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47)
- 2023(8214)
- 2022(6815)
- 2021(6648)
- 2020(5487)
- 2019(12605)
- 2018(12175)
- 2017(23286)
- 2016(12838)
- 2015(14556)
- 2014(14219)
- 2013(14015)
- 2012(13511)
- 2011(12313)
- 2010(12399)
- 2009(11600)
- 2008(11733)
- 2007(10307)
- 2006(9341)
- 2005(8769)
- 学科
- 济(51607)
- 经济(51559)
- 管理(37437)
- 业(34640)
- 企(27182)
- 企业(27182)
- 方法(20999)
- 数学(18941)
- 数学方法(18727)
- 中国(18543)
- 财(16260)
- 农(16035)
- 贸(13485)
- 贸易(13477)
- 易(13274)
- 制(12212)
- 策(10874)
- 银(10441)
- 银行(10436)
- 业经(10117)
- 行(10061)
- 农业(9894)
- 务(9807)
- 财务(9790)
- 财务管理(9769)
- 学(9464)
- 企业财务(9296)
- 融(9016)
- 金融(9015)
- 及其(8531)
- 机构
- 大学(182084)
- 学院(180873)
- 济(85723)
- 经济(84185)
- 研究(70950)
- 管理(66992)
- 中国(57200)
- 理学(56635)
- 理学院(56002)
- 管理学(55252)
- 管理学院(54898)
- 财(40627)
- 京(40204)
- 科学(39161)
- 所(36115)
- 研究所(32581)
- 中心(31646)
- 财经(31329)
- 农(30545)
- 经(28831)
- 经济学(27449)
- 江(26708)
- 北京(26303)
- 院(25297)
- 经济学院(24618)
- 农业(23991)
- 业大(23772)
- 范(23514)
- 财经大学(23377)
- 师范(23323)
- 基金
- 项目(115222)
- 科学(91843)
- 研究(86931)
- 基金(86028)
- 家(75527)
- 国家(74925)
- 科学基金(63068)
- 社会(56985)
- 社会科(54089)
- 社会科学(54081)
- 基金项目(43444)
- 省(40757)
- 教育(39678)
- 自然(38905)
- 自然科(38003)
- 自然科学(37994)
- 自然科学基金(37378)
- 资助(36872)
- 划(36246)
- 编号(33968)
- 成果(29658)
- 部(28112)
- 重点(26486)
- 发(25321)
- 中国(25249)
- 国家社会(24732)
- 课题(24359)
- 教育部(24161)
- 性(23349)
- 创(23321)
共检索到288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程国强 朱满德
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粮食市场稳定,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在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实施、协调运用各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粮食储备吞吐与进出口调节手段以及粮食市场管理与低收入群体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制度框架、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粮食 粮食储备 宏观调控 市场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志刚 樊志方
[目的]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一直是一对矛盾综合体,为了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人们往往忽略对于生态的保护,通过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的分析,提出更好的宏观调控政策。[方法]采用因果分析法对粮食安全框架下的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的演进关系、影响形式和内容进行了研究,最终给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设计对策。[结果]首先,不合理粮食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化学物质的残留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其次,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对粮食安全产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峦
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三点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志刚 樊志方
[目的]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一直是一对矛盾综合体,为了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人们往往忽略对于生态的保护,通过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的分析,提出更好的宏观调控政策。[方法]采用因果分析法对粮食安全框架下的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的演进关系、影响形式和内容进行了研究,最终给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设计对策。[结果]首先,不合理粮食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化学物质的残留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其次,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对粮食安全产生了威胁。[结论]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的目标,长期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不仅仅表现为当前的生态失衡,更严重威胁了未来的粮食安全。因此,要充分发挥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加强生态功能设计,具体可从建立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制度机制、加强政府生态农业的主导型地位及投入水平、以技术进步支撑保护农业生态和粮食安全和以法律手段规范保证相应措施的顺利实施4个方面进行设计和完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鲁晓东
2005年我国的粮食形势正如笔者在本刊2005年第1期《2005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一文中所分析判断的:“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增加,年度产需缺口进一步缩小或能够基本实现产需平衡,加上现有库存和净进口的调剂,粮食有效供给充裕,粮食市场稳定,价格将稳中趋降。”在这一年里,国家针对市场粮价下行情况,及时采取了在小麦主产区实行结合中央储备小麦轮换按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鲁晓东
经历2003年10月中下旬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之后,粮食问题再次成为2004年中国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确保粮食安全,2004年,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如对农民种粮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鲁晓东
2006年是我国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后国家对粮食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回顾一年来的粮食形势,正如笔者在本刊2006年第2期《2006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一文中所分析判断的:“粮食生产继续呈增长态势,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给压力较大,粮食供求关系正处在由前两年的偏紧状况向阶段性供过于求的状况转变。从市场层面上分析,粮食市场价格与2005年相比将进一步下跌。但考虑到中央千方百计增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柯炳生
我国的粮食市场与价格政策在过去的一年中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改革。中央采取了分散决策的政策,由各个省、市、地、县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各自改革的具体方式、步骤和进度。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基本上取消了国家合同定购,放开了粮食市场。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我国粮食政策向市场化转换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观念上和具体做法上的误区,如果不弄清这些问题,改革就难以继续深化,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满德
粮食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价格干预机制和储备制度为核心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切实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保持了粮食市场稳定、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宏观调控机制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市场功能的作用不断弱化、调控政策的保障力和执行力出现下降的趋向,以及政策调整的步伐滞后于粮食形势、市场化形势、宏观调控形势的发展。我们对此必须予以重视,及时纠正偏差、加快改革完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提高宏观调控的综合效能。
关键词:
粮食 价格干预 粮食储备 宏观调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余志刚
随着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对粮食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粮食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价格上涨压力也日益增大。本文对美国、欧盟等粮食出口国,日本、韩国、印度等粮食进口国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梳理,总结了经验和启示,旨在为更好地实施中国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宏观调控 补贴 价格支持 制度创新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雪琴 冯泓 张士杰 张丽清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最慢的就是粮食流通体制,原因就是粮食供求变化符合发散型蛛网模型,然而中国的国情又不允许如此,而以事后调节为特征的行政性的调控机制效果并不理想。入世的成功使符合WTO规则的新调控机制的构建成为燃眉之急,以事前调节为特征、以粮食银行为平台的粮食利率调控机制是较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
调控机制 事前调节 粮食利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伟 蔡志洲
经济景气、新的居民需求、国有企业改造、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及各地发展当地经济的积极性,是促使本轮固定资产投资激增的主要原因。对中国经济增长来说,总需求上的结构性失衡比总量不足具有更大的危害。但也应该看到,此次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和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较大的不同,应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对最终需求结构进行调整。
关键词:
宏观调控 投资 消费 均衡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闫坤 张鹏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我国既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和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国际形势看,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黄雪琴 张丽清 冯泓 张士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