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61)
- 2023(5630)
- 2022(4741)
- 2021(4567)
- 2020(3720)
- 2019(8920)
- 2018(8485)
- 2017(15402)
- 2016(8428)
- 2015(9787)
- 2014(9420)
- 2013(9633)
- 2012(9049)
- 2011(8319)
- 2010(8041)
- 2009(7548)
- 2008(7338)
- 2007(6391)
- 2006(5596)
- 2005(5072)
- 学科
- 济(39754)
- 经济(39722)
- 管理(20405)
- 方法(18685)
- 业(17980)
- 数学(17475)
- 数学方法(17330)
- 中国(13321)
- 企(12796)
- 企业(12796)
- 农(10939)
- 贸(9649)
- 贸易(9644)
- 易(9516)
- 财(7402)
- 农业(6959)
- 业经(6788)
- 学(6747)
- 环境(6728)
- 制(6523)
- 地方(5973)
- 发(5918)
- 出(5725)
- 关系(5641)
- 银(5489)
- 银行(5477)
- 行(5332)
- 和(5247)
- 融(5066)
- 金融(5066)
- 机构
- 大学(125761)
- 学院(122852)
- 济(60611)
- 经济(59792)
- 研究(51872)
- 管理(45123)
- 中国(40342)
- 理学(38725)
- 理学院(38243)
- 管理学(37684)
- 管理学院(37476)
- 科学(30945)
- 京(28225)
- 所(26913)
- 农(25450)
- 研究所(24906)
- 财(24372)
- 中心(22175)
- 农业(20479)
- 财经(19823)
- 经济学(19816)
- 业大(19518)
- 经(18465)
- 北京(18450)
- 院(18413)
- 经济学院(17833)
- 科学院(17407)
- 江(16216)
- 范(15718)
- 师范(15578)
- 基金
- 项目(85540)
- 科学(67689)
- 基金(64636)
- 研究(59890)
- 家(58915)
- 国家(58574)
- 科学基金(48335)
- 社会(40278)
- 社会科(38453)
- 社会科学(38442)
- 基金项目(33405)
- 自然(30691)
- 自然科(29975)
- 自然科学(29960)
- 省(29702)
- 自然科学基金(29434)
- 划(27195)
- 资助(27178)
- 教育(26145)
- 编号(21086)
- 部(20697)
- 重点(20262)
- 中国(19975)
- 发(18921)
- 国家社会(18468)
- 教育部(17084)
- 创(17045)
- 成果(16905)
- 科研(16705)
- 创新(16333)
共检索到1862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孔凡斌 郭巧苓 潘丹
基于2002—2015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采用C-D生产函数从经济学角度测算水稻、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过量施肥程度,并探索过量施肥程度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作物的过量施肥程度较高,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过量施肥程度分别为43.48%、34.58%和32.76%,三者平均过量施肥程度达到36.94%。(2)从时序变化来看,三种粮食作物过量施肥程度的变动态势均经历了先持续下降(2002—2004年)再波动上升(2005—2015年)两个阶段。(3)从空间差异来看,粮食作物过量施肥程度由高到低的区域排序依次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北部高原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4)三类粮食作物化肥减量潜力较大的省份分别为:水稻集中在海南、广东、广西、河北、山东和江苏,可减少化肥使用总量为137.48万t;小麦集中在山西、安徽、山东、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江苏,可减少化肥使用总量为208.78万t;玉米集中在吉林、广西、湖北和云南,可减少化肥使用总量为102.75万t。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丹 郭巧苓 孔凡斌
为使全国范围内化肥减量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本研究采用C-D生产函数测算2002—2015年水稻、小麦、玉米3种粮食作物主产区的过量施肥程度,并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和冷热点分析方法,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过量施肥程度的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水稻主产区过量施肥程度的高值区域在黄淮海地区、华南地区呈团块状分布,小麦主产区过量施肥程度的高值区域在北部高原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片分布,玉米主产区过量施肥程度的高值区域在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呈团块状分布,集聚特征显著。2)水稻、小麦和玉米过量施肥程度均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小麦集聚程度最强,水稻居中,玉米最弱。3)水稻过量施肥程度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原地区和东北地区;小麦过量施肥程度的冷热点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中间热周围冷",热点区域集中在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冷点区域集中在西北地区;玉米过量施肥程度的冷热点格局由"南热北冷"转变为"东热西冷",热点区域集中在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冷点区域集中在西北地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潘丹 杨佳莹 钟海燕 郭巧苓
基于2001~2016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利用DEA模型测算了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农药过量使用程度,并对农药过量使用程度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来看,2001~2016年,我国水稻和玉米的农药过量使用程度呈下降趋势,小麦的农药过量使用程度呈上升趋势。(2)从空间格局来看,广东、广西和河北是我国水稻农药过量使用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江苏、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是我国小麦农药过量使用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河南、湖北和山东是我国玉米农药过量使用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忠芳 徐明岗 张会民 张文菊 高静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态势及其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主要长期试验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700多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长期不施肥的玉米和小麦产量总体上表现为极显著(P<0.05)下降趋势,年下降量分别为110.9和33.4kg·hm-2,而水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施用化肥,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量分别为90.9、48.5和25.3kg·hm-2。化肥配施有机肥,3种作物的产量随时间没有显...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小麦 玉米 水稻 产量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邓明君 邓俊杰 刘佳宇
研究区域农作物化肥施用的碳排放趋势演进规律与减排潜力对于合理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和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与施肥建议"中各地区的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化肥投入类型及其数量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并分析2005-2013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碳排放时空演变与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江苏、安徽、宁夏、甘肃和山西的玉米,湖北、陕西和宁夏的小麦,辽宁、山东、江苏、浙江、陕西和湖南的水稻,其化肥施用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下降明显;2黑龙江、吉林和新疆的玉米,云南和河南的小麦,吉林、广西和云南的水稻,其化肥施用的单位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世鑫 李二玲 邓晴晴 崔之珍
基于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及配方肥用量核算数据,运用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2016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特征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2016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普遍存在化肥施用过量现象,且不同区域之间单质肥料施用过量程度差异显著,其中,小麦和玉米种植单质肥料存在施用过量的空间范围及过量程度整体上要高于水稻。(2)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环境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处于相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邻近性。(3)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总化肥环境风险水平整体较低,但内蒙古、新疆和江苏的小麦种植以及内蒙古、甘肃和湖北等地的玉米种植化肥施用环境风险仍达到了中度或重度风险等级,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区域。针对当前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过量现象严重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快三大粮食作物配方肥的推广应用,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按大配方生产配方肥,并引导企业在适宜地区进行销售,制定补贴政策以提高农民选用配方肥的积极性,开展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以提高农户科学施肥能力和认知水平。
关键词:
粮食作物 化肥施用 环境风险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德水 刘兆辉
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协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是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1-2]),也是当前国际农业科学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4]),保证粮食安全决定了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常年的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部粮食作物的80%和90%以上~([5]),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未来农业的可持续
关键词:
施肥技术 粮食作物 轻简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兆辉 吴小宾 谭德水 李彦 江丽华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过量施肥、氮肥利用率低和农业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探讨主要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环境效应的影响,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简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系统分析了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三大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效果,针对一次性施肥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其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一次性施肥是一种生产轻便、节本增效和保护环境的技术模式。当前农业生产中,通过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氮肥减量施用技术以及化学调控技术均可以实现三大粮食作物的一次性施肥。与农民传统施肥方式相比,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1%—31.7%、6.2%—86.6%;显著减少农田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氮素淋溶和径流损失,分别减少18.1%—81.3%、22.4%—73.4%、0—53.0%和0—43.2%。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可在减少20%—37%氮肥施用量的条件下,维持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不降低,提高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2.3%—20.4%,以及降低氮素的损失。添加硝化抑制剂可使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6.5%—20.1%、5.0%—78.3%,使氧化亚氮排放显著降低22.1%—51.0%;添加脲酶抑制剂显著提高三大粮食作物产量5.8%—22.8%,显著提高玉米、小麦氮肥利用率25.4%—40.7%,同时显著降低三大作物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46.1%—51.2%、11.9%—45.2%。在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区的应用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技术既实现了作物稳产高产、氮肥高效和氮损失减少,又节省了农业劳动力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因而,一次性施肥技术协同实现了作物高产、养分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解决了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难题,是适宜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全面推广和应用的新技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史常亮 郭焱 朱俊峰
通过大量施用化肥获得高产是当前中国粮食生产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基于2004-2013年省级农成品成本收益面板数据,对我国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的化肥过量施用程度进行测算,并实证分析造成化肥施用过量的原因。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已经超过了其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无论是小麦、水稻还是玉米均存在过量施肥的现象;玉米生产中的过量施肥程度平均达到50.74%;小麦和水稻生产中的过量施肥程度相对较轻,分别为27.26%和24.67%。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自然灾害和上一年粮食价格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当前"咨询与经营相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对化肥的过量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秋菲 谭晓东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DEA-BCC模型,对2007-2014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可变规模下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静态评价,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由于纯技术效率(0.918)和规模效率(0.948)双重作用,中国粮食作物生产效率(0.868)处于非DEA有效。粮食作物生产水平落后和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共同导致中国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非有效配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秋菲 谭晓东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DEA-BCC模型,对2007-2014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可变规模下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静态评价,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由于纯技术效率(0.918)和规模效率(0.948)双重作用,中国粮食作物生产效率(0.868)处于非DEA有效。粮食作物生产水平落后和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共同导致中国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非有效配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骥
本文以2006年对河北省和山东省200个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对华北平原农户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农户存在化肥施用过量倾向,而影响农户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的因素除了化肥价格、家庭非农收入、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基本的特征变量外,还主要有土壤质量、农户粮食作物种植目的、农户是否接受过农业推广站提供的施肥指导、是否施用有机肥以及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农户 粮食作物施肥量 双对数模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娟娟 路昕蕾
以2003—2022年四大主粮生产消费数据为实证基础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持续上升,从结构安全的单一支撑已经转变为供给、经济、结构和生态安全共同支撑粮食安全的格局,但是四大主粮的安全水平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此外,粮食作物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在区域和作物维度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为验证相关性,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以粮食安全和四大主粮为被解释变量,在4部门范围内确定控制变量,并以数字产业化为替换变量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但对四大主粮安全水平的赋能程度不同,大豆安全主要依靠有为政府保障,稻谷安全以有为政府主导带动有效市场发挥作用来保障,小麦和玉米的安全则以有效市场为主导保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安全的负相关性,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将更多地肩负粮食安全重任。通过重视粮食作物安全水平差异、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制定差异化保障措施和加大数字技术在粮食全流程中的应用,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进入质量并进轨道。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粮食安全 主粮 结构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振东 霍纳新 王晓鸣
对小麦、大麦、水稻、玉米、高粱和珍珠粟6种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共检测到29属47种真菌,其中 Alternaria spp.、Aspergillus spp.、Curvularia spp.、Drechslera sorokiniana、Fusari-um spp.、F.moniliforme 和 Penicillium spp.侵染所有检测样品。检测到的重要病原菌在小麦上有 Tilletiatritici、D.sorokiniana 和 F.moniliforme,在大麦上有 D.sorokiniana、Drechslera spp.、F.moniliforme 和Fusar...
关键词:
种质资源 种传病原菌 健康检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晁娜娜 崔宇彤 逯婷 杨汭华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农户切身利益的重要手段,金融素养则是影响农户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基于金融素养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数据,结合中国农村粮食种植户的实际特征,从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两个方面构建金融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Probit、T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金融素养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和程度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种植户的金融素养水平整体不高,均值为21.746分,且不同群体金融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受访者中83.2%购买了农业保险,其金融素养水平均值为22.552分。金融素养水平显著正向影响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和参与程度,表现为金融素养越高的农户越有可能参与粮食作物保险并提高保费支出。进一步探究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的不同影响效应表明,金融知识显著正向影响粮食作物保险参与程度;金融能力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呈正向影响,而对参与程度呈负向影响。因此,为有效提高粮食种植户金融素养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支农作用,应强化金融宣传教育,注重差异化素养提升,加强金融安全教育,丰富农业保险产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