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86)
2023(8059)
2022(6942)
2021(6616)
2020(5805)
2019(13696)
2018(13424)
2017(25474)
2016(13845)
2015(16201)
2014(16376)
2013(16640)
2012(15962)
2011(14721)
2010(14776)
2009(14121)
2008(14329)
2007(13132)
2006(11288)
2005(10410)
作者
(42077)
(35602)
(35312)
(33990)
(22534)
(17036)
(16150)
(13890)
(13398)
(12550)
(12277)
(11821)
(11489)
(11279)
(11238)
(11085)
(10651)
(10425)
(10230)
(10175)
(8972)
(8746)
(8620)
(8120)
(8076)
(8048)
(7839)
(7684)
(7148)
(7103)
学科
(66884)
经济(66826)
(37284)
管理(37281)
方法(31838)
(28579)
企业(28579)
数学(28345)
数学方法(28158)
中国(20760)
(17720)
(15602)
(15203)
贸易(15197)
(14854)
(13724)
(12343)
业经(11870)
农业(11651)
(11046)
银行(11026)
地方(10813)
(10632)
金融(10629)
(10607)
(10128)
技术(9712)
环境(8975)
理论(8864)
(8792)
机构
大学(221235)
学院(215691)
(98936)
经济(97197)
研究(79767)
管理(78947)
理学(67133)
理学院(66319)
管理学(65383)
管理学院(64953)
中国(61465)
(47689)
科学(47163)
(44225)
(41421)
研究所(37651)
(36353)
财经(35581)
中心(35424)
经济学(32640)
(32382)
(31367)
北京(31074)
业大(29969)
经济学院(29521)
(29319)
师范(29103)
农业(28747)
(27455)
财经大学(26273)
基金
项目(135599)
科学(106571)
研究(100298)
基金(99740)
(86909)
国家(86242)
科学基金(72198)
社会(64779)
社会科(61490)
社会科学(61472)
基金项目(51885)
(49661)
教育(45472)
自然(44180)
(43362)
自然科(43148)
自然科学(43129)
自然科学基金(42406)
资助(41769)
编号(39369)
成果(33813)
(32240)
重点(30979)
(29840)
(28064)
中国(27969)
国家社会(27942)
教育部(27624)
课题(27415)
创新(26451)
期刊
(107453)
经济(107453)
研究(69213)
中国(42252)
学报(34783)
(34756)
(32705)
科学(32089)
管理(27452)
大学(25992)
学学(24171)
农业(22044)
教育(21551)
(19971)
金融(19971)
财经(19599)
经济研究(18160)
技术(17543)
(16978)
问题(15388)
业经(14855)
(14852)
(13006)
世界(12767)
国际(12763)
技术经济(12206)
图书(10794)
统计(10597)
理论(10435)
(10424)
共检索到327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刚  程建润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外交"日益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技外交"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目前国际上"科技政治化"倾向日趋严重的局面不相适应。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已深刻认识到科技外交的战略作用,逐步推动其走向深入,但由于受认识不足及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科技外交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吴志成  温豪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交政策、思想与实践的传承与发展,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总结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而提出的新时代重大创新成果。纵观70年的历史经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可分为坚持独立自主与主权完整的"站起来"、致力于和平发展与开放合作的"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履行大国责任并行的"强起来"三个历史阶段。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目标宗旨、全球治理方略、区域合作理念、周边外交方针、国际关系准则、国际交往原则、安全指导思想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并立足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定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实践等不断彰显自身特色。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进步,既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世界各国治国理政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莫非   王子玥  
科技与外交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专门的科技外交概念及相关的政策话语兴起于21世纪初期,目前仍是一个较为新兴的概念。在“知识-权力”的视角下,科技外交的本质是国家行为体通过调节不同知识载体的跨境流动方式,从而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外交实践。科技外交的实践模式可以是竞争性的,也可以是合作性的,且往往呈现为合作性措施与竞争性措施并存的政策群。纵观21世纪以来美国所推行的科技外交政策和背后的战略动因,可以发现,在决策圈的操纵与科技界的文饰下,知识载体的跨国流动或封堵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工具。在小布什政府到奥巴马政府初期,恢复美国的“海外声誉”是美国科技外交实践的重心。在奥巴马执政期间,随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美国科技外交的实践重心逐步由“恢复海外声誉”向“强化实力地位”转型。自特朗普政府起,在中美战略竞争的框架下,美国的科技外交实践完全倒向以竞争性手段追求绝对安全、护持霸权利益的一侧。眼下,拜登政府虽然强调科技接触对管控中美战略竞争的重要意义,但不会影响其继续对华深化竞争性科技外交实践的进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杨光海  
军事外交作为一种以和平与合作的方式运用军事资源、开展对外交往的外交形式,在我国的东南亚战略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考虑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具体情况,我国对东南亚的军事外交应该以适宜的原则作为指导,并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针对薄弱领域重点加强,以使其更有效地为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东南亚战略服务。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丽娟  
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国已经进入商务外交时代。文章分析了中国商务外交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论证了商务外交的目标和角色定位,并从政府和利益集团两个层次对中国商务外交机制建立的途径选择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政府是商务外交的主体,但利益集团在商务外交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政府与利益集团的合作博弈对商务外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应将贸易政策提升到外交政策的平台统筹考虑,通过商务外交战略提升国家竞争力,通过制度竞争优势的培育和公平贸易的实施推动对外贸易的增长。利益集团应通过有效机制参与商务外交全过程,提高商务外交的效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翼燕  章宁  
本文对国内外的科技外交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综述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入活动分析方法,把科技外交作为人类的一项活动加以观察。通过与关联活动的比较分析,提取了科技外交的三个元特征——科技、国家意义和国际交往,建立了科技外交的三元模型,并给出了科技外交的狭义和广义定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翼燕  章宁  
本文对国内外的科技外交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综述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入活动分析方法,把科技外交作为人类的一项活动加以观察。通过与关联活动的比较分析,提取了科技外交的三个元特征——科技、国家意义和国际交往,建立了科技外交的三元模型,并给出了科技外交的狭义和广义定义。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孙云飞  
十八大后,中国政府对周边外交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战略。中国调整周边外交最重要的目标是助推中国崛起,并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崛起之后的愿景。中国对周边外交的调整引发了地区大国的不同反应,而平衡和互信问题成为困扰中国调整周边外交的两大障碍。在此次周边外交调整中,最为突出的亮点是对地区机制的创设,此举将会帮助中国将经济实力逐渐转变为结构性权力,即"以权力生产权力"。这表明中国与国际体系的互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到创设国际机制。中国此次对周边外交的调整是改革开放后最重要的一次,将会逐渐改变中国的外交格局,使中国成为一个"大亚太"国家。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孙德刚  武桐雨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依靠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网。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党外交以机制统筹为理念,以中联部为实施主体,以阿拉伯国家政党、政治组织、政治领导人、媒体和智库为合作对象,通过召开中阿政党对话会、签订政党合作备忘录、举办政党研修班、促进政党领导人与青年交流等方式,积极配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整体交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党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阿加强政治互信、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共建"一带一路"和实现民心相通,维护了中国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和平与发展事业,丰富了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内涵。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丽娟  
商务外交(Commercial Diplomacy)是WTO框架下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是对学术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挑战。本文提出商务外交新概念,从经济全球化中政府和企业角色的需要,论证商务外交的内涵即解决与贸易有关的政策问题,论证中国经济贸易最大程度的国际化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商务外交去实现。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赵隆  
近年来,各国在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新空间的科学、安全、政治和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其相应的权益范围和内涵,治理需求和路径均发生转变。平衡国家利益在新疆域中的"必然性"和"有限性",塑造治理主体、价值、目标和路径的相互协调成为新疆域合作的重要方向。中国新疆域外交的体系建构坚持原则导向、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是处理新疆域"人类活动增多和治理机制赤字""开发利用优先和保护至上原则""绝对利益、比较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平衡"这三对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而构建新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成为拓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价值、制度、知识和理论话语权的重要选项。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杜哲元  梅然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逐渐接纳与单一寓意时期、广泛使用与两种寓意并存时期、反复调试与拒斥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地缘政治"始终未能成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的高频词语和主流的战略性概念,而自2015年以后,"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开始被强烈拒斥。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是因为"地缘政治"这个概念歧义过多且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次是因为"地缘政治"不符合外交话语上升为外交话语权的条件;再次是由于近期部分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对外政策和行为感到疑惧,在外交话语中拒斥"地缘政治"能够增信释疑;最后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效用被各种新因素、新条件所削弱,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还能否适应当代与未来存在着较大的疑问。但是本文认为地缘政治因素在当代并未失效,只是其维度变得更广、内涵更加复杂,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对大国的决策层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此,中国在外交话语体系中拒斥"地缘政治"而高举"全球治理"大旗的同时,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周边大国对地缘政治问题的特别关切,另一方面,应坚持和完善本国即将形成的海权强国的地缘政治身份,积极引领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相结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华  
本文从科技外交研究的背景谈起,以文献分析的形式就我国科技外交的定义、形式、与整体外交及国际科技合作的关系、国际环境、及其研究在实践中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联系实际对我国科技外交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齐峰  
环境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有必要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环境外交的变迁。以史为鉴,中国应尽快构筑新的环境外交战略。通过战略转型,便于为人类早日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英兰  
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之一,1933年1月~1936年6月,胡汉民在广州创办了《三民主义月刊》,公开针砭时政。其中有关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论文十余篇,抨击南京政府依靠国联制日、求助列强抵御日本、国际合作外交以及对日妥协的外交政策;提出一系列抗日外交主张,即从直接交涉到武力抗战。并指出“降日是绝路”,抗日“是我们唯一的生路”。胡汉民既有借抗日而反蒋的目的,也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立场,颇有研究的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