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63)
- 2023(9216)
- 2022(7559)
- 2021(6995)
- 2020(5745)
- 2019(12851)
- 2018(12100)
- 2017(22908)
- 2016(11675)
- 2015(13092)
- 2014(12697)
- 2013(12721)
- 2012(11802)
- 2011(10829)
- 2010(10688)
- 2009(10352)
- 2008(9175)
- 2007(7833)
- 2006(6976)
- 2005(6593)
- 学科
- 济(58910)
- 经济(58867)
- 业(31466)
- 管理(30709)
- 融(25778)
- 金融(25777)
- 中国(25293)
- 企(24196)
- 企业(24196)
- 方法(24119)
- 银(23114)
- 银行(23108)
- 行(22523)
- 数学(22457)
- 数学方法(22361)
- 地方(15488)
- 财(14298)
- 农(13986)
- 制(12721)
- 贸(12539)
- 贸易(12526)
- 易(12291)
- 中国金融(11261)
- 业经(11141)
- 农业(10065)
- 环境(8847)
- 技术(8824)
- 务(8780)
- 财务(8766)
- 财务管理(8757)
- 机构
- 大学(167532)
- 学院(165907)
- 济(85142)
- 经济(83902)
- 研究(63737)
- 管理(62228)
- 中国(56792)
- 理学(53668)
- 理学院(53079)
- 管理学(52511)
- 管理学院(52219)
- 财(36603)
- 京(35356)
- 科学(34806)
- 所(30952)
- 中心(30307)
- 财经(29947)
- 经济学(29665)
- 研究所(28391)
- 经(27616)
- 经济学院(26927)
- 农(23677)
- 北京(22970)
- 院(22968)
- 财经大学(22739)
- 江(21677)
- 融(21617)
- 金融(21259)
- 范(20094)
- 业大(19982)
- 基金
- 项目(114002)
- 科学(92646)
- 基金(87086)
- 研究(85053)
- 家(75766)
- 国家(75255)
- 科学基金(64712)
- 社会(59227)
- 社会科(56678)
- 社会科学(56667)
- 基金项目(45263)
- 省(41091)
- 自然(38391)
- 自然科(37564)
- 自然科学(37554)
- 自然科学基金(36918)
- 教育(36708)
- 资助(35592)
- 划(35470)
- 编号(31243)
- 部(27049)
- 国家社会(26908)
- 发(26716)
- 重点(26389)
- 中国(25156)
- 创(25132)
- 成果(24775)
- 创新(23818)
- 教育部(23633)
- 发展(22653)
共检索到254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科技金融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解构科技金融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考察空间演变趋势,通过测算Moran’s I揭示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金融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科技金融效率总体区域差异整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在Kernel密度估计中,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而其他地区不稳定,有强烈的极化趋势;近年来邻近省份科技金融的发展对本地科技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科技金融效率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晨 李胜兰 代丹丹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测算中国1997—2014年各省区市工业环境效率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域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借助收敛分析工具考察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化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效率水平时间上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高且相对稳定,中部近年来借助于国家经济政策扶持效率值逐渐上升,西部地区整体偏低且趋于分化;(3)省际间的差异性随时间推移先缩小后扩大,仅东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晨 李胜兰 代丹丹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测算中国1997—2014年各省区市工业环境效率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域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借助收敛分析工具考察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化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效率水平时间上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高且相对稳定,中部近年来借助于国家经济政策扶持效率值逐渐上升,西部地区整体偏低且趋于分化;(3)省际间的差异性随时间推移先缩小后扩大,仅东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明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焦云霞
为深入剖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时空分布动态演进趋势,本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以及空间Markov链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经历了由两极分化向整体收敛的过程;邻接省份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各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并高度重视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沈丽 张好圆 李文君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2005~2017年中国31省份的数据,编制普惠金融指数,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考察中国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俱乐部收敛特征;全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多极分化现象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极分化逐渐消失。研究创新:考虑了空间效应对普惠金融分布动态演进的影响,运用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进行研究。研究价值:为今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区域差异 基尼系数 分布动态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增强金融韧性是筑牢新时代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本文以城市金融韧性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两次外部冲击,按冲击发生时间可将样本期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明显;我国城市金融韧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在稳定调整阶段差异逐渐缩小,但随着第二次冲击的发生差异开始拉大,区域内差异及超变密度是主要差异来源;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持续深化改革,样本期内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因此,在推动金融韧性提升的过程中,应加强区域间金融要素流动,提升区域金融协调能力,以期为加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新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文章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础,构建新动能视角下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尝试对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从综合评价来看,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处于稳定调整时期。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但区域内发展不均衡,部分省份发展迟缓;中部地区次之,且区域内呈现梯度效应;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从新动能水平来看,各省份普惠金融新动能发展不均衡,存在一定的“短板效应”。从区域差异来看,中国三大地区之间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区域间差异。从收敛性检验来看,全国整体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但区域内部收敛性较差,且各省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发展惯性及“俱乐部趋同”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杰
采用非径向、投入产出双角度窗口DEA模型测度出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通过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利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区域差异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其中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显著增大;Dagum基尼系数分解显示,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是中国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对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正逐渐降低;核密度曲线反映出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日趋扩大,各省份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存在梯度效应,部分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特征。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翔
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利用1989~2009年省际投入产出数据,分析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整体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1989~2009年间我国整体环境无效率值为0.1684,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无效率值合计为0.1251,约占到环境无效率总量的74.3%,是导致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2)在分析期间我国环境无效率呈现出中间低、两端高的特点,2004年之后与污染排放相关的无效率值出现了大幅度反弹,是导致近期环境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3)区域间经济环境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辉 黄杰
[目的]农业能源效率提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以中国农业能源效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未来演进趋势,以期为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非径向、非角度、双导向的窗口DEA模型对中国省际农业能源效率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未来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1)中国省际农业能源效率在样本考察期内持续上升,且农业能源效率的整体区域差异不断缩小,而超变密度是农业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2)Kernel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尽管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结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减缓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策略,以实现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淋杰 李翠林 车国庆
文章在"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了中国31个省份的旅游业内外循环效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马尔科夫链技术综合分析了省份间旅游业内外循环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分布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国旅游内外循环效率呈现趋同态势,内外循环效率整体上东部高、西北低;时间维度上区域旅游内外循环效率均表现出较差的流动性,难以实现短期的跨阶段发展;空间维度上内外循环效率均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区域间外循环差距更为显著,组间差距是造成不均衡状态的主要原因。
[期刊] 改革
[作者]
沈丽 张影 张好圆
运用Dugum基尼系数法研究2005~2016年我国金融风险的地区差异大小及来源,并使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其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我国金融风险地区差异逐渐扩大,地区内差异是我国金融风险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各个地区金融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金融风险呈梯队分布,中部、西部地区呈现微弱的多级分化趋势,东北地区则表现为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对我国金融风险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的深入剖析,可为重点防范、协作治理和主动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金融风险防范 区域差异 区域金融风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黎翠梅 曹建珍
农村金融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效率问题。本文构建我国农村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农村金融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换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对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进行动态描述,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率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塌陷"特征。
关键词:
农村金融 金融效率 区域差异 综合评价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欣雨 王健
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以及空间核密度分析揭示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其中江苏和广东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最高,达到优质协调级别。(2)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整体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内却因为虹吸效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3)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已形成两大稳定的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甘肃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4)在考虑到时间滞后和空间临近的条件下,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