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84)
2023(14584)
2022(12006)
2021(11078)
2020(9459)
2019(21704)
2018(21350)
2017(40837)
2016(22349)
2015(25422)
2014(25298)
2013(25776)
2012(24149)
2011(22041)
2010(22261)
2009(20952)
2008(21378)
2007(19524)
2006(17213)
2005(15672)
作者
(66779)
(56345)
(56328)
(53450)
(35785)
(26900)
(25435)
(21956)
(21293)
(20097)
(19403)
(18976)
(18243)
(17871)
(17744)
(17192)
(16752)
(16549)
(16406)
(16256)
(14153)
(14098)
(13807)
(12927)
(12842)
(12787)
(12568)
(12492)
(11525)
(11382)
学科
(104576)
经济(104455)
(92664)
(74257)
企业(74257)
管理(74257)
(48232)
方法(46317)
数学(37665)
数学方法(37365)
农业(31617)
业经(31440)
(30010)
中国(27501)
(21324)
(20758)
(20758)
贸易(20749)
财务(20736)
财务管理(20702)
(20249)
企业财务(19566)
(19334)
(18381)
技术(18356)
环境(17768)
(17398)
(17252)
地方(16535)
(15915)
机构
学院(340192)
大学(336545)
(151676)
经济(149073)
管理(132794)
研究(117541)
理学(114149)
理学院(112971)
管理学(111266)
管理学院(110637)
中国(93554)
(72934)
(71030)
科学(70348)
(67479)
(60769)
农业(56457)
研究所(55061)
财经(54020)
业大(53882)
中心(53729)
(52321)
(49050)
经济学(46872)
北京(44703)
经济学院(42553)
(41425)
(41097)
师范(41042)
(40337)
基金
项目(220314)
科学(174748)
基金(162791)
研究(161260)
(142097)
国家(140826)
科学基金(120416)
社会(105547)
社会科(99822)
社会科学(99794)
基金项目(85871)
(85328)
自然(76379)
自然科(74619)
自然科学(74593)
自然科学基金(73334)
(71342)
教育(71294)
资助(66250)
编号(63928)
成果(51045)
(50321)
重点(49654)
(49028)
(47785)
(45976)
国家社会(44587)
创新(44186)
课题(43239)
教育部(42666)
期刊
(174467)
经济(174467)
研究(99027)
(72588)
中国(64593)
(53677)
学报(52724)
科学(51427)
农业(49305)
管理(48515)
大学(40384)
学学(38576)
(33717)
金融(33717)
业经(33007)
技术(28673)
财经(27050)
(26599)
经济研究(26588)
教育(25972)
问题(23769)
(23389)
技术经济(19954)
世界(19902)
(18995)
(17834)
统计(16838)
国际(16226)
资源(15963)
现代(15830)
共检索到511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粮食主产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科学地把握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强度、区域差异及成因是合理构建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基于8方面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强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湖南、山东、湖北农业碳排强度居前三位;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则位于后三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碳排效应区域差异评价矩阵,对13个地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湖南、江西、河南、安徽4省属于"高强度—低效益"地区;湖北、江苏、山东3省属于"高强度—高效益"地区;四川、河北2省属于"低强度—低效益"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属于"低强度—高效益"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展开讨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付帮杰  
论文利用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从农业物质投入、水稻种植、动物反刍三个方面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进行计算,并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和低碳目标情景对农业碳排放和减排压力进行了测度与对比。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趋于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均处于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来源结构占比按高低排序为农业物质投入、动物反刍和水稻种植。以碳强度减排目标为基准的低碳目标情景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减排带来的压力仍然存在,内蒙古、吉林、辽宁3个地区的碳减排压力尤为突出。基于此,应合理减少农业物质投入,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合理调整牲畜养殖模式,提高农户的低碳意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颖明  
本文通过计算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和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发现,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的压力普遍偏大,而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偏低与资源利用浪费的现象同时存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压力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得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呈反向变化。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将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大的空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青  张俊飚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青  张俊飚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邓荣荣  肖湘涛  刘凡璠  
本文以粮食总产量占我国70%以上的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在测度2002—2020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净碳汇量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碳排放公平与效率评价模型,综合考察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公平与效率情况,并基于改进的Kaya恒等式,利用LMDI模型测度了影响农业碳排放公平与效率的驱动因素及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平与效率协调视域下农业碳减排路径:制定公平有效的碳排放责任分摊机制,积极推进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采取因地制宜的农业碳减排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水平创新及推广力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涛  
通过构建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3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平均水平为0.586,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农业旱涝防灾资源利用不充分;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纯技术效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且呈现增长趋势,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管理水平较高;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规模效率较低,且增长幅度较小。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后粮食主产区需要转变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利用方式,努力实现农业旱涝灾害的粗放式防灾向集约式防灾的转变,提高农业旱涝防灾效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大伟  刘彦随  卢艳霞  
基于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分析,指出近5年来导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结构调整。大规模的“压粮扩经”趋势若不能有效控制,必将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冲击。对2 0 0 5 -2 0 10年我国粮食需求及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进行测算,提出不同粮食自给率下国家粮食安全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目标要求。粮食主产区具有满足国家粮食安全产量需要的生产潜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贺青  张俊飚  
基于1998—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数据,测算了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进行了动态演进分析、LMDI因素分解和公平性评价,研究发现:(1)从核密度动态演变来看,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较大幅度提高,但省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从LMDI因素分解来看,经济因素为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因素,而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可以减少农业碳排放。(3)从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来看,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种植业具有“高碳—低效益”的特点,畜牧业则呈现“低碳—高效益”的特点。最后提出加大农业技术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制订农业碳减排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贺青  张俊飚  
基于1998—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数据,测算了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进行了动态演进分析、LMDI因素分解和公平性评价,研究发现:(1)从核密度动态演变来看,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较大幅度提高,但省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从LMDI因素分解来看,经济因素为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因素,而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可以减少农业碳排放。(3)从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来看,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种植业具有“高碳—低效益”的特点,畜牧业则呈现“低碳—高效益”的特点。最后提出加大农业技术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制订农业碳减排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靳庭良  
文章依据河南省农户调查数据,利用排序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人口数和非种粮收入所占的比重对农户不愿意种粮、愿意种粮的概率的偏边际效应分别为正、负,土地肥沃程度、水源情况、交通条件、粮食价格相对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对粮农实行种粮直补和农用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等对农户不愿意种粮、愿意种粮的概率的偏边际效应分别为负、正,而且各影响因素对农户不愿意种粮、愿意种粮的概率的影响力度是非对称的,前者大于后者。(2)户主的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以及家庭承包耕地面积、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信息沟通和对农民种粮用柴油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对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云  吴海涛  
本文通过考察13个粮食主产省份种植业与畜牧业碳排放的经济贡献系数,来判断其排放是否公平;对于严重违背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的省份,则利用LMDI模型和脱钩模型对其展开深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种植业领域总体呈现"高碳-低效益"特征,而畜牧业领域却表现出"低碳-高效益"特征;(2)内蒙古、安徽、江西属于严重违背碳排放公平性的省份,其中效率因素是抑制三地农业碳排放增长的共同因素;而结构、劳动力因素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皖、赣二地;经济因素则是导致三地农业碳排放增加的关键动因;(3)内蒙古在处理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时未能找到好的契合点,而安徽、江西农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正趋于良性稳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晨   张燕媛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以期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为农业低碳发展转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2007—2019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1)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呈“波动增长”趋势,农业碳排放量冗余4.43%,仍有一定减排潜力,区域内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2)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北高南低”,黑龙江处于安全水平,其余省份均低于较安全水平。(3)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稳步上升”发展趋势,从勉强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性不断增强。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相对统一,粮食安全是耦合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4)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农地流转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上升;农作物播种结构中粮食种植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升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耦合协调度上升,进而粮食种植方式、农业机械应用以及城镇化趋势应对策略均有待进一步改善。[结论]地方应根据现状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建立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长期良性协调机制,进而推进农业低碳生产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志强  刘居东  韩晓增  
本文在对我国 3 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系统辨识分析后 ,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 3 1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出 1 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 1 6个非粮食主产区 ,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以国际国内农产品需求为调整方向 ,根据各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优势 ,确定农产品重点产区和优势产业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冬仿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在科学分析、准确判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基础上,做到数量、质量、效益相统一,结构、品质相适宜。为此要处理好"稳粮"与增收、政府与市场以及社会、发展新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而构建出城乡一体化、农产品优质化、农业经济体系现代化、农村环境优美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新格局,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