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93)
- 2023(4544)
- 2022(3698)
- 2021(3675)
- 2020(2980)
- 2019(7164)
- 2018(6870)
- 2017(13285)
- 2016(6952)
- 2015(8101)
- 2014(7711)
- 2013(8018)
- 2012(7716)
- 2011(7034)
- 2010(6704)
- 2009(6309)
- 2008(6083)
- 2007(5064)
- 2006(4527)
- 2005(4252)
- 学科
- 济(37445)
- 经济(37415)
- 方法(17441)
- 数学(16643)
- 数学方法(16591)
- 管理(15084)
- 业(14616)
- 中国(12853)
- 农(9834)
- 贸(9791)
- 贸易(9785)
- 易(9670)
- 企(8776)
- 企业(8776)
- 财(6838)
- 农业(6477)
- 出(5940)
- 地方(5698)
- 制(5632)
- 学(5605)
- 关系(5512)
- 银(5471)
- 银行(5463)
- 行(5344)
- 融(5339)
- 金融(5339)
- 业经(5197)
- 发(5139)
- 环境(5068)
- 口(4722)
- 机构
- 大学(103812)
- 学院(100966)
- 济(57564)
- 经济(57063)
- 研究(43890)
- 管理(35813)
- 中国(34973)
- 理学(30892)
- 理学院(30558)
- 管理学(30280)
- 管理学院(30099)
- 科学(23416)
- 财(23270)
- 京(22562)
- 所(22393)
- 研究所(20590)
- 经济学(20403)
- 农(19618)
- 财经(19028)
- 经济学院(18541)
- 中心(18309)
- 经(17832)
- 农业(15654)
- 院(15065)
- 北京(14889)
- 科学院(14681)
- 财经大学(14431)
- 业大(13930)
- 研究中心(12807)
- 江(12429)
- 基金
- 项目(67653)
- 科学(54036)
- 基金(53169)
- 研究(48374)
- 家(48106)
- 国家(47835)
- 科学基金(39341)
- 社会(34850)
- 社会科(33311)
- 社会科学(33305)
- 基金项目(26930)
- 自然(23443)
- 自然科(22916)
- 自然科学(22907)
- 资助(22645)
- 自然科学基金(22552)
- 省(21633)
- 教育(20954)
- 划(19934)
- 中国(18141)
- 部(17486)
- 国家社会(16839)
- 编号(16336)
- 重点(15957)
- 发(15430)
- 教育部(15005)
- 人文(13717)
- 重大(13683)
- 创(13604)
- 成果(13493)
共检索到155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彭小辉 史清华 朱喜
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实现12连增,从增长的源泉看,制度变迁解释了62.48%,农业产品价格上涨解释了37.52%;从区域差异看,制度变迁绩效从南到北逐渐减弱,而价格效应则相反,从南到北逐渐增强。进一步分解,粮食增产主要来自于农业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农业TFP的增长,其中要素投入增加解释了30.64%,TFP增长解释了69.36%;在区域上,东北部玉米区实现了要素投入和TFP增长的"双轮驱动",中部小麦区和南部水稻更多源于TFP的增长。尽管农业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但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等于是一种增加有效劳动供
关键词:
制度变迁 价格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剑锋
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本文基于动态和长期视角,从中国粮食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讨论了耕地资源开发途径、粮食单产增长潜力及实现粮食增产机制等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建设用地刚性增长的态势难以改变,但只要消除制度障碍,彻底转移农村人口,并推动农村空闲宅基地的复耕,不仅能够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而且可以增加土地供给,使耕地"保有量"目标在长期中实现。②粮食单产的潜在增长空间较大,其基本途径是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科技贡献率和中低产农户的科学种粮水平。③粮食的实际产出是多种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提高粮农收益是关键环节。实现粮食增产目标,需要改善粮食...
关键词:
粮食增产 耕地开发 单产提高 实现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祖力 肖海峰
化肥施用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本文分析了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回归模型对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及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化肥投入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1978—2006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20,贡献率达56.81%,是所有投入要素中贡献最大的一项。
关键词:
化肥施用 粮食安全 贡献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杜江 刘渝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同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长期内,城市化的发展对粮食产量增长有促进作用,而且粮食产量增长也将保证城市化发展的顺利进行,但在短期内,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为此,政府制定城市化发展政策时应避免其片面性,以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为达到长期内两者共赢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城市化 粮食生产 动态研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充分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历史经验,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期间(2009-2020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类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整体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但相比之下,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较慢、贡献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明显,特别是非粮食主产区、小规模种粮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有待提升。未来,要遵循新发展理念,通过改善耕地质量与细碎化程度、加速粮食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等路径,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粮食产能提升中的源泉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充分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历史经验,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期间(2009-2020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类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整体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但相比之下,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较慢、贡献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明显,特别是非粮食主产区、小规模种粮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有待提升。未来,要遵循新发展理念,通过改善耕地质量与细碎化程度、加速粮食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等路径,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粮食产能提升中的源泉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海平
基于偏离-份额法对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1980~2012年间粮食产量在稻谷、玉米、小麦和其他作物的结构、区位、竞争力优势及效益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粮食主产区确保粮食安全的主体功能得到持续增强,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能竞争格局和粮食结构正面临重大调整和变局,口粮安全保障变得脆弱,粮食主产区竞争潜能和实际竞争力存在严重偏离,粮食主产区间的粮食结构效益、竞争力效益和综合效益差距显著。为此,必须正视粮食主产区间的粮食结构和竞争力的非均衡性问题,重塑和确立传统稻谷主产区的潜在产能优势,增强口粮结构效益和竞争力效益,确保持续的口粮安全,形成稳定的多元化粮食格局,巩固和增强新兴产粮大区地位,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骞 祝辰辉 寇相涛 白鲁佳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聚焦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利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揭示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产能提升的源泉。研究发现:对于稻谷和小麦而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这两类作物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对稻谷、小麦产能提升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5.39%、100.93%,拉动稻谷、小麦产能分别提升0.91%、2.39%。就玉米而言,党的十八大之前,土地是玉米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贡献率达到64.13%,拉动玉米产能提升4.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玉米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贡献率达到64.38%,拉动玉米产能提升1.27%。研究结果为粮食品种结构优化及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产量 耕地 中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雨凌 马雯秋 姜广辉 李广泳 周丁扬
耕地撂荒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在识别撂荒地分布的基础上,测度了撂荒地空间分布格局,并建立耕地撂荒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耕地撂荒对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规模为405.53万hm~2,撂荒率约为5.85%;空间上撂荒地规模分布呈"T"字形空间格局,黑龙江东北部、吉林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地区为撂荒地主要集聚区。(2)耕地撂荒对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017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因耕地撂荒损失的农田生产潜力达到1339.15万t,损失的粮食产量高达2265.6万t,损失比例达4.69%;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粮食产出损失量和损失比例最大的地区。(3)粮食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潜力和农业技术投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系数分别为-0.194、-0.025和0.006。(4)应遵从城乡融合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态势,强化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现代要素投入与政策扶植,构建粮食生产—耕地休耕空间转换弹性机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凤伟
本文基于河南省县级面板数据,采用C-D生产函数估计了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产出弹性,进而计算了各类要素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份额。研究表明,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份额合计为53.25%,其中化肥施用量和可灌溉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大,分别为12.8%和12.7%。技术进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6.75%。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叶明华
为从定量视角检验中国粮食是否实现稳定增产,通过收集1978—2009年12个主要产粮省份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计算各省粮食单产,同时构建H-P滤波分解模型,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并对短期波动的收敛性进行Mann-Whitney检验。研究发现:就长期趋势来看,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自1978年以来保持持续、稳定增产,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粮食增产趋势趋于平缓;就短期波动来看,粮食生产波幅总体较为稳定,但自2004年以来粮食短期波动呈现收敛性,粮食增长强度弱于上世纪80年代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国 王昂生 周玉淑 李世奎
论文以中国各省份、各地区历年粮食单产为基本资料,采用统计方法,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定义粮食产量风险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迭代自组织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全国地区级和省级粮食生产单元进行了减产风险要素分区和综合风险指数分区,分区的结果反映了粮食生产风险水平的区域分异与各地区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性质和生产力水平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风险指标 迭代自组织动态聚类 风险分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熊友云 张明军 刘园园 金爽 李瑞雪
论文根据1978年来全国及各省统计数据,采用Theil指数、变动度等指标及岭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区间粮食生产差距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个别年份因部分粮食生产大省产量出现波动导致全国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缩小外,1978年来我国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总体越来越大,并形成了稳定的上升区、下降区及相对稳定区,而各区内大多中部、西南部省份粮食占全国比重与其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演变趋势一致,大多东部、西北部省份此趋势不一致。定量研究表明,省区间粮食种植比较效益、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等差距的扩大推动了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的扩大,而省区间粮食单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从业人员等差距的缩小也促使了省区间粮食产...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省区差距 成因 岭回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贺大兴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