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03)
2023(10081)
2022(8426)
2021(8043)
2020(6619)
2019(15471)
2018(14948)
2017(28437)
2016(15462)
2015(17869)
2014(17716)
2013(17826)
2012(16799)
2011(15327)
2010(15202)
2009(14347)
2008(14279)
2007(12765)
2006(10913)
2005(9888)
作者
(45547)
(38727)
(38658)
(36910)
(24553)
(18566)
(17410)
(15007)
(14679)
(13657)
(13357)
(12745)
(12436)
(12271)
(12145)
(12091)
(11729)
(11443)
(11248)
(11183)
(9584)
(9528)
(9491)
(8853)
(8754)
(8707)
(8483)
(8382)
(7939)
(7777)
学科
(71031)
经济(70976)
(39668)
管理(39076)
方法(33295)
数学(30263)
数学方法(30052)
(28446)
企业(28446)
(21608)
中国(21283)
(16059)
贸易(16053)
(15938)
(15704)
农业(14562)
业经(13780)
(13305)
(12549)
地方(12485)
(10674)
银行(10647)
环境(10458)
(10224)
(10103)
金融(10097)
(9922)
(9128)
(8860)
(8630)
机构
大学(232514)
学院(230539)
(104961)
经济(103172)
研究(85705)
管理(84862)
理学(73275)
理学院(72392)
管理学(71282)
管理学院(70849)
中国(64285)
科学(51047)
(49524)
(44861)
(44403)
(43446)
研究所(40722)
中心(38205)
财经(36393)
业大(35260)
农业(34804)
经济学(34550)
(33298)
(33106)
北京(31408)
经济学院(31361)
(29920)
(29756)
师范(29656)
财经大学(27049)
基金
项目(154210)
科学(121221)
基金(113620)
研究(111875)
(100436)
国家(99680)
科学基金(83414)
社会(72939)
社会科(69244)
社会科学(69224)
基金项目(59221)
(57845)
自然(52120)
教育(51012)
自然科(50937)
自然科学(50921)
自然科学基金(50048)
(49950)
资助(46895)
编号(44271)
成果(36224)
(35775)
重点(35503)
(34536)
(31828)
国家社会(31595)
课题(30688)
中国(30627)
教育部(30435)
创新(30006)
期刊
(111082)
经济(111082)
研究(68594)
中国(43422)
(40797)
学报(38482)
科学(34896)
(33501)
大学(28691)
管理(28684)
农业(28673)
学学(27138)
教育(21244)
(19773)
金融(19773)
经济研究(19410)
技术(18864)
财经(18345)
业经(16779)
(16225)
(15973)
问题(15529)
(14856)
世界(13159)
国际(12579)
技术经济(12224)
(11649)
统计(11355)
资源(10418)
理论(10134)
共检索到338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连喜  赵晶  李琪  吴荣军  耿秀华  
本文利用1949-200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稻谷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资料,分析全国稻谷种植面积重心、总产量重心以及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偏移距离等。结果表明:(1)1949-2009年,稻谷种植面积重心、总产量重心,整体上均呈现出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2)稻谷单产重心偏移轨迹从东西方向来看,20世纪50、60年代先向东偏移,此后逐渐向西回归;从南北方向上来看,单产重心呈现波动上升、下降趋势,大约在33°N-34°N之间移动。(3)从重心总偏移距离来看,种植面积最小,总产量次之,单产最大;从偏移方向来看,三者均是向东北、西南方向偏移的年份居多,说明稻谷生产东北、西南方向的发展不平衡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远新  林振山  
该文采用重心模型探究中国能源消费重心变化规律及其与经济重心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能源消费重心和经济重心位置都偏离几何中心,偏于东南部地区。但能源消费重心有向西、向南偏移趋势,而中国经济重心偏东偏北的运动趋势,二者呈相反方向运动规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子刚  郭庆海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粮食生产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求关系,增加了人们对"粮食危机"的预期。作为全球种植生产和消费需求最广泛的粮食作物,稻谷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稻谷的国际及国内市场供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稻谷市场供求为研究对象,分析稻谷历年生产状况,探讨稻谷的消费情况,对稻谷市场供求形势及趋势进行分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曹慧  林海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外资进入中国小麦、稻谷加工流通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外资进入对中国粮食购销市场和加工行业的影响,进而对中国应对外资进入粮食市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善高  田旭  
基于1985-2014年中国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成本的省级宏观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对三种作物生产成本上升之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要素价格调整效应是驱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生产规模效应,而技术进步效应和效率改进效应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但技术进步效应降低成本的作用更明显。2)劳动、化肥和其他要素价格均表现出正的价格调整效应,其中劳动价格影响最大。3)三种作物均存在规模经济性,但稻谷的规模经济性有所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规模经济性有略微的提升。4)技术进步效应能降低生产成本,其中,稻谷的技术进步效应对成本的降低作用要高于小麦和玉米,但效率提升对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较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化规模化种植、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推进小麦、玉米机械作业等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考虑到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避免,可以尝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如套种)、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等来增加土地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善高  田旭  
基于1985-2014年中国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成本的省级宏观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对三种作物生产成本上升之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要素价格调整效应是驱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生产规模效应,而技术进步效应和效率改进效应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但技术进步效应降低成本的作用更明显。2)劳动、化肥和其他要素价格均表现出正的价格调整效应,其中劳动价格影响最大。3)三种作物均存在规模经济性,但稻谷的规模经济性有所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规模经济性有略微的提升。4)技术进步效应能降低生产成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豫新  赵东栋  
文章根据属性重心计算方法对新疆人口、GDP重心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值重心的演变路径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采用演变路径分析和耦合性分析方法并构建耦合性分析框架,对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动态变化、互动关系及耦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缓慢迁移,GDP与农业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工业、服务业重心则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以人口重心为参照,新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均呈扩大趋势;新疆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性有所减弱,劳动力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边际报酬降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春  
文章基于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2007年中国稻谷、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效益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进行了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中国稻谷生产布局进行了科学、合理规划。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辛一  朱满德  陈其兰  
近年来,中国稻谷生产总成本持续上涨,尤其是土地成本大幅攀升,国内稻谷生产效益显著下降,稻农种粮积极性受到较大程度影响。在籼稻生产总成本中,人工成本的占比较高,土地成本的占比较小;对粳稻而言,人工成本的占比较低,土地成本的占比则迅速上升。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中国稻谷生产总成本甚至超过了国际稻谷均价,国内稻谷的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国内稻谷生产总成本上升、利润下滑局面,各地政府应在"降成本、调结构、去库存、补短板"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稻谷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减少稻谷政策性收储和库存,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同时,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辛一  朱满德  陈其兰  
近年来,中国稻谷生产总成本持续上涨,尤其是土地成本大幅攀升,国内稻谷生产效益显著下降,稻农种粮积极性受到较大程度影响。在籼稻生产总成本中,人工成本的占比较高,土地成本的占比较小;对粳稻而言,人工成本的占比较低,土地成本的占比则迅速上升。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中国稻谷生产总成本甚至超过了国际稻谷均价,国内稻谷的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国内稻谷生产总成本上升、利润下滑局面,各地政府应在"降成本、调结构、去库存、补短板"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稻谷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减少稻谷政策性收储和库存,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补齐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春春  周锡跃  李凤博  方福平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水稻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变化呈现一系列特点,水稻生产重心北移趋势明显。水稻主产区的变动发展是农民收入结构、大米需求结构变化、核心技术突破和耕地资源分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必须着力解决主产区特别是东北产区发展面临的结构失衡、经济利益、资源短缺和效益偏低四大问题,提高稻谷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彭克强  
本文依据稻谷、小麦、玉米在1984~2007年间的可比成本收益数据,分别对各自亩均实际收益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展开协整分析。研究发现:提高粮食价格是促进粮农增收的关键因素,提高粮食单产也是促进粮农增收的重要因素,而物质与服务费的稳定增长是阻碍粮农增收的主要因素;测算表明,此间粮食价格和物质与服务费二者间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应健全市场导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应通过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促进粮食单产水平的稳定提高,应采取多种有效政策措施切实稳定和降低粮食生产的物质与服务费。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丰  胡舟  
本文基于农户供给行为理论和价格预期理论,建立主产区稻农的供给行为模型。采用GLS法对2004-2014年稻谷主产区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三个品种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考察了农业种粮成本上升时的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实施效果。实证结果表明,政府每年公布的最低收购价对主产区稻农的种植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各类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抑制了最低收购价的实施效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方鸿  
我国稻谷生产具有显著的波动中增长的特征,按照"波谷—波峰—波谷"的周期划分方法,大致呈现出四个波动周期,目前正处在第四个周期当中。从品种结构、区域分布来看,稻谷生产波动在品种和区域方面呈现非一致性,品种结构中早稻和双晚稻产量的波动更加剧烈。区域分布上,东北、华东地区稻谷产量的波动要更剧烈一些。从关联程度来看,我国稻谷总产量对早稻、中稻与一季晚稻产量(尤其是早稻)的波动较为敏感,对华东、华中地区(尤其是华东)稻谷产量的波动较为敏感。另外,整体上看,我国稻谷生产量受播种面积和单产波动影响的程度几乎相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乐  邹文涛  
稻谷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品种之一,本文在对现阶段我国稻谷消费的结构和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转型期稻谷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稻谷消费模型,采取基准方案、低位方案和高位方案对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时(2020年)、人口达到峰值基本实现工业化(2030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时稻谷消费需求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认为,在中长期内我国稻谷消费总量将呈下降趋势,稻谷口粮消费绝对数量下降但在稻谷消费总量中仍占较大比重,稻谷饲用量和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稻谷工业用量和比重则持续增加,种子用量数量减少,但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最后作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