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01)
2023(10837)
2022(9196)
2021(8517)
2020(7194)
2019(16823)
2018(16137)
2017(31246)
2016(17011)
2015(19764)
2014(19525)
2013(19888)
2012(18878)
2011(17327)
2010(17054)
2009(16124)
2008(16070)
2007(14212)
2006(12183)
2005(11091)
作者
(50227)
(42319)
(42313)
(40397)
(26954)
(20476)
(19400)
(16470)
(16093)
(14753)
(14606)
(14247)
(13607)
(13478)
(13344)
(13321)
(12706)
(12535)
(12235)
(12206)
(10512)
(10413)
(10303)
(9671)
(9594)
(9585)
(9303)
(9150)
(8504)
(8443)
学科
(85685)
经济(85615)
管理(45840)
(44381)
方法(41589)
数学(38235)
数学方法(38012)
(33102)
企业(33102)
中国(22888)
(22079)
(18862)
(17771)
贸易(17766)
地方(17503)
(17295)
(15250)
业经(14872)
农业(14611)
(13502)
(12261)
金融(12259)
环境(12098)
(11790)
银行(11768)
(11265)
(11220)
(11022)
财务(11006)
财务管理(10976)
机构
大学(259714)
学院(256487)
(119397)
经济(117423)
管理(97250)
研究(93415)
理学(84414)
理学院(83402)
管理学(82276)
管理学院(81787)
中国(71809)
科学(55060)
(54831)
(51169)
(47653)
(45110)
研究所(43565)
中心(42069)
财经(41908)
经济学(39267)
(38382)
业大(37170)
(36455)
农业(35799)
经济学院(35752)
北京(34785)
(33117)
(33101)
师范(32809)
财经大学(31313)
基金
项目(171982)
科学(136744)
基金(128646)
研究(124348)
(112883)
国家(112056)
科学基金(95124)
社会(82612)
社会科(78609)
社会科学(78588)
基金项目(67270)
(63556)
自然(59747)
自然科(58360)
自然科学(58341)
自然科学基金(57365)
教育(56471)
(55148)
资助(53644)
编号(48067)
(40439)
重点(39479)
成果(38868)
(38185)
国家社会(36071)
(35089)
教育部(34660)
中国(33863)
科研(33285)
课题(33264)
期刊
(123654)
经济(123654)
研究(76141)
中国(45977)
学报(39969)
(39888)
(38175)
科学(37670)
管理(32549)
大学(29986)
学学(28356)
农业(27692)
(23564)
金融(23564)
经济研究(21610)
财经(21432)
教育(21131)
技术(20644)
(18505)
业经(18037)
问题(17350)
(16518)
(16205)
世界(14703)
技术经济(13965)
国际(13927)
统计(13786)
资源(12488)
(11995)
(11893)
共检索到373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根据 1982 - 1998年的资料 ,本文简要描述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 ;实证分析表明 ,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还讨论了上述结果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中国各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例的动态计算和统计分析表明 ,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粮食生产具有稳定的区域变化特征。计量检验显示 ,农村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具有持久性 ,它对区域粮食政策和省区际粮食贸易将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宇峰  
对中国在1990年和2002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形成条件下,稻米生产的区域分散特征、小麦生产的区域集中特征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和生产产量的分散特征日益明显。计量检验显示,人均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和种植业收入比率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业龙  陆玉麒  赵俊华  马颖忆  柯文前  
文章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1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但是各尺度差异扩大的程度不同,依次为地带、地级、省级。中国粮食生产在省级与地级尺度上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得越强。2省级与地级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相关为主,各空间关联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明显,分布格局上也略有不同。省级与地级尺度热、冷点地区在空间格局上同样存在着局部差异。3大尺度的分析无法详尽地反映小尺度的空间格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在空间分析上能更详尽地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谭智心  曹慧  陈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程度在波动中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其中小麦的集中化程度最高,稻谷最低。粮食区域布局的变动主要表现为粮食主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地区集中和转移。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东北稻谷重要性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中部地区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农业科技、地理环境约束、区域差异和人地矛盾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的重要原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演变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受到科技进步、土地资源、市场需求和地理气候的共同影响,其中科技进步和土地资源的影响最为重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万纯  陈永福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均耕地资源、非农收入比重、粮食单产、成灾面积、畜牧业发展状况、复种指数、经济效益比等都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其中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比的影响尤为突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玉  王国刚  高秉博  周艳兵  
采用重心迁移模型、基尼系数等模型,从区域、省域和县域不同尺度定量分析1998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1998~2010年间,粮食总产量增加了0.34亿t,粮食总产量较低的区域处于控制地位且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粮食总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等;粮食总产量的两极分化趋势加剧并向主产县域集中,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增大,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的单元在空间上积聚。(2)1998~2009年间,省域和县域的粮食生产向北方集中,人口却向南方积聚,粮食区域供需矛盾加剧。(3)基于1998年县域粮食总产量、199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和1998~2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舜臣  王静  树成军  殷冉  
基于泰尔指数方法,以人口数为权重对粮食生产区位差异变迁导致的产需格局差异变化进行了考量,并分析了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的变动及对总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后差异明显增大;从总差异的组成看,区域间差异在2000年超过区域内差异成为粮食产需差异的主要因素,且两者贡献率差距呈增大趋势;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粮食生产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差别明显:主产区贡献较高且相对稳定,主销区和平衡区贡献较低且呈下降趋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规律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四十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薛宇峰  
本文在农业生产多样化理论分析框架下,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提出农户在现有的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制度及技术条件下,随着农耕方式的高度化,必然会逐步形成农业生产多样化,最终实现农户收入的增加和扩大农民的就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红宇  祝志勇  刘魏  
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粮食"十一连增"期间区域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变动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实证结果表明:各省市粮食生产产量和播种面积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特征、政府财政、资源禀赋等因素对临近省市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粮食生产的空间效应以及其内在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是这一期间粮食区域格局变动的重要原因。粮食区域格局中空间效应的凸显,为今后合理布局粮食生产资源、优化财政支持方向并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翟荣新  刘彦随  
该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粮食生产变化态势做了简要回顾,并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分别基于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特征,结果验证了粮食生产"北上西进"的变动格局。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即使区域粮食作物总产量在全国没有优势,但仍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基于比较优势模型和GIS方法,该文分析了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的区域比较优势,为全国层面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柴玲欢  朱会义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受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以及耕地保护、农业补贴、价格保护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区域专业化的方向和地域分工取向尚不清晰,不过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化趋势却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论文以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省域单元1981—2013年的产量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方法揭示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程度的演变特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明显上升,3种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最高,并呈相对稳定的集中化趋势,而稻谷和玉米生产的集中化程度则经历了一个"U"...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