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45)
2023(19466)
2022(16547)
2021(15547)
2020(12907)
2019(29634)
2018(29150)
2017(55479)
2016(29753)
2015(33653)
2014(33329)
2013(32926)
2012(30542)
2011(27561)
2010(27587)
2009(25341)
2008(23980)
2007(20884)
2006(18371)
2005(16352)
作者
(83893)
(69864)
(69178)
(65632)
(44460)
(33311)
(31619)
(27358)
(26654)
(24779)
(23706)
(23614)
(21977)
(21892)
(21672)
(21392)
(20652)
(20269)
(19917)
(19810)
(17380)
(17028)
(16732)
(15939)
(15704)
(15559)
(15350)
(15229)
(14068)
(13742)
学科
(124205)
经济(124077)
管理(82604)
(80558)
(64969)
企业(64969)
方法(53167)
数学(46546)
数学方法(45962)
中国(41175)
(34074)
(30443)
地方(29933)
(29234)
金融(29231)
(28393)
银行(28353)
业经(27833)
(27368)
(24384)
(24137)
(23741)
贸易(23718)
农业(23196)
(23038)
技术(19795)
理论(19618)
环境(19289)
(19161)
财务(19077)
机构
大学(413779)
学院(413074)
(172017)
经济(168472)
管理(161901)
研究(143475)
理学(139511)
理学院(137980)
管理学(135581)
管理学院(134855)
中国(113927)
(88967)
科学(86423)
(77746)
(71016)
中心(66812)
(65775)
研究所(64697)
财经(62114)
业大(59431)
(59417)
北京(56927)
(56677)
(54900)
师范(54385)
经济学(52481)
(52344)
农业(51123)
(48901)
经济学院(47323)
基金
项目(282124)
科学(222592)
研究(208528)
基金(204721)
(177895)
国家(176416)
科学基金(151798)
社会(132184)
社会科(125405)
社会科学(125373)
(108938)
基金项目(107786)
自然(97052)
教育(95669)
自然科(94843)
自然科学(94820)
自然科学基金(93083)
(91976)
资助(84842)
编号(84799)
成果(68656)
重点(63142)
(62989)
(62523)
(58901)
课题(58802)
创新(55006)
国家社会(54892)
教育部(53955)
科研(53637)
期刊
(186303)
经济(186303)
研究(125390)
中国(84598)
学报(62276)
(60062)
管理(60056)
科学(59047)
(57977)
大学(48136)
(47834)
金融(47834)
教育(47787)
学学(45128)
农业(41573)
技术(37276)
经济研究(30723)
业经(30500)
财经(29957)
(25756)
问题(23990)
(21992)
图书(21493)
理论(20470)
科技(20254)
技术经济(19814)
(19450)
统计(18766)
实践(18507)
(18507)
共检索到622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苏迪  
金融在发现、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着枢纽作用,科技金融中心是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经济体实现创新驱动的成功路径。本文从科技金融中心这个新兴的金融集聚现象的内涵出发,建立科技金融中心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测算科技金融中心指数,通过聚类分析将科技金融中心分层分类。鉴于中国科技金融中心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本文提出区域科技金融中心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张建立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中心体系。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胡苏迪  蒋伏心  
基于全球视野对于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的关注与反思,本文总结并借鉴了旧金山、特拉维夫、新竹这三种科技金融中心模式及其典型的发展经验,希望能为我国科技金融中心的建设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科技金融中心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本文提出我国应选择以政府主导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推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培育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供给模式,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市场环境,这对于加快我国科技金融中心建设,实现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胡苏迪  蒋伏心  
基于全球视野对于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的关注与反思,本文总结并借鉴了旧金山、特拉维夫、新竹这三种科技金融中心模式及其典型的发展经验,希望能为我国科技金融中心的建设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科技金融中心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本文提出我国应选择以政府主导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推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培育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供给模式,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市场环境,这对于加快我国科技金融中心建设,实现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殷剑峰  
"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体系依然没有改变以传统银行业为主导、以生产者为导向的结构特征,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这种状况制约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限制了我国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地位。上海是我国金融市场相对集聚的金融中心,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国金融结构、使我国金融发展匹配于国际经济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需要抓住机遇,在国内推动"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以改变行政主导、多头分散的金融管理体制,同时循序渐进地推动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孙丽  於佳欢  
金融科技作为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升级的驱动因素,备受关注。为定量分析我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本文在厘清金融科技概念的基础上,从数量、质量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对2013~2020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保持持续上升态势,但增速在2015~2019年明显放缓,在2019年后再次加速。本文建议,应继续加大金融科技发展的数量,提高金融科技发展的质量,并优化金融科技发展的环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云钊  张鹏  
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离岸金融中心全球范围分布状况全球离岸金融中心地域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缘性和时区性特征。地缘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小国、岛国型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发展。典型的如巴林、开曼群岛、新加坡等就是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全球著名离岸金融中心。地缘性特征还表现为一些边缘区域(岛国型、小国型)离岸金融中心,其或者依赖某个主要经济区,或者完全切断与其他经济区的联系。如蒙特塞拉特就是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成  郝俊香  
通过对金融中心发展理论的全面梳理,发现关于金融中心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类理论:主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通过对金融机构集聚现象的研究揭示金融中心的形成;客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强调金融流动性是促使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环境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侧重于信息流及金融创新等环境变化引发了金融中心地理空间的兴衰。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陶冶  
本文通过对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及案例分析,总结了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规律,强调我国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时也要遵循一般规律才能取得突破。同时指出,我国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不宜简单模仿世界典型性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更应该着眼于自身现有的各种条件、资源和机遇,借鉴国内外经验,解决好如何确立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准,如何完善和维护区域金融中心的各项功能,如何使其真正带动我国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使其对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姚星垣  
金融中心建设对经济转型有支持作用。本文以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所涵盖的城市为样本,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金融中心建设促进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心建设的两个方面,即发展金融深度与拓展金融宽度对经济转型都有支持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不同。发展金融深度通过支持经济发展以及拓展金融宽度两种机制间接作用于经济转型,而拓展金融宽度则直接有利于经济转型。这种差异性对我们如何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津  房红威  王瓅学  
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区域金融中心通过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并共谋深入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全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也赋予区域金融中心新的内涵。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应当弃数量、求质量,注重存量金融资源的利用和结构的优化,同时,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向创新借力。面对新常态下的困难和机遇、变化与挑战,成都市在自身金融禀赋的优势和局限下,为在十三五期间构建辐射力更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应该有新的着力点,即通过与现有金融中心错位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津  房红威  王瓅学  
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区域金融中心通过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并共谋深入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全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也赋予区域金融中心新的内涵。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应当弃数量、求质量,注重存量金融资源的利用和结构的优化,同时,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向创新借力。面对新常态下的困难和机遇、变化与挑战,成都市在自身金融禀赋的优势和局限下,为在十三五期间构建辐射力更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应该有新的着力点,即通过与现有金融中心错位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郑威  陆远权  
考虑到地理距离邻近会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与交易风险,本文讨论了金融供给的空间结构对产业主体融资的微观机理与宏观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2004—2016年中国2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区分地方金融发展的本地效应和区域金融中心的溢出效应,实证检验了金融供给的空间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金融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显著地促进了所在城市及其邻近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控制内生性并引入工具变量之后,上述结论仍然具有稳健性。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检验发现,地方金融发展还存在普遍意义上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地方金融发展对邻近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金融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并试图为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见解。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色机制,实现从上海特色到全国统一立法的"自下而上"制度变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殷孟波  翁舟杰  
大力发展西部经济面临着资金渠道的问题,构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是解决西部资金渠道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区域金融中心的一般性功能,给出了西部金融中心应有的角色定位,并分析了西部金融中心在优化整合区域内资金渠道和聚集引导区域外资金渠道的效应。最后,文章认为西部金融中心的生成模式应遵循政府推进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