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58)
2023(19849)
2022(17048)
2021(15995)
2020(13555)
2019(31487)
2018(30792)
2017(58283)
2016(31957)
2015(36363)
2014(36129)
2013(35806)
2012(33130)
2011(29944)
2010(29699)
2009(27404)
2008(27011)
2007(23682)
2006(20265)
2005(18069)
作者
(93181)
(78112)
(77388)
(74041)
(49547)
(37473)
(35437)
(30623)
(29604)
(27572)
(26516)
(26413)
(24756)
(24699)
(24213)
(24130)
(23519)
(23063)
(22445)
(22440)
(19357)
(19219)
(18961)
(17714)
(17495)
(17396)
(17260)
(17083)
(15708)
(15532)
学科
(132064)
经济(131929)
管理(88588)
(83657)
(67735)
企业(67735)
方法(61720)
数学(54371)
数学方法(53695)
(35558)
中国(35535)
(32674)
(29748)
业经(27906)
地方(27855)
(25609)
贸易(25596)
(24843)
农业(23765)
(22669)
(20421)
财务(20339)
财务管理(20293)
(20247)
环境(20064)
理论(19929)
(19234)
企业财务(19202)
银行(19174)
(18996)
机构
大学(457032)
学院(454457)
(184145)
经济(180309)
管理(176222)
研究(157796)
理学(152907)
理学院(151147)
管理学(148227)
管理学院(147430)
中国(118507)
科学(100190)
(97930)
(82245)
(80288)
(78471)
研究所(73742)
中心(71799)
业大(70242)
财经(66474)
(65413)
北京(62035)
农业(61716)
(60577)
(60431)
师范(59818)
(57703)
经济学(56037)
(52933)
经济学院(50721)
基金
项目(314927)
科学(246773)
基金(229149)
研究(225214)
(202084)
国家(200501)
科学基金(170701)
社会(141262)
社会科(133857)
社会科学(133823)
(121182)
基金项目(120848)
自然(112829)
自然科(110162)
自然科学(110131)
自然科学基金(108127)
(103494)
教育(103157)
资助(95601)
编号(90874)
成果(73332)
重点(71386)
(69317)
(67226)
(64397)
课题(62611)
科研(60938)
创新(60267)
国家社会(58709)
教育部(58679)
期刊
(194433)
经济(194433)
研究(130303)
中国(84448)
学报(76545)
(70043)
科学(69527)
(62092)
管理(61694)
大学(57248)
学学(53840)
农业(48711)
教育(47026)
技术(39097)
(36768)
金融(36768)
经济研究(31993)
财经(31619)
业经(31073)
(27049)
(26638)
问题(25638)
图书(23594)
统计(22385)
(22100)
技术经济(21910)
资源(21854)
(21336)
科技(21261)
理论(21078)
共检索到660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谭智心  曹慧  陈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程度在波动中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其中小麦的集中化程度最高,稻谷最低。粮食区域布局的变动主要表现为粮食主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地区集中和转移。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东北稻谷重要性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中部地区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农业科技、地理环境约束、区域差异和人地矛盾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屈宝香  张华  李刚  
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及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节约等粮食布局与结构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中国各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例的动态计算和统计分析表明 ,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粮食生产具有稳定的区域变化特征。计量检验显示 ,农村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具有持久性 ,它对区域粮食政策和省区际粮食贸易将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宇峰  
对中国在1990年和2002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形成条件下,稻米生产的区域分散特征、小麦生产的区域集中特征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和生产产量的分散特征日益明显。计量检验显示,人均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和种植业收入比率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超  孙国锋  
[目的]基于1993—2015年中国马铃薯21个省区的数据,实证研究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时空特征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方法]从全国和5个马铃薯优势产区层面,运用生产规模指数分析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时空特征,从自然环境、技术进步、经济效益、非农产业化水平、政府支持政策等方面厘清和探究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驱动机制,并重点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这些因素在全国以及5个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影响的差异性和重要程度。[结果]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93年的308. 720万hm2增至2015年的551. 830万hm2,呈现迅速增长、下降与增长交替并存、平稳增长3个阶段;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地理集聚现象明显。一方面,马铃薯生产规模在不同省区出现更迭变动。另一方面,马铃薯生产区域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呈现出向西南和西北优势产区集中的特征。[结论]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是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进步、马铃薯与粮食生产净利润比值、非农产业水平和政府支持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非农产业化水平、政府支持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但由于区域差异,各因素在全国和不同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蒲明  刘红  魏君英  
通过利用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和农民分化的2004~2010年面板数据进行系统GMM估计发现: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都会对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农民的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之间的互补关系又会进一步影响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的变化。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直面农民分化的现实;合理引导进一步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统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彻底分化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根据 1982 - 1998年的资料 ,本文简要描述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 ;实证分析表明 ,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还讨论了上述结果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基于31个省市区粮食和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刻画了1978—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华北和华中集中;粮食、稻谷和玉米的重心向东北移动251.20km、286.45km和106.14km,但小麦重心移动方向不明显且距离也较短;粮食及稻谷、小麦、玉米生产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其中粮食、小麦、玉米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增强,稻谷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减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落成  
建国以来 ,我国粮食生产呈波浪型上了四个台阶 ,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了 2亿t、3亿t、4亿t、5亿t。总的来说 ,粮食产量呈现起伏涨落但缓慢上升的趋势。过去 50年 ,我国的粮食生产及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 ,粮食增长逐渐由以前的单产和总产并重转变为以提高单产为主。其次 ,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的粮食增长主要依赖于水稻增产 ,80年代以后 ,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迅速下降 ,而小麦和玉米所占比重则在上升。第三 ,粮食生产的区域地位也有一些变化 ,北方粮食生产地位上升 ,而南方下降。如果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 ,粮食增长的中心越来越集中于中部地区。第四 ,粮食的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帅  徐晋涛  张海鹏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县级层面农作物产量、灌溉、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用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变量对中国水稻和小麦单产的影响都存在"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关系,存在最优拐点。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条件将越过最优拐点,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产生明确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由于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气候变化在未来的长期危害将会急剧增大。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水稻单产降低2%~16%、小麦单产降低3%~19%。这意味着,需要及早出台更为积极有效的气候政策,才能有效减轻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春  陆文聪  
中国的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区域特征明显,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Moran I指数及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演变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受到科技进步、土地资源、市场需求和地理气候的共同影响,其中科技进步和土地资源的影响最为重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玉  王国刚  高秉博  周艳兵  
采用重心迁移模型、基尼系数等模型,从区域、省域和县域不同尺度定量分析1998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1998~2010年间,粮食总产量增加了0.34亿t,粮食总产量较低的区域处于控制地位且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粮食总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等;粮食总产量的两极分化趋势加剧并向主产县域集中,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增大,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的单元在空间上积聚。(2)1998~2009年间,省域和县域的粮食生产向北方集中,人口却向南方积聚,粮食区域供需矛盾加剧。(3)基于1998年县域粮食总产量、199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和1998~2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业龙  陆玉麒  赵俊华  马颖忆  柯文前  
文章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1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但是各尺度差异扩大的程度不同,依次为地带、地级、省级。中国粮食生产在省级与地级尺度上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得越强。2省级与地级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相关为主,各空间关联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明显,分布格局上也略有不同。省级与地级尺度热、冷点地区在空间格局上同样存在着局部差异。3大尺度的分析无法详尽地反映小尺度的空间格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在空间分析上能更详尽地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