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19)
- 2023(8737)
- 2022(6983)
- 2021(6695)
- 2020(5173)
- 2019(11816)
- 2018(11305)
- 2017(21424)
- 2016(11068)
- 2015(12802)
- 2014(12338)
- 2013(12382)
- 2012(11578)
- 2011(10499)
- 2010(10136)
- 2009(9445)
- 2008(9112)
- 2007(7934)
- 2006(7187)
- 2005(6590)
- 学科
- 济(55995)
- 经济(55954)
- 业(33542)
- 管理(32091)
- 方法(24604)
- 企(23920)
- 企业(23920)
- 数学(22726)
- 数学方法(22599)
- 中国(18009)
- 农(16986)
- 技术(13289)
- 贸(12804)
- 贸易(12796)
- 易(12623)
- 农业(11717)
- 业经(10880)
- 财(10616)
- 地方(9155)
- 学(8911)
- 制(8802)
- 环境(8295)
- 银(7969)
- 银行(7958)
- 发(7956)
- 行(7754)
- 融(7692)
- 金融(7691)
- 出(7576)
- 技术管理(7411)
- 机构
- 大学(166974)
- 学院(166225)
- 济(84835)
- 经济(83762)
- 研究(64715)
- 管理(62805)
- 理学(54218)
- 理学院(53689)
- 管理学(53073)
- 管理学院(52764)
- 中国(50138)
- 京(35790)
- 科学(35647)
- 财(34326)
- 所(32215)
- 研究所(29480)
- 农(28454)
- 经济学(28333)
- 中心(28057)
- 财经(27999)
- 经(25958)
- 经济学院(25701)
- 业大(23372)
- 北京(23059)
- 院(23014)
- 江(22734)
- 农业(22277)
- 财经大学(21064)
- 范(20178)
- 科学院(20134)
- 基金
- 项目(112928)
- 科学(90813)
- 基金(85384)
- 研究(84087)
- 家(75771)
- 国家(75240)
- 科学基金(63625)
- 社会(57756)
- 社会科(55123)
- 社会科学(55114)
- 基金项目(43321)
- 省(40333)
- 自然(38064)
- 教育(37555)
- 自然科(37246)
- 自然科学(37240)
- 自然科学基金(36632)
- 资助(35183)
- 划(34979)
- 编号(31371)
- 部(27187)
- 国家社会(26453)
- 重点(26145)
- 发(25923)
- 中国(25129)
- 成果(24858)
- 创(24481)
- 教育部(23572)
- 创新(23162)
- 人文(22239)
共检索到251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谢雨濛 黄炜虹 吴清华
文章以代表性粮食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与中国23个稻谷主产省份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判断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及其增长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稻谷生产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较为稳定,观察期内劳动力、农业机械与化肥产出弹性均值分别为0.066、0.050和0.005,其他要素整体趋势波动较大,均值为-0.459。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农业机械、劳动力投入和其他要素间替代关系显著较强,化肥与劳动力之间替代关系较弱。不同功能区稻谷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土地生产率,数值差异明显。因此,中国稻谷生产已从土地生产率导向路径转向劳动生产率导向路径,应根据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因行施策选择适合的粮食生产技术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胡卓辉 谢雨濛 吴清华
文章采用2004—2020年中国23个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主要粮食生产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在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的基础上,研究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时序演进规律。结果表明:从各要素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仅有机械投入的要素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为正,即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偏向劳动节约型的机械技术进步;从整体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为资本偏向型;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技术进步偏向变动趋势存在差异,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在观察期内始终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但粮食主销区的技术进步由观察期初的资本偏向型转变为劳动偏向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胡卓辉 谢雨濛 吴清华
文章采用2004—2020年中国23个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主要粮食生产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在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的基础上,研究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时序演进规律。结果表明:从各要素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仅有机械投入的要素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为正,即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偏向劳动节约型的机械技术进步;从整体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为资本偏向型;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技术进步偏向变动趋势存在差异,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在观察期内始终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但粮食主销区的技术进步由观察期初的资本偏向型转变为劳动偏向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范丽霞
笔者采用1978年~2012年国内省域面板数据,结合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借鉴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构造思路,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模型SBM-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核算与分解。实证表明,与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比,传统的MalMquiSt指数容易导致"技术倒退",致使粮食tFP的估算"被动"提高;我国粮食tFP的空间非均衡性明显,西部地区粮食tFP增长水平最高,东部地区稍低一点,中部地区最低;我国粮食tFP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u"型波动变化特征;我国粮食tFP增长的源泉主要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 李容
诱致技术变迁理论强调了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导向性作用。鉴于农机服务外包已成为大国小农背景下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机械对劳动的替代过程中,机械作业服务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对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将发挥重要的诱导作用。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2004-2018年中国26个省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发现:(1)农机具购置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对技术进步偏向机械的直接诱导作用并不显著,农机服务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则产生了明显的诱导作用;(2)农机服务诱导技术进步偏向的叠加效应,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机制。由此提出农机补贴政策应向农机服务主体倾斜,逐步完善农机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基于诱致技术变迁分析框架探索农机对劳动的替代与农机服务对劳动的替代之间的区别,以期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设计提供操作思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 李容
诱致技术变迁理论强调了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导向性作用。鉴于农机服务外包已成为大国小农背景下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机械对劳动的替代过程中,机械作业服务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对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将发挥重要的诱导作用。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2004-2018年中国26个省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发现:(1)农机具购置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对技术进步偏向机械的直接诱导作用并不显著,农机服务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则产生了明显的诱导作用;(2)农机服务诱导技术进步偏向的叠加效应,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机制。由此提出农机补贴政策应向农机服务主体倾斜,逐步完善农机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基于诱致技术变迁分析框架探索农机对劳动的替代与农机服务对劳动的替代之间的区别,以期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设计提供操作思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俊鹏 冯中朝 吴清华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粮食生产水平的直接体现,识别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增长路径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利用1990-2014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核算各省(市/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根据拓展的Solow理论模型,构建空间杜宾(Durbin)计量模型测算各因素的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溢出效应是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的主导。其中,城市化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农业灾害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影响;农民教育水平与人均耕地规模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由此提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丹 闵锐 王雅鹏
当今时代土地短缺,如何提高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已成为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在以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度量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人力资本、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动等因素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三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变动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粮食生产率的增长、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率提高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并不直接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而是通过影响技术效率进而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俊东 黄仁
通过粮食生产函数分析,揭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特征和环节,提出技术创新,资源供给和价格机制的互相关系,认为目前的农业技术贮备不足,农业科研工作的重点在于技术创新,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研究。从国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分析,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生物技术,力争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钟世川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1978—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核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度量技术进步偏向情况。结果显示:1987年后我国工业及大多数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增长率比较低且1990年后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效率的上升速度小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且资本生产效率下降的速度大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同时,大多数行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越突出,则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越明显。这说明我国工业及行业技术偏向的选择并非是适宜技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徐家春
本文在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假定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投入偏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78—2012年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约2.10%,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偏向资本的趋势,要素配置总体上也同样呈现出偏向资本的趋势,两者的方向基本一致。技术进步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由期初的促进转变为抑制,要素配置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2004年以前为正值,2004年以后变为负值,即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投入偏向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交互效应却由抑制逐渐转变为促进,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逐渐由不匹配转为匹配,我国的技术进步正朝着适宜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要素配置偏向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腾 支彦玲 佟金萍 汪志强
文章基于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GML指数考察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趋势、内生增长潜力及提升来源,进而探寻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效率总体水平不高,且在研究期内呈现“下降—稳定—上升”的三阶段演化特征,2020年距有效前沿仍有22.3%的提升空间;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阻碍粮食生产效率提升的两个主要原因,面源污染、碳排放以及劳动力和机械投入过多均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2015年之前中国粮食生产效率提升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2015年之后技术效率和技术追赶发挥了较大作用;中国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的地区大都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边疆地区,且导致各地区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的原因有所差异,粮食主产区主要受制于技术退步,粮食主销区主要受制于技术效率低下,产销平衡区主要受制于自身技术水平与共同前沿越来越大的差距。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钟世川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平 李小克
本文基于Kmenta近似技术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中推导出包含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TFP增长率函数,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下TFP增长率变化的驱动机制,刻画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效率增长、资本深化水平及其增长率的协同效应对TFP增长率变化的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工业数据对理论机制的检验表明: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效率增长相对滞缓的资本,引发的"资本低效率陷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工业的TFP增长潜力,而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融合推动了TFP增长率增长;相比较而言,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解释了现阶段中国工业TFP增长率的大部分增长。本文为开发和引进有利于TFP增长率提升的适宜技术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红 李艳秋 王浩坤
[目的] 构建粮食绿色生产的要素增强型嵌套式CES函数,对粮食绿色生产动能进行评估和解构,为进一步提升绿色全要素增长率,推动主产区粮食绿色生产转型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基于2004年—2021年主产区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估计主产区13省粮食绿色生产的要素替代弹性、识别技术进步偏向,并进一步分解粮食绿色生产动能,解构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效率与要素配置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结果] (1)主产区粮食绿色转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粮食绿色产出占总产出比重约为70%;(2)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存在互补关系,但各省份要素的替代和互补存在异质性;(3)主产区总体上粮食绿色生产的技术进步偏向经历了资本偏向—劳动偏向—资本偏向的转换;(4)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但增长速度减缓,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存在不适宜状态,尚有提升空间。[结论] 主产区粮食绿色生产转型应依据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合理配置要素投入,提升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的适宜性,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发展新质生产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