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56)
- 2023(12844)
- 2022(10884)
- 2021(10007)
- 2020(8499)
- 2019(19507)
- 2018(19093)
- 2017(35725)
- 2016(18838)
- 2015(21538)
- 2014(21199)
- 2013(21269)
- 2012(20301)
- 2011(18730)
- 2010(18779)
- 2009(17739)
- 2008(17480)
- 2007(15942)
- 2006(13925)
- 2005(12753)
- 学科
- 济(101846)
- 经济(101773)
- 管理(56296)
- 业(54824)
- 企(44448)
- 企业(44448)
- 方法(39061)
- 数学(34549)
- 数学方法(34329)
- 中国(27505)
- 农(22876)
- 地方(22313)
- 财(19821)
- 技术(19567)
- 业经(19257)
- 学(18417)
- 贸(18062)
- 贸易(18050)
- 易(17525)
- 制(16464)
- 农业(15434)
- 银(14753)
- 银行(14729)
- 融(14587)
- 金融(14585)
- 地方经济(14387)
- 行(14228)
- 环境(13690)
- 和(13600)
- 技术管理(13015)
- 机构
- 大学(286163)
- 学院(283555)
- 济(135617)
- 经济(133263)
- 管理(108127)
- 研究(104298)
- 理学(92588)
- 理学院(91501)
- 管理学(90272)
- 管理学院(89708)
- 中国(80020)
- 京(60276)
- 科学(59968)
- 财(58122)
- 所(52662)
- 研究所(47715)
- 中心(46546)
- 财经(46385)
- 农(43901)
- 经济学(43772)
- 经(42155)
- 江(41968)
- 经济学院(39321)
- 北京(38910)
- 业大(37839)
- 院(36726)
- 范(36179)
- 师范(35899)
- 农业(34335)
- 财经大学(34271)
- 基金
- 项目(182840)
- 科学(145906)
- 研究(135433)
- 基金(134752)
- 家(117018)
- 国家(116099)
- 科学基金(99445)
- 社会(89858)
- 社会科(85401)
- 社会科学(85381)
- 基金项目(70929)
- 省(69689)
- 自然(61016)
- 教育(60820)
- 自然科(59690)
- 自然科学(59669)
- 划(58919)
- 自然科学基金(58682)
- 资助(54292)
- 编号(52116)
- 创(43258)
- 成果(42672)
- 部(41873)
- 重点(41559)
- 发(41355)
- 创新(39759)
- 国家社会(38580)
- 课题(36762)
- 教育部(36248)
- 中国(34997)
共检索到436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恒 杜德斌 肖刚
构建指标体系计算我国31个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结合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心和经济重心坐标。输出重心点空间变化图,阐述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与经济重心的比较,揭示科技创新重心移动与经济重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重心落在河南省南部,不断向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偏移;科技创新重心不断贴近经济重心,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科技资源禀赋、配置效率和创新环境的差异演变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焕峰 李佩仪
引入重心的概念,利用经济空间结构的重心计算方法,采用1986—2007年中国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区域污染等数据,计算出各年的区域污染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路径,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路径对比、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角度阐述了经济重心与区域污染重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从整体演变轨迹看,所有重心均向偏南方向移动,相互间空间关系较为紧密。
关键词:
经济重心 区域污染重心 区域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小节 曾华 汪秀琼 陈修德
文章提出了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并以熵值法对2000-2012年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态文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使用重心法对我国2000-2012年生态文明重心发展和经济重心发展轨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生态文明重心在空间格局上分布不平衡,其中在南北方向上不平衡的程度要大于在东西方向的不平衡程度;第二,我国经济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发展不平衡;第三,我国经济重心对我国生态文明重心的空间变动格局具有东西横向牵引的作用。基于此,提出在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和实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谷阳 潘少奇 乔家君
运用空间结构重心计算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2003—2013年环境污染重心与社会经济重心的空间分布、移动规律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3个环境污染重心,年末总人口、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个社会经济重心,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移动路径、斜率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个角度阐述河南省环境污染重心、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与空间联系。结果表明:经济重心的移动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关;经济重心与各项污染重心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固体废弃物、废气与废水向经济重心两侧移动,总体呈"个"字型态发展;经济重心所在区位基本不变而且将会保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秦振霞 李含琳 苏朝阳
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了1987-2006年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运用GIS软件制作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地图,分析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优于南部。人口、经济重心偏离较大,表明河南省区域差距的扩大已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空间演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谷阳 潘少奇 乔家君
运用空间结构重心计算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2003—2013年环境污染重心与社会经济重心的空间分布、移动规律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3个环境污染重心,年末总人口、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个社会经济重心,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移动路径、斜率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个角度阐述河南省环境污染重心、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与空间联系。结果表明:经济重心的移动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关;经济重心与各项污染重心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固体废弃物、废气与废水向经济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洁 张晓明 王建伟 李琳娜
引入"重心"概念和分析模型,采用1996~2010年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终端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数据,计算出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的地理坐标,并通过15年间的重心演变轨迹分析全国碳排放和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移动轨迹均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中西部衔接区域,东、西部区域差异均大于南、北方区域差异;两组重心移动轨迹都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相关性不显著;碳排放重心总体上往西南移动,与地理几何中心相比,东、西部区域差异在缩小,南、北方区域差异在扩大,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无明显的方向性发展趋势,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兴榆 黄贤金 赵雲泰 王倩倩 陆汝成 赵小风
土地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载体,其利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联系紧密。采用近10a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及经济社会数据,通过区域重心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土地利用与经济重心,在此基础上揭示江苏省土地利用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土地要素和经济要素动态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1997~2006年,江苏省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工矿地重心在1997~2001年向西移动,在2001~2006年向东南方向迁移;近10a的GDP重心一直向东南方向移动,其中第一产业重心表现为向西北方向移动,第二产业重心沿东南方向移动,第三产业重心表现为轻微的东南方向偏移,而固定资产投资重心迁移则表现为...
关键词:
土地利用重心 经济重心 重心迁移 江苏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白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绩,但是各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通过对经济重心的研究,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区域政策的空间响应程度。本文对我国近30年经济重心位置、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进行计算和描述,并对其进行三次产业重心分解及关联度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位于经济重心西侧,第二、三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东侧;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灰色关联度最强;产业梯度空间分布和转移是经济重心位置和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之间经济总量增长差异更多来自第三产业增长值的不同。最后对落后地区如何降低进入经济循环和产业梯度门槛,减少产业对接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增长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经济重心 产业重心 空间演变 灰色关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豫新 赵东栋
文章根据属性重心计算方法对新疆人口、GDP重心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值重心的演变路径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采用演变路径分析和耦合性分析方法并构建耦合性分析框架,对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动态变化、互动关系及耦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缓慢迁移,GDP与农业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工业、服务业重心则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以人口重心为参照,新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均呈扩大趋势;新疆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性有所减弱,劳动力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边际报酬降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冬民 尚嘉欣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6—2016年陕西省下辖10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及雾霾污染(PM2.5浓度值)等数据,以ArcGIS10.3为数据分析平台,运用重心模型,测算各年份经济重心坐标与雾霾污染重心坐标,多角度探讨经济重心和雾霾污染重心转移轨迹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经济重心总体上向西南方向偏移,经济重心在经度和维度上偏移距离分别为1.76 km和8.33 km,雾霾污染重心总体上向东北方向偏移,雾霾污染重心在经度和维度上偏移距离分别是4.37 km和3.59 km。经济重心轨迹呈现较大变化其整体偏移距离为8.51 km,雾霾污染重心轨迹变动较小其整体偏移距离为5.66 km,陕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雾霾污染程度存在不均衡性,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
陕西省 经济重心 雾霾污染重心 演变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倪鹏飞 杨华磊 周晓波
文章通过数据挖掘发现:(1)1994~2011年人均GDP较高和较低的省份,经济重心都先向省会城市聚集,然后再远离省会城市,且前者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大于后者;人均GDP居中的省份,经济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2)1990~2011年人均GDP较高的省份,人口重心开始缓慢地远离省会城市;人均GDP较低的省份,人口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3)2011年整体上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小于人口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4)人口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滞后于经济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总之,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围绕省会城市呈现收缩和扩张的脉动现象,并在脉动的过程中,经济重心调整的步调快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不断偏离省会城市。这些发现和结论,将为以后制定和实行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及缩小区域差距的发展战略提供事实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省会城市 经济重心 人口重心 数据挖掘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丹 胡晶
科技创新规模扩张和科技创新效率提升是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两条关键途径。基于现有研究鲜有结合科技创新规模和科技创新效率开展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现状,采用因子分析法,系统筛选国家科技创新规模影响因素,并结合科技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评价不同时期国家科技创新效率变化指数,以及中国与全球10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差异性。研究表明,R&D投入强度、R&D研究人员、专利申请量、科技期刊文章数、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科技创新效率是影响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1991-201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呈指数增长态势,有力提升了国家科技实力;全球10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水平除日本出现一定波动外,其余九国整体呈小幅递增态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詹
本文主要探讨要素空间转移活动的效率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和重心计算公式,对2001年到2010年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的物流效率和经济重心轨迹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济重心转移方向和城市物流效率提高区域基本一致,技术变化效率、规模效率的改变是中原经济区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技术变化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经济重心迁移的动力,现阶段区域经济政策重点应考虑如何提高物流技术变化效率和规模效率问题。
关键词:
经济重心 城市物流效率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白雪 范大良 尹攀顶
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省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但省内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运用经济重心分析模型,计算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各年的经济重心坐标及其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并从改革开放政策差异、相对经济发展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产业重心演变4个方面探讨经济重心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重心整体往东南方向迁移,但存在一定的曲折和波动。从其年际演变轨迹看,近10年已经趋向缓和,说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趋于稳定。建议未来以珠三角地区发展带动东西北三地发展,加大对东西北三地产业升级支持及固定资产投资,整合东西北三地的优势资源,塑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
经济重心 产业重心 区域差距 广东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