对稳定,技术效率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长江流域的湖南和江苏以及松花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傅龙波  钟甫宁  徐志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基于31个省市区粮食和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刻画了1978—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华北和华中集中;粮食、稻谷和玉米的重心向东北移动251.20km、286.45km和106.14km,但小麦重心移动方向不明显且距离也较短;粮食及稻谷、小麦、玉米生产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其中粮食、小麦、玉米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增强,稻谷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减弱。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林静  王雅鹏  吴娟  
本文采用2001—2012年的全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解,从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技术效率变化源泉和变化趋势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不同区域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和时间维度变化,并借助经典收敛回归模型对全国范围及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限内,粮食主产区平均技术效率最高,主要得益于较高的规模效率水平;全国粮食技术效率水平变化幅度较平缓,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平衡区粮食生产效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省份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会慢慢缩小同时各省份自身的效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林奇  
近年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且进口市场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运用进口依赖性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后发现,我国大豆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风险来自美国和巴西;我国大米进口2011年以前存在依赖性风险,风险来自泰国和越南,2011年以后则暂不存在该类风险;我国玉米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风险来自于美国;我国小麦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风险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法国。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力  周应恒  
基于1987-2006年的国际数据,测度了世界主要国家粮食产量与进口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并利用CMS模型分析了粮食进口波动的影响因素,最后应用引力模型估计了国际资本一体化对贸易流量的作用。结论表明:现阶段,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国内产量与粮食进口量的替代性不强、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不高;粮食进口波动主要是由各国比较优势与贸易壁垒决定的,进口需求的作用式微,国际粮食市场的可依赖性不高;当前,通过国际资本一体化以控制贸易流量,是实现对国际粮食市场有效利用的主要途径,这既值得借鉴、又值得警惕,"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谭忠昕  郭翔宇  
2004—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效率并未呈现显著正向增长,反而出现了较大波动。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但粮食生产效率反而有所提高。本文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三大区域和31个省级行政区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效率较低、生产要素投入冗余或不足、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未能达到最优配置等问题。超效率DEA投影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投入严重不足,耕地红线问题需要被高度关注。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需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平衡区"横向协调机制;除经济直补外适当考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和补偿,探讨实施粮食虚拟水战略;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实现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补充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优化粮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粮食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牛高华  李瑾  赵言文  
天津是粮食主消费区,粮食安全主要取决于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其对粮食总产波动更为敏感。该文根据1978~2008年天津粮食总产资料,分析了近30年天津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粮食波动的影响,并研究了影响粮食波动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天津粮食总产逐步提高,但年际间有明显的波动,其粮食总产波动对我国粮食总产波动的影响趋于增强。粮食单产对总产平均年际波动的影响大,其作用约占总产平均年际波动的60%,播种面积作用相对较小但趋于增强。粮食单产波动受气候波动的影响明显,其作用约占单产平均年际波动的45%。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旭  王善高  
近年来,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日益广泛的关注,而测算环境效率能直观反映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生产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进而推动中国农业生产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转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2004-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环境效率,并用TobiT模型考察农户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范围内农户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均值分别为0.802和0.489,并且两种效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考虑环境效率后,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均值出现了略微的下降趋势,但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瑶  张凤荣  谢臻  张天柱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俊红   钟春艳   宋玉芬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粮食生产时空特征,研究供给能力提升对策,对于持续提高北京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保障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国粮食安全做出首都贡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从北京粮食生产总量、结构、单产及效益四个方面分析北京粮食生产特征,深入探讨北京粮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北京粮食产业供给能力提升策略。【结果】①近13年来,北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北京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持续下降,粮食生产地位和作用均需加强。②北京的主粮品种玉米、小麦和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前三,粮食产品以原粮为主,粮食消费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粮食自给率较低。③北京粮食单产增幅较慢,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13个粮食主产区平均单产,不同作物单产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④北京粮食种植收益不高,土地租金和种粮补贴对粮食种植大户收益影响较大,北京的种粮收益低于毗邻的河北省,粮食生产的竞争力较差。【结论】制约北京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有:耕地面积小且质量不高、粮食新品种与技术成果转化不足、全产业链条缺失且三产融合乏力、产业支持政策不完善。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应从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品种更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完善粮食产业链条、优化粮食产业政策四方面提升北京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蒲淳  
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易损性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认为最主要的3个因素是:灌溉面积、国家粮食定购价格和粮田复种指数;而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化肥投入的影响相对较小。并指出了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抗灾能力的主要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辉  陈瑶  刘兆阳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探索粮食生产韧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粮食生产韧性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分析了粮食生产韧性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4—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中,中部、东部地区韧性水平较高,西部地区韧性水平较低,但整体皆呈下降趋势,只有东北地区韧性水平较为稳定。(2)城镇化率、科技因素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为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因子两两之间交互关系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最后,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积极构建新型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