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56)
2023(9335)
2022(7332)
2021(6679)
2020(5302)
2019(11898)
2018(11498)
2017(21678)
2016(11667)
2015(13391)
2014(13100)
2013(12951)
2012(11917)
2011(11055)
2010(10575)
2009(9815)
2008(9624)
2007(8315)
2006(7512)
2005(7158)
作者
(33641)
(28330)
(28020)
(26812)
(17846)
(13317)
(12642)
(10864)
(10781)
(9784)
(9625)
(9307)
(9212)
(8899)
(8898)
(8820)
(8416)
(8126)
(8009)
(7714)
(7101)
(6839)
(6798)
(6386)
(6338)
(6303)
(6087)
(5846)
(5659)
(5507)
学科
(60407)
经济(60365)
管理(28704)
(27257)
方法(21853)
中国(20275)
数学(19575)
数学方法(19489)
(18416)
企业(18416)
(17589)
地方(14454)
业经(12878)
(12688)
贸易(12681)
(12391)
农业(11533)
(9903)
(9834)
(9782)
(9327)
环境(8965)
(8918)
金融(8917)
(8797)
银行(8789)
(8562)
地方经济(8522)
发展(7985)
(7975)
机构
大学(171797)
学院(170479)
(84940)
经济(83758)
研究(69935)
管理(62232)
中国(54347)
理学(53401)
理学院(52744)
管理学(52055)
管理学院(51744)
科学(39711)
(37865)
(35409)
(33608)
研究所(32454)
中心(30169)
(30110)
经济学(28200)
财经(27286)
经济学院(25414)
(25188)
(25113)
北京(24164)
(23954)
农业(23607)
业大(23371)
(23012)
师范(22826)
科学院(22384)
基金
项目(116481)
科学(94181)
基金(88250)
研究(86050)
(78412)
国家(77902)
科学基金(66029)
社会(59476)
社会科(56617)
社会科学(56608)
基金项目(45666)
(41675)
自然(39653)
自然科(38764)
自然科学(38754)
自然科学基金(38103)
教育(37501)
(36415)
资助(35253)
编号(32467)
(27575)
重点(27346)
(27223)
国家社会(27193)
成果(26064)
中国(25900)
(24055)
教育部(23247)
发展(23039)
创新(22868)
期刊
(92103)
经济(92103)
研究(55163)
中国(35116)
(28629)
科学(25822)
学报(25514)
管理(23904)
(22795)
农业(20551)
大学(19762)
学学(18555)
经济研究(16657)
(16550)
金融(16550)
教育(15538)
财经(13936)
技术(13850)
业经(13220)
问题(12945)
世界(12677)
(12583)
(12486)
(12364)
国际(11786)
资源(9401)
技术经济(9075)
经济问题(7958)
统计(7747)
现代(7726)
共检索到262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柴玲欢  朱会义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受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以及耕地保护、农业补贴、价格保护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区域专业化的方向和地域分工取向尚不清晰,不过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化趋势却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论文以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省域单元1981—2013年的产量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方法揭示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程度的演变特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明显上升,3种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最高,并呈相对稳定的集中化趋势,而稻谷和玉米生产的集中化程度则经历了一个"U"...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1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炳坤  
实行粮食地区平衡和省长负责制,是我国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解决粮食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重大决策涉及到包括粮食生产、流通、调控等在内的各个相关方面。其中,如何抓好粮食生产是最基本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难点所在。我国之所以实行粮食地区平衡和省长负责制,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寻求一种刺激粮食生产的新机制,充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汪希成  徐芳  
1.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的实施,稳步提升了我国粮食优势产区的生产集中度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已分别达到98%、80%、70%和59%。但是,在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实践中,粮食主产区的范围比较宽泛,无法完全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生产的要求将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地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演变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受到科技进步、土地资源、市场需求和地理气候的共同影响,其中科技进步和土地资源的影响最为重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业龙  陆玉麒  赵俊华  马颖忆  柯文前  
文章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1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但是各尺度差异扩大的程度不同,依次为地带、地级、省级。中国粮食生产在省级与地级尺度上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得越强。2省级与地级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相关为主,各空间关联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明显,分布格局上也略有不同。省级与地级尺度热、冷点地区在空间格局上同样存在着局部差异。3大尺度的分析无法详尽地反映小尺度的空间格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在空间分析上能更详尽地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万纯  陈永福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均耕地资源、非农收入比重、粮食单产、成灾面积、畜牧业发展状况、复种指数、经济效益比等都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其中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比的影响尤为突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友孝  
中国粮食生产条件变化趋势的有利方面表现在需求压力增大 ,市场前景看好 ;激励机制日臻完善 ,种粮积极性得以恢复 ;粮食增长的资源潜力尚可挖掘 ,技术潜力不可低估。不利方面表现在人均耕地递减 ,后备资源不足 ;灌溉用水日益短缺 ,环境恶化 ,生态失衡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粮食生产受到的冲击会加大。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趋势在其组成结构上表现为谷物的绝对优势地位不会变 ,薯类和豆类比重略有上升 ;粗粮比重上升 ,细粮比重下降。在其地域结构上表现为尽管粮食增长中心北移的趋势不可逆转 ,但东部地区仍然是粮食增长的主体。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薛宇峰  
本文在农业生产多样化理论分析框架下,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提出农户在现有的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制度及技术条件下,随着农耕方式的高度化,必然会逐步形成农业生产多样化,最终实现农户收入的增加和扩大农民的就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宇峰  
对中国在1990年和2002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形成条件下,稻米生产的区域分散特征、小麦生产的区域集中特征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和生产产量的分散特征日益明显。计量检验显示,人均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和种植业收入比率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中国各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例的动态计算和统计分析表明 ,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粮食生产具有稳定的区域变化特征。计量检验显示 ,农村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具有持久性 ,它对区域粮食政策和省区际粮食贸易将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规律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四十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贾利军  马潇然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的收入逐渐呈现非农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促进农业部门转型的同时也会导致农民种粮意愿降低,影响粮食生产,威胁粮食安全。本文在阐述农民收入非农化的成因机理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全球的粮食战略,分析收入非农化对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的影响,并提出要辩证认识收入非农化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好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的矛盾以保障粮食安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英基  
为探究中国粮食生产的能源投入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了粮食生产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基于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能源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较大,化肥、农药的边际作用呈递减趋势,劳动力、农用柴油、机械动力的边际作用呈递增趋势,各能源要素与劳动力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在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中,要提高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能源要素的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农业机械动力、劳动力的生产贡献程度,推动粮食生产向精细化和能源节约方向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