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06)
- 2023(17449)
- 2022(14974)
- 2021(14288)
- 2020(11929)
- 2019(27315)
- 2018(26872)
- 2017(50955)
- 2016(27759)
- 2015(31201)
- 2014(30528)
- 2013(29883)
- 2012(27711)
- 2011(25075)
- 2010(25107)
- 2009(22997)
- 2008(22397)
- 2007(19576)
- 2006(17297)
- 2005(15348)
- 学科
- 济(108120)
- 经济(108005)
- 管理(80797)
- 业(77719)
- 企(65213)
- 企业(65213)
- 方法(47595)
- 数学(41066)
- 数学方法(40496)
- 中国(32804)
- 农(29704)
- 财(27249)
- 业经(24801)
- 学(23656)
- 技术(22501)
- 地方(21726)
- 贸(21493)
- 贸易(21479)
- 易(20936)
- 制(20632)
- 农业(19797)
- 理论(18541)
- 银(18029)
- 银行(17985)
- 和(17806)
- 环境(17320)
- 策(17269)
- 行(17246)
- 融(16459)
- 金融(16458)
- 机构
- 大学(386446)
- 学院(384802)
- 济(157600)
- 经济(154283)
- 管理(153212)
- 研究(135529)
- 理学(132239)
- 理学院(130733)
- 管理学(128591)
- 管理学院(127891)
- 中国(102609)
- 科学(83552)
- 京(83467)
- 财(71609)
- 所(67801)
- 研究所(61942)
- 中心(60878)
- 农(60117)
- 财经(56730)
- 江(56069)
- 业大(55443)
- 北京(53527)
- 范(52158)
- 经(51803)
- 师范(51723)
- 院(49826)
- 农业(46829)
- 经济学(46804)
- 州(45113)
- 经济学院(42118)
- 基金
- 项目(264204)
- 科学(209141)
- 研究(194828)
- 基金(191824)
- 家(167658)
- 国家(166294)
- 科学基金(142828)
- 社会(122599)
- 社会科(116203)
- 社会科学(116176)
- 省(102069)
- 基金项目(101382)
- 自然(92704)
- 自然科(90579)
- 自然科学(90558)
- 教育(89314)
- 自然科学基金(88950)
- 划(86678)
- 资助(78716)
- 编号(78558)
- 成果(64215)
- 重点(59718)
- 部(58658)
- 创(57753)
- 发(56893)
- 课题(55286)
- 创新(53381)
- 国家社会(50424)
- 教育部(50184)
- 科研(50018)
- 期刊
- 济(171267)
- 经济(171267)
- 研究(117539)
- 中国(77954)
- 学报(58431)
- 管理(57796)
- 科学(56561)
- 农(53557)
- 财(52356)
- 教育(47227)
- 大学(44465)
- 学学(41484)
- 农业(37642)
- 技术(34381)
- 融(34135)
- 金融(34135)
- 经济研究(27959)
- 业经(26973)
- 财经(26923)
- 经(23116)
- 问题(21579)
- 业(21266)
- 科技(21173)
- 图书(20022)
- 技术经济(19561)
- 贸(18378)
- 资源(17946)
- 理论(17829)
- 现代(17194)
- 坛(16711)
共检索到573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翔 简苏尔·居来提 杨宜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正向形成核心策源能力中心发展。本文基于科创策源能力的核心内涵,从科创基础、政策导向、科创投入、科创产出、科创开放5个角度设计36个三级指标,构建省级科创策源能力评价体系,运用二次加权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12—2021年中国各省份科创策源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并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开放与投入对科创策源能力的影响较大,其中每十万人研发经费权重系数最高,政策导向整体影响偏小,其中以财政政策为主的直接创新政策影响权重最低;(2)各省份科创策源能力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东快西慢;(3)科创策源能力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空间依赖性上呈现出全局空间正相关性,而局部空间上形成南部高-高型聚集和西部低-低型集聚。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李斌 田秀林 张所地 赵华平
采用熵值法、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6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时空格局与演化规律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大中城市创新能力在先期提升明显,末期有所回落,但仍呈现出整体上的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政府支持与服务>创新基础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短板突出;城市间创新能力的差异有向优化均衡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创新基础环境的空间失衡加剧;G_2> G_1、G_4> G_3,城市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2)从空间维度看,莫兰检验显示样本期内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先期相比,2016年创新能力高水平城市数量增加,且表现出了更强的空间"集群化"特征,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经济依赖性;样本期内大中城市创新能力的局部集聚模式变化不大,体现出一定的时空惯性,且高高集聚模式的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依赖特征;创新冷热点总体上呈"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林海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鑫 陶化冶 隋金雪 张岩
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可拓评价方法建立了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其综合关联度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将多指标的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克服了单一评价方法所存在的缺点。通过对中国大陆12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科技创新决策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新方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能力 可拓理论 可拓评价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德成 吴晓琳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从技术推动力、市场拉动力、管制推动力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理想解法的动态评价方法、熵值法和“厚今薄古”归一化法对中国内地30个省市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进行评价,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重心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化进行综合研判。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水平不高,区域间差异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正空间自相关,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态势显著;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重心落点集中在河南省南部地区,与经济重心和高技术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具有相似性,且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相较南北方向更大。最后,提出各地区应制定针对性策略,构建区域绿色创新网络,搭建企业、政府、高校、市场等多方力量参与的绿色创新环境平台等相关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力 徐悦 朱俊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重要议题,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地区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以我国东部12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识别高权重指标、对评价对象的贴近度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参照,进一步通过对抗解释结构模型(AISM)对研究对象进行优劣层级划分。结果表明:工业企业R&D项目数、地方财政预算、R&D经费投入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且各省份之间表现差异较大。广东省科技创新水平较高;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天津、福建、河北8省份科技创新水平依次递减;辽宁、广西、海南3省份排名靠后,地区科技水平还有待加强。因此,未来应侧重于短板因素提升,并加强资金监管、人才管理、产业结构改革等方面综合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雪飞
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的载体和纽带,是整合宏观与微观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的桥梁。对城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评价,国内尚无明确的指标体系。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新相关的概念,界定了城市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能力,借鉴科技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为城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设计了以技术创新体系能力为核心的"5位一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级评价指标和13个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国内重要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城市 创新综合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庞秀平 赵宇 杨秀会
通过选取公开发布的河北省及周边八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统计数据,利用可信度分析方法和SPSS软件选择评价指标,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河北省的科技进步环境在周边八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一,科技投入排名倒数第二,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倒数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倒数第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名倒数第四。因此,河北省今后应该大力培养科技人力资源,增加财力、物力投入,积极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秀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章豹,徐枞巍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学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尺度。本文在剖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按照五个原则和三个模块”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量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了综合评价的模型与方法。
关键词:
高校 科技创新能力 评价 指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海燕 苏博谦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并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高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2)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地区间及地区内部间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全国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具有较强稳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苑凯 胡彪 牛亭云
文章基于创新驱动价值链视角,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及空间模型对2011—2020年中国区域绿色创新驱动竞争力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1—2020年广东的绿色创新驱动指数提升较快,江苏、天津提升速度有所放缓,重庆则进步明显,北京、上海、浙江等省份的绿色创新驱动指数提升步伐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则相对滞后。绿色创新环境与绿色创新绩效维度驱动指数整体上要优于绿色创新基础与绿色创新产出驱动指数;且四大维度核密度曲线呈现不断右移态势。中国区域绿色创新驱动指数整体上呈现正向空间相关性,表现出“东强西弱,南高北低,沿海优于内陆”的时空分布格局;且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对区域绿色创新驱动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海龙 谢亚林 贾文毓 石培基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基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集成熵权法和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研究区2005—2015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Ⅱ级和Ⅲ级演变为Ⅳ级和Ⅴ级,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但趋势有所放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整体较小且有所下降,在消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山西省生态安全综合状况南北空间差异较为显著且有扩大的趋势,南部区域和中部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程度整体优于北部区域,生态压力空间分布有由东西差异向中部与周围区域差异演变的趋势,生态环境状态中部区域与南部和北部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在消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方面南部和中部区域采取的措施成效大于北部区域;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响应是研究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内在机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艳萍
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和综述,并从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文章选取九个样本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各个城市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倪晓磊 李陈陈 陈旭东
为深入探究中国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文章基于改进熵值法测度了2011—2021年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运用空间趋势面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深层次探析了其时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省份差异化明显,呈现出由西向东的“人”字型演化趋势、由北向南的倒“U”型演化趋势,在空间趋势面上呈现出“西低东高,北降南升”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在探索性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全局和局部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