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18)
2023(15989)
2022(13650)
2021(12756)
2020(10598)
2019(24339)
2018(23711)
2017(44945)
2016(24634)
2015(27631)
2014(27079)
2013(27066)
2012(24796)
2011(22613)
2010(22031)
2009(20118)
2008(19476)
2007(16608)
2006(14444)
2005(12569)
作者
(73654)
(61492)
(60877)
(57894)
(38830)
(29436)
(27559)
(24248)
(23410)
(21448)
(20852)
(20770)
(19444)
(19314)
(18924)
(18866)
(18430)
(18315)
(17458)
(17429)
(15431)
(14872)
(14797)
(13793)
(13761)
(13452)
(13422)
(13355)
(12266)
(12159)
学科
(101481)
经济(101381)
管理(66608)
(63004)
(49708)
企业(49708)
方法(46980)
数学(41638)
数学方法(41251)
中国(28024)
(27570)
(22821)
(22305)
业经(21319)
地方(20852)
(20611)
贸易(20603)
(20074)
农业(18594)
环境(16321)
(16201)
(15199)
技术(15131)
理论(14315)
(14102)
银行(14032)
(13777)
金融(13775)
(13445)
(13421)
机构
大学(354814)
学院(351153)
(144389)
经济(141697)
管理(136662)
研究(125987)
理学(120026)
理学院(118611)
管理学(116483)
管理学院(115878)
中国(92364)
科学(81359)
(76216)
(67209)
(64675)
(60238)
研究所(60112)
业大(58886)
中心(55327)
农业(53447)
财经(49988)
(48012)
北京(47990)
(45893)
(45827)
(45441)
师范(45271)
经济学(44155)
经济学院(40032)
(38731)
基金
项目(252421)
科学(197733)
基金(184925)
研究(177103)
(165595)
国家(164301)
科学基金(138770)
社会(113000)
社会科(107166)
社会科学(107139)
基金项目(98208)
(96333)
自然(92242)
自然科(90096)
自然科学(90068)
自然科学基金(88466)
(83086)
教育(80051)
资助(76090)
编号(69418)
重点(57419)
(55691)
成果(54753)
(54314)
(52251)
创新(48933)
科研(48900)
课题(47920)
国家社会(47602)
计划(47462)
期刊
(148141)
经济(148141)
研究(100061)
学报(65157)
中国(62499)
(60171)
科学(57772)
大学(47921)
管理(47404)
学学(45488)
农业(42533)
(41902)
教育(34157)
技术(27486)
(25815)
金融(25815)
经济研究(25374)
财经(23724)
业经(23586)
(23005)
(20373)
问题(19779)
科技(18392)
(17516)
业大(17510)
图书(16929)
资源(16896)
技术经济(16830)
(16450)
理论(15854)
共检索到4961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林静  王雅鹏  田云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玉丽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1997-2014年旅游业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发现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从影响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因素看,推进旅游业集聚发展、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提升旅游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战略取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玉丽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1997-2014年旅游业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发现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从影响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因素看,推进旅游业集聚发展、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提升旅游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战略取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晋鹏  宋晓洪  
文章基于2003~2011年间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粮食全要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直补金额的增长不仅抑制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还抑制了农户对技术使用效率的提升,仅实现了促进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粮食直补不仅具有推动效率提升的激励效应,还有阻碍生产效率提高的挤出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钰蓉  何玉成  李兆亮  
以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函数系统分析2002~2016年中国粮食生产中土地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两类农业技术要素投入的时空分异特征,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2~2016年中国粮食生产农业技术要素投入逐年增加。其中,土地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变化较为平稳,劳动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则大幅上升。(2)土地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高值省份集中在华北地区,低值省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劳动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高值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其中以东北为最高,低值省份则多分布于西南;劳动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增幅高于土地节约型。(3)土地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的空间差异呈减小趋势,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的空间差异则显著扩大。(4)耕地经营规模和劳动力转移率对两类型技术要素投入均作用显著。同时,土地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还易受种植业比重的影响,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则受劳动力素质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大。应施行差别化的农业发展政策,提高技术要素投入的效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整体增长。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惠  乔美华  
在考虑物流业能源投入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情况下,采用全局参比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构建Tobit模型探究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65%,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分析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原因发现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动;区域经济和人力资源对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小;产业结构、专业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叶青  张平宇  
论文以商品粮基地县为研究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结合的方法,揭示东北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粮食总产低于平均水平的商品粮基地县占多数,高于平均水平的基地数量仅占36.36%,但粮食产量占全部基地县粮食总产量的64.74%;②粮食生产基本上形成了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生产能力格局,粮食总产的区域差异小于分品种粮食作物内部的区域差异;③从省域尺度看,粮食总产高于平均水平的基地县84.6%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粮食生产布局的区域化、专业化趋势明显,大宗粮食作物进一步向产粮大县集中;④从区域尺度看,粮食总产的空间格局高低交错,集中在以松嫩平原中部黑土区、辽河平原和...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学林  李隆伟  董晓波  毛昭庆  王雪娇  郭沛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法对2009—2014年云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首先,通过对DEA-Malmquist指数变动的内在因素分析,探索影响全省各州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同时,对规模效率变化分析,得到全省各州市粮食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基本要素情况。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粮食技术扩散环境、加大粮食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合理规划布局粮食主产区、调整粮食种植区域与结构以及拓展境外空间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鲍丙飞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01—2012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3%,且是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从空间维度看,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除四川省下降之外,其余省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上升;显著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为粮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劳均经营规模、种粮人口比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甘天琦  杜建国  李波  
基于2000—2019年中国2098个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检验模型变量与无效率项来确定生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的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十一五”规划以来呈现出逐年下降并趋于稳定的态势;(2)虽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但增长速度与变化幅度体现出不同地区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3)全要素生产率的四重分解结果显示,技术变化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升空间巨大。据此提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在引导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激励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梅  
文章对我国各省区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人力资本的深化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和规模效率的增长,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Verdoorn定律。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化对技术进步无明显影响但是会促进技术效率的改进,而开放度则会促进技术进步但对技术效率无影响。农业占GRP的比重增加导致Malmquist指数提高,它会使技术效率增加但与技术进步存在负相关关系。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及各地区存在着技术效率的收敛。纯粹技术效率的收敛导致了技术效率的收敛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炜  范洪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考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阶段特点、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1%,增长来源主要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较大,而区域表现出一定的趋同。1998-2012年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无变化,两个地区虽技术水平变化增长0.3%,但技术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金相郁  
Malmquist指数分析表明,在1996-2003年期间,各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加了3.8%,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7.6%,中西部地区增加了3.8%。Malmquist指数还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来源是技术变化,并不是效率的变化,因而,1996-2003年期间的各省市区的要素平均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分析设立6个假设,利用Malmquist指数与8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提高回归分析结果的客观性,运用了4种回归分析方法,即OLS、SWR、2SLS、GM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和财政自立度是1996-2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宫思羽  王博  余志刚  
[目的]探索种业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联系,对推动我国各区域内种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先采用DEA模型测算2012—2020年30个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再利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种业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相互作用,并基于各省的要素禀赋分析两者间的作用机理。最后,分区域探讨其差异性。[结果](1)我国各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9%,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单轨驱动”。进一步分析种业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发现,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并依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双轨驱动”。(2)考察各省的要素禀赋发现,从省际特征来看,粮食主销区是发展种业创新的重点区域,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企业聚集有助于种业创新;从政策配套来看,政策支持到位、基础设施较好的省份,种业创新能力对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明显。(3)四大区域内种业创新能力都是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推力,不同在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种业创新能力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东北地区次之。[结论]应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行动,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加强省际间种业创新交流,共同维护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谷秀云  
[目的]非粮化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研究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有利于正确认识非粮化,也为制定差异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2008-2018年我国26个省份为样本,在运用SBM-GML模型测算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非粮化与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结果](1)样本期内所考察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破“1”增长,且相较于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以及全国平均值而言,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为显著。(2)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确存在以种粮利润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7.638,且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跨过门槛值之后将显著大幅提升。(3)分区域来看,各区域省份非粮化与种粮利润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动趋势,与其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结论]采取差异化的非粮化控制措施,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门槛地区可建立非粮化预警机制,而高门槛地区则应采取严格控制措施,但都须将种粮利润协同保护作为重要工具手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