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23)
2023(13051)
2022(10515)
2021(9815)
2020(7827)
2019(17862)
2018(17689)
2017(32870)
2016(18229)
2015(20769)
2014(20946)
2013(20369)
2012(18694)
2011(17026)
2010(16955)
2009(16086)
2008(15895)
2007(14565)
2006(12972)
2005(12328)
作者
(52120)
(43658)
(43368)
(41422)
(27590)
(20435)
(19639)
(16769)
(16674)
(15466)
(14981)
(14683)
(14195)
(14190)
(13994)
(13482)
(12878)
(12818)
(12502)
(12315)
(11100)
(10630)
(10479)
(9973)
(9760)
(9728)
(9696)
(9599)
(8790)
(8747)
学科
(75976)
经济(75869)
管理(54857)
(48258)
(39046)
企业(39046)
方法(29553)
中国(25916)
数学(25659)
数学方法(25480)
(23131)
(20571)
(20144)
业经(17746)
(15895)
贸易(15883)
(15563)
(15538)
(14765)
(14760)
银行(14743)
(14435)
金融(14428)
(14253)
农业(13485)
体制(11701)
理论(11572)
(11485)
财务(11448)
财务管理(11420)
机构
大学(265724)
学院(262389)
(117906)
经济(115709)
研究(97084)
管理(96114)
理学(81307)
理学院(80432)
管理学(79242)
管理学院(78758)
中国(78028)
(57347)
(57090)
科学(53959)
(48662)
财经(44510)
(44498)
中心(43613)
研究所(43600)
(40691)
(40074)
经济学(38313)
北京(36698)
业大(36011)
农业(34888)
(34748)
经济学院(34297)
(33360)
财经大学(33172)
师范(32988)
基金
项目(168858)
科学(134395)
研究(126026)
基金(125633)
(110037)
国家(109188)
科学基金(92826)
社会(83274)
社会科(79026)
社会科学(79011)
基金项目(64438)
(61940)
教育(57757)
自然(56772)
自然科(55489)
自然科学(55472)
自然科学基金(54524)
(53330)
资助(51365)
编号(49861)
成果(42292)
(39455)
重点(38505)
国家社会(36556)
(36399)
(36180)
课题(35336)
(34699)
教育部(34199)
中国(33773)
期刊
(133494)
经济(133494)
研究(85492)
中国(60299)
(44701)
(42165)
学报(40508)
管理(38452)
科学(38247)
大学(31792)
教育(29975)
(29790)
金融(29790)
学学(29782)
农业(28618)
财经(23789)
经济研究(22172)
技术(21646)
(20655)
业经(19797)
问题(18144)
(16409)
(15821)
世界(15479)
国际(15088)
理论(13978)
(12567)
实践(12168)
(12168)
技术经济(12142)
共检索到417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振宇  李朝鲜  李陈华  
近十年来,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日益逆市场化,并最终固化为以政府定价为核心。这种逆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在短期内增强粮食产能和助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在中长期内导致中国粮食生产、流通、进口、库存、加工、消费的全面扭曲。文章着重从观念和体制角度,探讨了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逆市场化的内在逻辑:观念的局限主要在于不信任市场,对粮食供求形势过分紧张,过度强调粮食总产量,而静态化思维、历史记忆、惯性判断及前期经验又强化了以上观念;体制的制约主要在于独大且难以监控的单一政府储备主体与叠床架屋的涉粮行政管理体制。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逆市场化,源于落伍的观念与体制的制约之间的相互强化,因而,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高敏芳  
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其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市场中供求双方利益。构建合理科学的粮食价格机制,能够有效防范价格的大幅波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粮食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虽然可以发挥价格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但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对粮食价格的调控作用,同时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加强信息发布,从而真正解决粮食市场的"买贵卖难"问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夏庆利  
文章认为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近几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 :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库存积压严重 ;再次出现“卖粮难” ,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经营成本过高 ,造成财政补贴不断增加 ,而农民却并没得到“粮改”的好处。作者提出 ,必须充分认识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粮改”中的基础地位 ,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目前粮食充裕 ,调控实力雄厚的有利时机放开粮食市场 ,试行以粮食现货市场决定粮食购销价 ,以期货市场预测远期价 ,以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作补充的新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稳定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邢孝兵  徐洁香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关系国计民生,是生存之本。它的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在WTO框架下,粮食进口关税大幅度下调,外国粮食将大量涌进中国市场。我国政府对粮食价格及其形成机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应对来自世界市场的冲击,增强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韩志荣  
建立和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新机制韩志荣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发展农业生产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农产品价格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与其他各项农业政策相互配合,促进了农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一步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和完善粮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予新  
协调与粮食价格有关的诸多矛盾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经济机制。健全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应以市场为主导,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价格杠杆具有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粮食价格调控目标的实现,要求政府和市场形成互为补充、有机耦合的关系。"二力耦合式"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运行方式是:基础的市场和辅助的政府有机衔接;内生的市场和外生的政府内外呼应;微观的市场和宏观的政府相互结合;直接的市场和间接的政府良性互动;正常时的市场和异常时的政府互为分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严敏  
粮食价格形成和运行机制分析●严敏●赵昌文如果说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从质的方面强调政府和市场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程度;那么,粮食价格运行机制则更多地是在量的方面反映粮食价格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对此,文章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分析探讨。严敏,...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柴学武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 ,低水平的利率安排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所内生决定的 ,并在渐进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了维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 ,低水平管制利率制度的效率损失正在逐渐上升 ,尤其是在加入WTO的背景下 ,外部变量的引入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变得极为紧迫而必要。然而当前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利率市场化的现实条件。因而 ,创造条件和沿渐进路径从边际调整中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目前的工作着力点。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柴学武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 ,低水平的利率安排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所内生决定的 ,并在渐进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了维持。它在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充分的金融补贴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资金供给者的掠夺 ,但是还应看到的是 ,其避免了改革进程中的较大效率损失 ,因而低利率管制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合理而必要的制度安排。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 ,低水平管制利率制度的效率损失正在逐渐上升 ,尤其是在加入WTO的背景下 ,外部变量的引入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变得极为紧迫而必要。然而当前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利率市场化的现实条件。因而 ,创造条件和沿渐进路径从边际调整中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目前工作着力点。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娟  刘树杰  
保底供电为竞争性电力体制中的标准配置。国外的保底供电包括默认供电和应急供电两种形式,保底供电的销售价格基于"合理成本+合理利润"确定,既不是"亏本供电",也不是"惩罚性高价供电"。我国保底供电规范化的发展方向是逐步减少保底供电对象,基于成本原则确定保底供电价格。近期在保持居民、农业用电价格稳定的条件下,为实现保底供电的可持续性,需采取与电力市场化改革过渡期相适应的保底供电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雅鹏  李霜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粮食市场供求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现行粮食价格支持和收储制度实施过程中也逐步显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价格支持和政府收储为核心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效能正趋于弱化,且政策对市场的强烈介入导致市场价格信号被人为扭曲,市场机制对粮价的调节作用难以发挥,不断提高的粮食托市收购价格产生的误导资源配置的风险不断上升,造成社会资源和效率的巨大损失。深化粮食价格和收储制度改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瑞娟  任晓娜  
2004年以来,"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在保护农民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政策的实施,粮食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开始显现、成本"地板"抬升的挤压越来越明显。本研究从政策实施和政策变化角度出发,对我国粮食价格形成和波动机制的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发现现有文献存在缺乏对分品种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差异的研究,缺少对大豆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政策实施前后对比的研究;对粮食价格调控目标和社会福利变动的研究和评价较少等问题。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国祥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核心是政府及其市场主体在粮食价格水平决定中的作用机制。改革开放前,政府影响力在我国粮食价格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变迁以不断调适政府对粮食价格水平决定的影响力为主线,经历了从政府直接控制价格水平到间接影响价格水平形成的转折。总体而言,在粮食供求关系偏紧时,往往通过政府强势的价格影响力来实现粮食增产,而当粮食供求关系偏松时,政府强势影响价格的弊端就会累积性呈现。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及其调整来看,我国一直没有找到粮食供求关系偏松状况下有效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未来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关键是政府在粮食价格水平决定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睿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到双轨制,再到市场体制等三个不同治理阶段。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层面,从对粮权结构、利益结构、治粮结构的分析,来探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变迁的内在逻辑,以期对做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一个趋势性的认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