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1)
2023(7594)
2022(6136)
2021(6058)
2020(4604)
2019(10908)
2018(10596)
2017(19256)
2016(10335)
2015(12001)
2014(11518)
2013(11343)
2012(10757)
2011(10013)
2010(9927)
2009(9068)
2008(9193)
2007(7955)
2006(7113)
2005(6724)
作者
(28130)
(23466)
(23318)
(22354)
(15157)
(11194)
(10538)
(9165)
(9015)
(8291)
(8127)
(7818)
(7642)
(7624)
(7438)
(7401)
(6977)
(6754)
(6694)
(6425)
(6064)
(5744)
(5509)
(5386)
(5328)
(5266)
(5211)
(4940)
(4764)
(4624)
学科
(45871)
经济(45817)
管理(28122)
(26065)
(21296)
企业(21296)
方法(19012)
中国(16425)
数学(15949)
数学方法(15818)
(12833)
(11581)
贸易(11570)
(11383)
业经(10054)
理论(8899)
(8744)
(8674)
(8479)
农业(8090)
(7899)
银行(7899)
(7713)
(7466)
(7224)
金融(7224)
(7162)
(7074)
(6891)
关系(6702)
机构
大学(152412)
学院(149818)
(71722)
经济(70560)
研究(57721)
管理(55344)
理学(47224)
理学院(46676)
管理学(46152)
管理学院(45840)
中国(45777)
(33439)
科学(30516)
(30393)
(27815)
研究所(25341)
中心(24617)
财经(24575)
经济学(23628)
(22722)
北京(21924)
(21420)
经济学院(21094)
(21009)
(20748)
(20638)
师范(20586)
财经大学(18522)
业大(17436)
科学院(17316)
基金
项目(95807)
科学(76585)
研究(74634)
基金(71609)
(62276)
国家(61800)
科学基金(52382)
社会(49519)
社会科(47020)
社会科学(47014)
基金项目(35836)
教育(35325)
(32849)
自然(30449)
自然科(29734)
自然科学(29725)
资助(29636)
编号(29536)
自然科学基金(29259)
(29174)
成果(25183)
(23547)
中国(22549)
重点(22216)
国家社会(22199)
课题(21269)
(20854)
教育部(20847)
(19973)
(19419)
期刊
(79127)
经济(79127)
研究(50285)
中国(33241)
管理(23352)
(22000)
教育(21265)
科学(20783)
(20220)
学报(19387)
大学(15858)
农业(14702)
学学(14505)
技术(14228)
(13808)
金融(13808)
经济研究(13642)
财经(13225)
(11626)
(11573)
世界(11180)
问题(10775)
业经(10507)
国际(10404)
(9393)
技术经济(7396)
(7392)
论坛(7392)
图书(7297)
现代(6978)
共检索到2348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为立足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从理论逻辑出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统筹协调好五对逻辑关系,又要从党的宗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目标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四个维度来深刻认识。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建党百年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实践逻辑出发,在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短期面临着粮食供需结构分化问题;中长期内部发展面临保产能稳增长的难点压力与粮农和粮食主产区的短板弱项,外部供给则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引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立足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中国的国情、世情、农情、粮情,应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握好土地的长期稳定性和发展灵活性的平衡,使农业生产关系更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促进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共同赋能粮食产能;率先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农收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优化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布局,共同扛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政治责任;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与风险监测,提高粮食产业风险保障水平;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完善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粮食更高品质消费需求;提高国际贸易与关键物流通道掌控力,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箫轲   陈杰  
在当今全球变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凸显的背景下,中国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的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逻辑视角来看,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方面都存在隐性的交互影响及潜在的协同效应。从战略层面来看,推动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执行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基于当前中国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发展的战略视点,构建一套以碳排放成本内部化与农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能更好地推动以低碳促安全的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污染问题成为粮食安全的直接威胁,当前的核心困境在于如何弥合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其涉及碳排放核算、精细化政策执行、法规及监管等问题。为实现中国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须以务实高效的行动策略为核心,从安全理念、绿色自觉、系统治理、科技保障、专项治理、人才支撑、法规条例、监测体系等方面切实推进,着力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农业生产效率,全面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系统构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睿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到双轨制,再到市场体制等三个不同治理阶段。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层面,从对粮权结构、利益结构、治粮结构的分析,来探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变迁的内在逻辑,以期对做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一个趋势性的认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钢  钱龙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稳定富强的战略性问题。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目标和范围、实施方式和路径以及保障主体均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演变路径。而正是"不变"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思想和"变"的粮食供求形势及生产约束性条件之间的矛盾性,持续推动着中国70年粮食安全战略的步步演变。基于当前的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和预期的粮食供需形势,只有极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引导全民节粮爱粮,并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与时俱进地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才能充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尤佳  陈若芳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婷   曹宝明  
粮食产后减损是补齐粮食安全短板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以元治理理论为指引,能够更好地剖析粮食产后损失治理中政府责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推动粮食产后减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理论层面看,粮食产后减损具有外部性,难以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私人部门自觉减损,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应当扮演减损治理体系的设计者、治理成本的承担者、治理标准的制定者、治理利益的协调者以及治理行动的引导者角色。然而,现实中仍存在治理合力未形成、治理制度不成熟、治理手段不完善的困境,政府履责情况与理论逻辑存在差距。为此,进一步从实践层面构建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参与粮食产后减损的主要思路,分别是增加财政投入,以经济手段激励减损;加大考核力度,以行政手段引导减损;加快立法修规,以法律手段约束减损;组织宣传培训,以教育手段促进减损;开展国际合作,以经验交流推动减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国敏  张宁  
本文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目标要从单一粮食数量安全向广义粮食安全转变,后者内在地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以及生态安全三个层次。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逻辑起点,质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逻辑深化,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逻辑延展,这三个层次逐步递进,共同制约着粮食安全的实现。因此,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国民经济基础,政府应采取复合手段,全面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贾帅帅  张旭辉  
本文对粮食、谷物与口粮等三个层次自给率的定义和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并结合我国粮食、谷物与口粮自给率的变动趋势考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研究认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和国际贸易环境改善的形势下,适度进口国外粮食既符合我国的经济利益、又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改善是在要素投入与政策支持之下取得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松懈,渐进式改革、增量调整与增强科技支撑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跃胜  李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个伟大决议。深入贯彻学习第三个历史决议,包括深刻认识总结百年党史的必要性,牢牢把握百年党史四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主线。三次飞跃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理论逻辑的重要牵引力;历史主动、历史自信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历史逻辑的主要推动力;“两个确立”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实践逻辑的必要行动力。把握第三个历史决议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正确理解百年党史中的重要问题、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娜   黄明理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反思当前生产及分配方式内生矛盾的过程中重塑了分配的叙事议题及框架。文化逻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嵌入城乡、社区与圈层内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中的“爱乡”情结、社区文化中的“爱邻”情结以及圈层文化中的“爱人”情结,构成第三次分配走出西方“慈善悖论”的文化基础与内生的道德动力。实践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以开创“先富带后富”新路径、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准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动因,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考察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第三次分配这种特殊模式“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久红  
充分展示了一个不断成长中的中华民族之主体意识、战略定力、政治自信和理论自觉。政治方略需要社会高度认同、需要"落地的"体制机制、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深入把握并自觉遵循这一政治逻辑,中国必将完成从大国向强国的跨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新时期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政治思想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功翔  洪阳  
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反复证明,私有制是实现不了共同富裕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为按劳分配提供了制度基础。按劳分配制度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初次分配的公平,劳动成果的社会共享,促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自觉践行按劳分配制度,让社会共享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公有制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初次分配中兼顾公平,对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意义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