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47)
2023(13748)
2022(11983)
2021(11565)
2020(9544)
2019(22310)
2018(22061)
2017(42817)
2016(23228)
2015(26372)
2014(26101)
2013(26003)
2012(24202)
2011(22000)
2010(21916)
2009(20047)
2008(19600)
2007(16973)
2006(15078)
2005(13430)
作者
(66086)
(54840)
(54284)
(51997)
(35154)
(26149)
(24792)
(21546)
(20835)
(19689)
(18644)
(18581)
(17644)
(17332)
(17150)
(16902)
(16403)
(16059)
(15661)
(15521)
(13715)
(13497)
(13221)
(12439)
(12227)
(12213)
(12121)
(11991)
(10994)
(10881)
学科
(93683)
经济(93581)
管理(67270)
(64353)
(52691)
企业(52691)
方法(42052)
数学(36645)
数学方法(36234)
中国(27583)
(26682)
(23605)
业经(20112)
(19883)
贸易(19873)
(19405)
(19213)
地方(18127)
(17525)
农业(17445)
(16024)
(15093)
环境(15061)
(14925)
银行(14891)
理论(14316)
(14288)
(14257)
技术(14254)
财务(14214)
机构
大学(331424)
学院(328832)
(139696)
经济(136920)
管理(132321)
研究(116500)
理学(114403)
理学院(113123)
管理学(111480)
管理学院(110851)
中国(88219)
(71516)
科学(69267)
(62501)
(58141)
研究所(52990)
(52045)
中心(51445)
财经(50045)
业大(47093)
(46774)
北京(45928)
(45773)
(43477)
师范(43158)
(42207)
经济学(41724)
农业(40653)
(37624)
经济学院(37595)
基金
项目(222558)
科学(175765)
研究(165438)
基金(163096)
(141730)
国家(140587)
科学基金(120303)
社会(104658)
社会科(99243)
社会科学(99218)
基金项目(85658)
(83323)
自然(77434)
自然科(75591)
自然科学(75575)
教育(75228)
自然科学基金(74247)
(71435)
资助(68102)
编号(67166)
成果(55532)
(50718)
重点(49476)
(47785)
课题(46283)
(45697)
教育部(43691)
国家社会(43215)
创新(42613)
人文(42216)
期刊
(152401)
经济(152401)
研究(102014)
中国(61802)
管理(49176)
学报(48954)
(47558)
科学(47120)
(45179)
大学(37424)
教育(36155)
学学(34981)
农业(33752)
(29928)
金融(29928)
技术(27346)
经济研究(24645)
财经(24037)
业经(23540)
(20544)
问题(19894)
(17994)
(17567)
图书(17355)
理论(16289)
世界(16258)
技术经济(16187)
国际(15568)
现代(15350)
科技(15248)
共检索到488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霞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因其负外部性损害了消费者的粮食获取权,并对生态环境和膳食健康等造成了联动性影响。与增产和进口相比,节约减损承担的风险更小,可以同时提高粮食供给、粮食可获性和粮食利用能力,存在很大的减损空间。本文从负外部性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出发,基于当前中国粮食产后减损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鼓励协同创新应用、抓住减损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节粮减损政策体系、增强节粮减损意识、深度开展国际合作的减损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晶  
粮食产后减损不仅是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而且是中国维护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绿色发展的重大实践。2021年7月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和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ESCAP-CSAM)共同主办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促进中国实现可持续粮食系统转型"的"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独立对话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婷   曹宝明  
粮食产后减损是补齐粮食安全短板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以元治理理论为指引,能够更好地剖析粮食产后损失治理中政府责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推动粮食产后减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理论层面看,粮食产后减损具有外部性,难以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私人部门自觉减损,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应当扮演减损治理体系的设计者、治理成本的承担者、治理标准的制定者、治理利益的协调者以及治理行动的引导者角色。然而,现实中仍存在治理合力未形成、治理制度不成熟、治理手段不完善的困境,政府履责情况与理论逻辑存在差距。为此,进一步从实践层面构建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参与粮食产后减损的主要思路,分别是增加财政投入,以经济手段激励减损;加大考核力度,以行政手段引导减损;加快立法修规,以法律手段约束减损;组织宣传培训,以教育手段促进减损;开展国际合作,以经验交流推动减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录瑞  刘启文  彭珂珊  王天义  
我国粮食生产自1984登上新台阶后,已经五年徘徊不前,1991年粮食虽然丰收,但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均占有量未达到1984年人均388kg的水平。1992年部分地方洪涝、风雹、干旱等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粮食消费每年增加16.5亿kg,局部地区库存紧张。从1987年开始大量进口粮食,1990年进口粮食达137.2亿kg,而且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尖锐矛盾无明显缓和。据预测,我国到1995年、2000年和2020年的总人口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远  张恒春  李婕  武志刚  
采用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河南地区小麦产后各环节的损失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对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种植小麦的900多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层面小麦产后的损失率约为2.1%,其中产后收割环节损失率为1.6%,显著高于运输、晾晒、存储等其他环节;在最佳收割期收割小麦以及选用质量好的收割机械都对小麦收割损失率的降低有显著作用;存储条件的改善以及存储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农户存储小麦的损失率显著下降。分别从提高机械装备水平、增加产后服务供给以及推广科学储粮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芳芳   武拉平  
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全产业链减损能够有效增加粮食供给。本文利用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预测表明,2025—203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全产业链减损潜力为2000万~9500万吨不等,总体来看,能够保障三大主粮实现100%自给。建议构建粮食全产业链减损部门协作机制和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制定粮食减损的短期和中长期动态目标和工作方案;提高粮食供应端生产、存储和加工环节的减损技术和服务供给,实现减损于“技”;加大消费端爱粮节粮宣传,提高全民节粮减损认知,实现2030年联合国粮食减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焦点  吴薇  刘博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粮食减损是助力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2021年9月9—11日,首个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中国济南举办,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主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与最广的一次国际农业盛会。全球5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300多名嘉宾与会,共同围绕"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二十国集团以及有关国家24位农业部部长、6位农业部副部长、6位国际及区域组织主要负责人发表演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燕艳华  云振宇  席兴军  
中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有赖于粮食系统的转型,涉及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小农行为方式的再认识。聚焦中国小麦收获环节传统劳作方式的变迁过程,通过对河南省A县19个村庄捡麦人的实证考察,揭示了农村捡麦人的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研究发现:(1)受农业土地制度、机械收割技术、理性经济人逻辑及农户个体差异的影响,农户参与粮食减损行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呈整体性消退的趋势;(2)通过倡导和重振小农参与的粮食减损行为,对缓解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延续粮食节约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活力具有重要价值;(3)国家推动粮食减损,离不开农村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小农参与为核心的多主体协同减损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柏齐  
粮食产后系统的技术开发,指的是粮食生产过程中收割、脱粒、干燥、运输、贮藏、加工六个环节,通过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减少其损失量,增加有效供给量,使潜在丰富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当前爱惜节约粮食的一条有效途径。7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把粮食产后系统,从整个粮食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产业部门,获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屠国潮  毛晓红  
本文认为在我国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开发粮食产后系统势在必行;文章就现行生产方式下产后备环节进行丁现状分析,然后提出了改善粮食产后开发环境的系统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子铭   高鸣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引领粮食全链条减损的核心驱动力。本文以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求为出发点,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梳理了我国当前粮食损失的现状与困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风险科学性防范和生产关系适应性优化来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在现实基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客观条件日益完备,包括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资源投入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和农业机械装备提档升级。然而,仍存在节粮减损体系有待健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面临挑战、高效粮食流通体系尚未形成以及节粮减损监管力度仍需提升等关键问题。未来应以制度系统性完善为先导,优化节粮减损工作体系;以技术跨越性提升为核心,夯实节粮减损条件基础;以组织适应性优化为重点,推进节粮减损协同参与;以策略匹配性协同为保障,强化节粮减损工作落实。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满德  李成秀  程国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要保粮食面积、稳粮食产量,确保产得出、供得上,也要注重解决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浪费现象,要在增产与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本文基于粮食增产和减损两个视角,系统探讨保障国内粮食稳产增产、推进粮食节约减损的现实情境和主要挑战,针对性提出协同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和节约减损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面对当今世界百年大变局和我国国情农情,国内粮食生产端呈现为粮食稳产增产面临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技术突破难度增大、地方抓粮和生产者种粮积极性弱化、粮食政策囿于国际规则束缚等难题;粮食消费端则表现为产业链供应链损耗多、食物浪费治理难等问题。据此建议,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增产和减损同时发力,一方面要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持续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全面夯实国内粮食产能基础,多措并举调动地方抓粮和生产者种粮两个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推进粮食全产业链节约减损,倡导节约、营养、健康和平衡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晓飞  谭旭  周立  倪坤晓  
中国始终对粮食安全给予高度重视,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十七连丰"的佳绩。增产固然重要,但减损仍不容忽视。当前,中国节粮减损具有较大的潜力和资源环境效应,能够缓解粮食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能够为本国及全球的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粮食损失更多发生于供应链的早期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三大主粮的产后损失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收获特征因素、生产特征因素、机械类因素、农户特征因素对粮食损失有着重要影响;粮食浪费发生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消费环节尤为突出,中国的粮食浪费数量约占全球粮食浪费总量的10%,消费者个人及家庭特征是影响粮食浪费行为与浪费强度的重要因素。构建系统高效的集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助于减少粮食损失;政府、社会、消费者等多主体协同发挥作用有助于减少粮食浪费。未来,应对粮食产后损失监测系统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食物浪费及其对资源环境影响、建立新型粮食风险防范体系等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声俊  
2021年10月,为保障粮食供应及安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要推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及消费等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本文首先,强调节粮减损行动的核心目标:为保民生,必须确保“大国粮安”,端稳饭碗。然后,深入分析节粮减损的关键在于增加“无形良田”等生产要素资源。着重论述“四个加强”: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创造贯彻执行节粮减损的“软环境”;加强落实行动,把各项举措硬化、实化、细化和制度化到粮食全产业链的各项环节中;加强创新驱动,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手段,提高节粮减损的效果;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增大贯彻执行节粮减损的“硬约束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文启湘  韩松  
加入WTO,我国的粮食流通领域必须遵照多边协议的要求,按既定的进程对外开放。然而历次的改革表明。由于国家的粮食流通政策变动频繁,流通与生产、消费等环节难以形成稳定的经济联系,以致流通中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并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粮食流通业的弱质性决定了粮食流通利益损失的必然性。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粮食流通利益损失,实现利益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